傳統農業經濟向農機經濟的轉變

時間:2022-10-27 09:42:36

導語:傳統農業經濟向農機經濟的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農業經濟向農機經濟的轉變

1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沒有農業就沒有人民的生存。一般的說,一個社會農業生產的最根本特征在于: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人類生存和一切生產的歷史起點與先決條件;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民經濟以及其他部門獨立化發展就有了基礎,所以農業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由農業本身的特性所客觀決定的,因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興部門的不斷出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使農業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也決不會改變或降低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低位。一般來說,農業有如下的作用:①農業為一國的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糧食和農副產品等基本生活資料,在我國居民的全部消費品中,農產品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品約占80%;②農業為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豐富的原料,比如棉紡織業、食品加工業等,我國輕工業生產大約60%~70%的原料是由農業提供的;③一個國家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農業的發展為其提供勞動力;④隨著農業的發展將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最廣闊和最可靠的市場;⑤一國經濟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農業。

2發展農機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1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大家清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發展工程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08年底,貴州省的總耕地面積為4485.3千hm2。貴州省要想實現傳統農業經濟的轉變,就必然要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而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是各個國家的共同道路,農業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階段;第二階段是多種經營階段,這是向專業化農業過渡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農民在保障主要農產品產量的同時,能向市場提供更多的剩余產品,取得收入,提高家庭消費水平或進一步向農業投入,這種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民的商品經濟意識,為他們向現代化、專業化農業的邁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階段是實現代化農業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農業應具有下列內涵:安全農業、無公害農業、效益型農業、機械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品牌化和技術化。規?;?、科技化在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收入,因此,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有以下五個途徑。一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工業,三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四是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五是發展農村科學教育事業。發展農村工業的重點在于農業的機械化,因為農業機械化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單位土地上的產量也隨之得到提高,當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之后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了,與此同時,機械化的發展使生產中用的人工減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人口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向城市流動,我們知道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因此更加要注意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說,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村來說,加快了農村產業調整和城鎮化建設步伐,推動農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使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總是在不斷調整和優化的。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農業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相對于其它省,發展已經嚴重滯后,農業已經成為貴州省經濟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貧困人口的比例相對下降速度緩慢,所以貴州省農業經濟及農機經濟的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2.2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通過我們的調查,作為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美國,其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賴于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見,農業發展過程中,機械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聯系貴州省的實際來看,我省的農機產品一直難以走出省外,近幾年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對還是比較緩慢,農機行業作為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開拓農機產品的區域市場以及國際市場,使農機產品由傳統的單一內銷轉變為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是農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

2.3農村小康工程建設離不開農機經濟

農業在我國是非常重要的部門,農業對社會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政權鞏固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要多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大農業現代化和農機化事業的投入,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收入提高了,我們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要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加大推廣適用先進技術的力度,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增加農用生產資料的供應,改善農民的工作條件,在新常態下提高農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率。

3發展農機經濟的措施

3.1注重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展

我們知道,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有不同的地理條件,因而注重地方特色非常重要,經濟發展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決不能搞一刀切,要基于當地的特殊情況和資源科學制定可持續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全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比,我們貴州省的發展相對較為緩慢,需要加快追趕步伐。

3.2結構調整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益

經濟結構調整一定要提高經濟效益,經濟效益就是經濟收入要大于投入,如果不注重經濟效益就沒有意義,經濟活動就是要強調經濟效益,強調收入,市場經濟就是建立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的。效益要體現在農機經濟實體項目上,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中國農業問題以及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工業化”,也就是說,中國“三農”問題的本質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數農民隨著經濟的發展進入其他產業,這樣有限的土地的使用和農業的經營才能更有效率。我們知道,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三次產業的比例和順序會發生變化,即順序會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向三、二、一的順序轉變,也就是說,要盡量縮小農業與工業人均收入的差距,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

3.3圍繞市場抓調整

市場是交換的場所,是實現利潤的重要環節,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企業和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為市場經濟發展服務。價格是調節市場供需的重要因素,讓市場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做好有限資源的配置,從而提高效率,加快農業經濟和農機經濟的發展。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功能,為農業產業化、農業機械化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切實把各項工作做好。

3.4采取相應的措施抓好調整

第一是堅持政府引導調整結構。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是一只“看得見的手”,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好各項政策措施,可以采取不同的鼓勵政策如獎勵、減免稅收等措施加快農機生產,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條件的改善、城鄉差距的縮小做好各種保障工作。筆者認為要加快農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在合理的范圍內政府行為是必要的。第二是要依靠政策扶持調整結構,對為農業生產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部門、企業實行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農機管理工作進項相應的傾斜。農業的現代化必須依靠農業機械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是需要農機經濟的大力發展。第三是服務意識必須不斷加強,這樣才能更好的調整結構,這主要是強化農機生產中的產前服務、產中服務、產后服務。產前服務主要是引導生產適合當地需要的農機產品,適宜的產品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比如貴州山多水少,土地相對成片的少,就要生產小型的農機具,這樣才能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產中要做好原料的供應、技術的指導等工作;產后要幫助企業打開銷路。第四是在農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好典型示范,在調正過程中要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樣板示范點、示范戶。我們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示范效應比起說教要好得多,要用現實中看得見、摸得著、辦得到的各種典型作引導。第五是把農機經濟結構調整與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起來。這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十分重要,要把農村的市場建設和服務業發展結合起來,既要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和鄉鎮企業,也要把農村小城鎮建設搞好。

作者:楊曉莉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夏俊芳,徐昌玉.大力發展農機經濟的建議和途徑[J].中國農機化,2005(07).

[2]朱炳杰.加快農機經濟結構調整的對策[D].農業機械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成立40周年慶典暨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3.

[3]趙月芝,李艷等.大力發展農機經濟,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J].農村牧區機械化,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