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設施蔬菜生產勞動力調研

時間:2022-07-16 09:00:42

導語:城郊設施蔬菜生產勞動力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郊設施蔬菜生產勞動力調研

城市郊區是一種特殊形態的農村,擁有巨大的城市人口作為市場,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受到城市資金技術輻射具有較高的經營能力。[1]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郊區農業的發展形態主要是緊密服務于城市的現代化都市農業。[2]而由于土地資源緊缺,郊區農業宜以高技術設施化生產為發展方向。[3]陽泉市郊區選擇設施蔬菜作為農業發展方向具有生產力布局的合理性。

一、設施蔬菜發展情況

(一)陽泉市郊區基本情況和設施蔬菜發展情況

陽泉市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城市化的城市。2010年11月,陽泉市人口城市化水平為63.74%,在全省首屈一指;陽泉市經濟結構中,2010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53%,在全省首屈一指。陽泉市郊區總人口28.6萬人,耕地7133hm2,以玉米作物為主。陽泉市城鎮人口密集,是農產品的巨大消費市場。根據統計,在政府支持發展設施蔬菜以前,自產蔬菜僅占陽泉市消費量的10%,發展設施蔬菜為城市服務是郊區農業的方向。2008年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全市蔬菜產業發展及京晉蔬菜合作項目的實施意見》,鼓勵發展設施蔬菜。政府從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為發展設施蔬菜提供了良好條件,財政為一個溫室提供兩萬元的財政補貼。政府委派農業技術人員長期提供技術支持,村莊從山東聘請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政府在市區規劃了蔬菜銷售超市和市場,提供產品直接銷售渠道。設施蔬菜發展的土地、資金、技術、市場都得到了較好保障。截至目前,郊區建設320hm2高標準溫室大棚,一家工廠化蔬菜育苗中心,眾多村莊作為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全區形成了“近郊稀特菜、遠郊瓜果菜”的區域生產格局。

(二)調查村莊基本狀況和設施蔬菜發展情況

東村和甘村是在政府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兩個設施蔬菜村莊。東村位于陽泉市郊區河底鎮,現有居民780戶,人口3220人,其中農業人口2240人,耕地93.3hm2。東村把溫室大棚作為村莊經濟的主業,通過土地整治,把小塊丘陵梯田改造成大塊梯田,在山坡上建起20hm2溫室大棚。甘村緊鄰市區,全村305戶,1100余人,現有耕地20.4hm2,建設溫室21個(其中20個投入生產)。東村和甘村通過集中土地,用集體收入建設溫室,然后以低價承包給村民經營。

(三)調查方法和思路

文章結合問卷調查、文獻調查和入戶訪談等方法對陽泉市郊區設施蔬菜生產狀況進行研究。選擇不同類型的設施蔬菜種植者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10份,有效問卷210份,問卷有效率為100%。走訪東村和甘村種植戶十余戶,了解設施蔬菜經營成本、管理技術和種植業結構等。

二、調查結果

(一)設施蔬菜經營收入

設施蔬菜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項目,本意是要增加農民收入。但是從東村和甘村溫室經營情況看,設施蔬菜增加農民收入作用有限,農民對經營設施蔬菜的收入并不滿意。從問卷結果來看,65.2%的設施蔬菜經營戶年收入在一萬至二萬元之間,還有11.3%的經營戶年收入低于一萬元。僅有23.4%的設施蔬菜經營戶,對技術比較熟悉,經營面積較大,善于經營和吃苦耐勞,年收入在二萬元以上。如東村,以溫室黃瓜為主,一年兩茬,一年農資成本(棚膜、有機肥、種子)約0.4萬元,兩茬黃瓜銷售收入約2.0萬元,一年凈收入約1.6萬元。村集體對一個溫室一年僅收取管理費1000元,溫室經營的400~500元水費、100~200元電費全免。甘村溫室以西紅柿為主,一年兩茬,一年農資成本約0.4萬元、水電費約600元和溫室租金1000元/年,兩茬西紅柿銷售收入約1.8萬元,一年凈收入約1.2萬元。設施蔬菜生產比較費工,從穴盤育苗開始,一苗、一葉、一果都要親手勞作,冬季每天要放簾、卷簾。65.2%的設施蔬菜經營戶認為一個溫室一年要投勞300工,勞動投入很大。按照一年收入1.5萬元計算,平均每天收益不足50元。當地青壯年農民在礦山打工,一天工資在100元左右,年輕女性在賓館、飯店的月工資為1200元左右。由于地處郊區,務工方便,收入較高,使得設施蔬菜的收入對于當地農民沒有顯著優勢。此外,設施蔬菜經營還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和糧食作物比,設施蔬菜的效益確實增加了10~20倍,是一個較好的富民產業。但是考慮到設施蔬菜的勞動投入,和郊區方便的沒有成本、風險的務工收入相比,經營收入遠低于人們的心理預期,菜農養家糊口有余而發家致富困難,設施蔬菜產業并不具備顯著優勢。由于經營設施蔬菜投工多、風險大、收入低,菜農積極性不高。有的設施被閑置,或者被流轉出去,有的經營者計劃一年兩茬改一茬,降低勞動強度。

(二)經營人的技術水平

從問卷調查情況來看,75.2%的種植者對技術熟悉和比較熟悉,24.1%的人認為還需要學習,只有0.7%人認為不懂種植技術,由此看來,政府推廣設施蔬菜技術是成功的。從調研情況來看,設施蔬菜經營人經過兩三年的種植,已經掌握基本技術,但是一些細節性的技術尚不能完全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來操作,這是導致蔬菜生產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圖3種植者對設施蔬菜技術的熟悉程度(%)設施蔬菜種植對技術要求比較高。一般沒有種植經歷的農民從事設施蔬菜生產,需要一個長期的技術學習、經驗積累過程。如溫室內的土壤,技術要求施用較多有機肥,但是目前多數棚內土壤有機肥施用不足。如疏花疏果是提高產量提高品質的主要因素,盡管技術人員經常提醒但菜農還未接受疏花蔬果。再如溫室內的水池,由于灌溉用水降低地溫對蔬菜生長有影響,但多數溫室沒有配套水池,即使已配套水池,多數也沒有正常使用。另外,溫室內部滴灌系統、溫室外墻保溫系統等都有待完善。總之,設施蔬菜經營有待提高技術水平。

(三)經營人的素質

從調查情況來看,菜農的文化程度和健康狀態較好。從文化程度看,菜農中小學及以下的占到12.8%,初中學歷的菜農占70.2%,高中學歷的僅占5%,高中以上學歷為0。初中學歷是菜農的主體,文化素質中等。受訪者中身體非常健康者占22.7%,健康者占74.5%,亞健康者占2.8%,受訪者菜農健康狀況比較好。從文化程度和身體健康狀況看,菜農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然而,設施蔬菜經營人出現勞動力弱化的趨勢。所謂勞動力弱化是指從事設施蔬菜的勞動力主要是中老年女性農民,而非青壯男性勞動力。設施蔬菜的經營者一般以農村家庭婦女為主,家庭男性勞動力主要在外打工或者工作,農忙時作為輔助勞動力來棚內幫忙。如甘村,共有二十個溫室,其中十九個溫室的經營人為女性。甚至少數婦女也在外打零工,打工之余才經營溫室生產。另一方面,經營設施蔬菜的女性勞動力一般以中壯年為主。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從事設施蔬菜生產的勞動者中40歲至60歲的群體占到77.3%,9.2%的經營者年齡在60歲以上,而僅有13.5%的經營者年齡在40歲以下。如我們走訪的甘村二十個溫室中,經營人年齡最小的一人為42歲,其余均在50歲左右,少數在60歲以上。設施蔬菜經營既需要技術,又需要體力,年齡大身體差者不適合經營設施蔬菜。勞動力弱化在農業生產上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新問題,即所謂的“386199”部隊,或者所謂的“末代農民”。[4]然而設施蔬菜作為一個現代農業的典型類型,即便具有較高收益,仍然無法吸引青壯年農民從事,只有無外出就業能力、不愿外出務工的壯年女性才可能從事設施蔬菜。或許在缺乏工礦業的純農業區域,發展設施蔬菜能夠得到青壯勞動力的支持。

(四)經營人兒女現在工作和從事蔬菜經營的意愿

兒女現在的工作狀態是影響以后工作類型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未成年兒女主要處在上學階段,兒女結束上學以后可能在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工作,也可能在外打工,還有少數子女處于參軍、坐監等其它狀態。從調查結果看,設施蔬菜經營戶41.8%的子女還在上學,45.5%的子女在外打工,只有9.2%的子女已經從事農業生產,而且主要是年齡較大的菜農子女從事農業生產。關于菜農子女未來繼承家業從事設施蔬菜的可能性,75.2%的菜農認為子女不可能從事設施蔬菜經營,13.5%的菜農認為子女從事不從事蔬菜生產還“不一定”,只有11.3%的菜農認為子女“已經或者可能”從事蔬菜生產。在郊區就業去向多樣化的情況下,菜農子女繼續從事農業是困難的。從子女就業現狀和就業意愿看,郊區蔬菜生產勞動力接續問題是嚴峻的。如果子女不從事、不愿意從事蔬菜生產,屬于家庭承包且可以繼承的土地和蔬菜設施的命運是什么呢?就“假如有一天不能勞動,將怎樣處置土地和蔬菜設施”這一問題,74.5%的設施蔬菜經營戶要流轉出去,這是符合《土地承包法》的,19.9%的經營戶要繼承給兒女,還有0.7%的經營戶要交給其它親屬,還有1.4%的經營戶要交給集體。或許,蔬菜設施流轉后經營規模擴大了,設施蔬菜經營的前途會改變。

三、完善設施蔬菜經營的對策

(一)增加菜農收入成為郊區設施蔬菜發展的關鍵因素

設施蔬菜產業對菜農來說,只是增加收入的途徑之一。提高設施蔬菜的經濟效益,增加菜農的收入是郊區設施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生產優質蔬菜,提高蔬菜市場價格是可以探索的措施之一;在設施蔬菜規劃時,設計較大面積溫室,擴大菜農經營規模,同時方便勞作,是可以探索的措施之一;甚至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實施對菜農的農業補貼也是可以探索的措施之一。

(二)繼續實施勞動力技術培訓

在政府主導下,陽泉市郊區設施蔬菜的發展以村莊基地集中發展,這為菜農技術培訓奠定了良好基礎。要針對設施蔬菜發展的新形勢和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就高產栽培技術、播種育苗技術、品種選擇、肥水管理、田間管理等開展技術培訓,實現設施蔬菜的生產標準化、科技現代化、農民知識化。并且可以探索以技術人員為主體的技術培訓,向菜農自主學習、相互學習轉變,拓展技術培訓的途徑,提高技術培訓的效果。

(三)重點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具有一定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短缺是郊區農業面臨的新情況,勞動力密集型的設施蔬菜的發展首先要積極應對勞動力短缺的困難??梢詮囊韵聝煞矫嫣剿?。在設施蔬菜布局上,優先在工礦業少、非農就業機會少的村莊規劃設施蔬菜發展區;如果在轄區內無法有效組織勞動力,可以嘗試從鄰近的貧困山區縣招聘年輕有文化的勞動力補充本地勞動力的不足。作為工業、城鎮發達的陽泉市,可以向日本先進的設施蔬菜技術和管理汲取發展經驗,在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發展先進的設施蔬菜產業。

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業生產面臨勞動力老化、后繼無人的新局面,農業勞動力短缺將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城市郊區,由于城市工業、服務業能夠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農業勞動力短缺會更加嚴重。另外,勞動力密集型的蔬菜產業、果樹產業都將面臨農業勞動力短缺的調整。從勞動力素質、數量的現狀出發,來規劃農業生產發展,將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方向。從勞動力素質、數量的現狀出發,來規劃農業生產發展,是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新的調整,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