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休閑旅游農業思考
時間:2022-10-26 11:56:00
導語:城郊休閑旅游農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五朵金花”旅游休閑農業的成功,表明在城郊地區發展現代休閑農業大有可為,慈利縣零陽鎮永安、龍坪、龍峰、民和等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緊鄰城郊,利用區位優勢,利用農民的生產經驗,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閑觀光的景觀、場所、體驗環境,為喧囂的都市增添幾分清新、自然的田園色彩可謂相得益彰。大力發展好現代休閑農業不失為壯大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好途徑。
1、基本情況。片區四個村共有51個村民小組,居民1936戶,5012人,面積13857畝。農民以傳統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為主?,F有柑桔等水果1500多畝,目前進入盛產期;新發展山下紅、親家橙等優質水果600畝。永安發展大棚無公害蔬菜100多畝,龍坪的種苗花卉業正在起步,面積達20余畝。農民收入主要是種養殖收入和務工收入,2006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企業發展水平低。片區企業數量不多,規模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明顯。村集體經濟薄弱。民和、龍峰、龍坪3個村幾乎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很少的一部分也主要靠集體堰塘、園藝場、土地對外承租收入和企業協調管理費,缺少發展后勁。
2、優勢條件。一是道路暢通,交通方便。片區公路通暢,永安、龍坪到戶的路面已全部硬化,鄉村路網相連,交通方便,民和村位于常張高速公路慈利東互通,方便游客通行。二是距城區較近,與其他景點相呼應。片區距離城區1至3公里,同時與五雷山、萬福溫泉等景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三是地形起伏,基礎較好。龍峰村三面環水,背靠筆架山,地形起伏,永安、龍坪濱臨澧水,境內有溇澧兩水沖擊淤積出來的小島,長滿楊樹,風景宜人,龍峰村、民和村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片區有山、有水,污染小,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加之有大量魚塘、千畝水果、無公害蔬菜作基礎,適合都市農業發展。四是該片區的村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勤勞樸實、心地善良,熱情好客,民風淳樸,安居樂業。
二、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可以借鑒的模式
片區四個村依山傍水,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借鑒以下五種模式:一是旅游型模式,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游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設置一些有趣的農業項目吸引游客,既可以欣賞秀麗的鄉村景觀,又可品嘗自產水果、魚、牛奶等農產品,還可參加點天燈、搓湯圓、印T恤、做陶藝、摸泥鰍、擠牛奶、農耕收獲挖地瓜等體驗活動。二是教育型模式。利用農村農業生產環境和產業資源,將其改造成學校的戶外教室,具備教學和體驗活動之場所、教案和解說員,如農業公園、花卉觀賞園、蔬菜科技園。三是觀光園模式。主要發展觀光休閑、農耕體驗、休閑療養等,以名、特、優、新的農作物,以較好的設施和高科技含量,進行生產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們展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多姿多彩的產品。四是民俗民宿模式。有效利用自然環境、景觀、特色產業和文化、土家民俗,讓人們自然接觸、自然認識和體驗。五是親水公園。依托溇澧兩水建成大面積以水為中心的休閑公園,吸引游客戲水、賞景,舉行龍舟比賽等。
三、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的建議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市委、市政府要求我縣發展休閑農業,建立觀光農業示范片,并納入了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考核范圍,因此,四個村要強化聯動,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工作全局,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勇于破解“三農”難題,大膽探索新形勢下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子,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近郊農村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夯實基礎。
2、明確定位,整體打造。在發展目標的定位上,發展休閑旅游農業要從處于張家界東大門出發,努力建設成為張家界美麗的后花園,既美化城郊環境和調節縣城氣候,又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旅游場所,同時為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平臺。在功能定位上,應該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和設施農業等。這些新型農業模式可以與慈利土家文化底蘊相輔相成,滿足市民返樸歸真的旅游心愿,為張家界的人文景觀旅游再添一道自然情趣和旅游美景。要搞好該片區的休閑旅游農業,需要劃分功能區,進行整體打造,各個項目之間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且產生百玩不煩的效果。
3、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要根據該片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做好總體規劃,進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相關項目。必須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提高質量、限制數量,杜絕“遍地開花”,浪費資源。圍繞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帶。觀光農業區。觀光農業以觀賞農業景觀為主。風趣田園:打造“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小橋、流水、人家”的勝境。劃出一片區域,種植傳統的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等,點綴一些小魚塘(養殖一些特色水產如:野生鱔魚、烏龜、青蛙等,享受捕魚、捉龜、逮鱔、看蝌蚪之趣),再種植一片野菜(供市民采摘),設置風車、水車、紡織車、織布機、石臼、石磨等傳統生產生活用具,供市民參觀(憶苦思甜)。生態果園:以現有的柑桔基地為基礎,間種一些枇杷、柿子、桃子、櫻桃等,既觀光休閑又預售(認養)果樹。精品菜園:以永安無公害蔬菜基地為基礎,擴大規模,種植生態無公害時令蔬菜,提供觀光、采摘之樂。休閑農業區。休閑度假農業以休閑娛樂為主。柳蔭垂釣:整合現有的魚塘、水庫,開發一片區域作為垂釣區,種上各種柳樹,養殖多種魚類,開展釣魚、網魚、捉魚等娛樂項目,同時配以游泳池、水上娛樂等項目,如在澧水面上建立木屋(亭子),搞個吃在水上、住在水上,玩在水上項目?,F代農莊:打造集旅游、休閑度假、會議、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莊,發展經濟。體驗農業區。體驗農業即游客參與生產勞作,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教育農園:設置草原、花卉、育苗、水生植物等,用生物種類多,活動內容豐富,吸引眾多中小學生及家長。市民農園:劃出一小塊地出租給市民,讓市民自行決定如何經營,如種花、植草、種菜或是栽樹、養魚。
4、市場運作,合作開發。政府負責總體規劃,并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管網、水利設施等。引進市場主體與村(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合作開發,同時進行勞動力轉移。建議以四個村為龍頭成立一個股份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周邊村參加,各村成立分社(分公司)進行土地整理、土地流轉和項目引進。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經濟組織擁有的經營性資產通過折算成苦干股份量化到集體經濟成員,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優化資源配置,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力,防止集體資產流失,避免引發村民上訪事件,進一步融洽干群關系,促進社會穩定。
5、加大支持,提高水準。休閑旅游農業是新生事物,它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倡導與支持。鼓勵休閑農業發展,對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和企業在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持。休閑旅游農業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農業領域的科技含量。為此,應培訓各類農業技術人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該片區合作,共同開發休閑旅游農業資源。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廣大農民群眾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發展休閑農業也離不開農民群眾的主動參與,因此還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發揮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角作用。
- 上一篇:鄉鎮干部隊伍素質建設思考
- 下一篇:農村公路建設與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