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新區農業機械化研究

時間:2022-05-10 05:01:04

導語:海岸新區農業機械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岸新區農業機械化研究

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機械使用率逐年提高,全程機械化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農機行業發展態勢向好,農機農藝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新區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發展現狀

截至2020年底,新區農機總動力達8.3×105kW,農業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9%,大中型農用拖拉機保有量達到3890臺,主要農作物耕整地機械37695臺,種植機械2245臺,收獲機械2470臺,高效植保機械1107臺,秸稈處理機械328臺,裝備結構日趨科學合理,農機與農藝、機械化與信息化進一步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更相適應。

二、成功經驗

1.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廣工作,以機制創新提升推廣能力,促進新區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在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產區,以突破全程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為重點,結合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項目、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和機械化生態沃土工程創新試驗研究項目,因地制宜開展試驗示范,把田間現場作為農機化新技術推廣的前沿陣地,總結集成區域性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構建起適度經營規模下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2.開展“智慧農機”建設,積極探索應用“互聯網+農機作業”的信息化監測新模式。將物聯網技術引入農業機械作業過程,建立起新區“智慧農機”作業物聯網監測系統,實現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全過程監測。采購了深松和保護性耕作智能監測終端,實現深松機、免耕播種機作業質量、作業面積等信息全程精準監測,已完成保護性耕作、深松作業智能監測面積約2×104hm2。農機化作業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新區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3.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公開透明的“全價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政策。建立健全了違規處理、補貼機具核驗制度;規范測算補貼資金需求,加快補貼資金實施與兌付進度;下鄉入戶辦理,推廣使用手機APP辦理補貼,補貼辦理簡捷高效。自2014年新區成立以來,共辦理各類補貼機具7708臺,使用補貼資金7854萬元,惠及5400多農戶;鼓勵和引導農業機械以舊換新和升級換代,共辦理機械報廢1037臺,使用報廢資金204萬元。4.全力提高農機安全保障水平,增強農機戶抵御事故風險和恢復生產能力。2016年底,率先從大功率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入手,創新實施政策性農機保險,采取“自主選擇、定額補貼、差額繳費”的方式,實行由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和農業機械損失險組合形成的多種農機綜合保險方案,共投保拖拉機、聯合收獲機3334臺,受理農機保險案件145起,賠付172.8萬元,有效減少了農機事故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影響。5.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構建以“區—鎮—社區(合作社)”為框架的三級農機培訓網絡體系,采用靈活的農機化培訓方式,對全區拖拉機、聯合收獲機駕駛人員及農機維修人員實行免費培訓,適時舉辦群眾需要、符合地域特點的專題技術培訓班。新區成立以來,累計開展各類農機化技術培訓60余班次,培訓各類拖拉機、聯合收獲機駕駛員6000余名和農機維修人員1214名。6.加強以基層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項目及資金扶持力度,做好合作社規范化培訓,有效提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市場化作業能力和內部管理水平,合作社綜合實力和區對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機械化的思考馬洪君張化偉劉洪成調查研究域性示范帶動能力顯著增強。積極做好部、省、市三級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工作,已培育青島寶紅農機專業合作社等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3家,具有較大區域影響力的青島金豐公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基層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更趨完善。

三、存在問題

西海岸新區丘陵山區居多,耕地多數為坡耕地,地塊小、土層淺、石塊多是山區耕地的顯著特點。受自然環境和山區居民經濟條件的影響,丘陵地塊大馬力機械應用率低,不能完全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振興鄉村經濟的客觀需要。1.農機裝備發展不平衡。存在“六多六少”問題,即小型機具多、大型機具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如小麥鎮壓缺少配套機具;糧食作物機具多、特色作物機具少,如藍莓、茶葉和中草藥采摘采收機械幾乎沒有;低科技含量機具多、高科技含量機具少,如花生收獲只處于半機械化,分離泥土、撿拾、摘果、清選等配套機械嚴重短缺,全區花生種植每年要使用大量勞動力。2.農民購買積極性不高。多數農民渴望在農業生產中能實現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但由于丘陵山區農業收益微薄、新機具的價格偏高、地塊分散、農機作業季節性強等原因,使得農民對新機具望而興嘆,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縱深發展。3.自然條件制約了特色農機化的發展。山區丘陵地帶,坡地多,地窄小且分散凌亂,高低不平,交通不便,多數耕地暗石較多,損毀機具現象時有發生,不適宜大型農業機械操作,但小型機械既費時又費力,出力不出活,多數機手不愿意干。4.機手服務素質有待提高。好多機手只注重求數量趕進度,忽視了服務質量,對下茬作物的耕種帶來不便。如小麥收獲時,普遍留茬高,給夏種工作帶來不便,既容易形成瘦弱苗,又留下了秸稈焚燒隱患。

四、對策思考

1.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改善耕作條件。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14)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實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建設。以暢通骨干灌排渠系、田間道路為基礎,協調推進土地平整、溝渠橋梁、農田林網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路成網、田成塊、地平整、渠暢通、旱能灌、澇能排、林電技配套的目標,建成后功能齊全,管護到位,便于機械化作業和規模經營。2.規范農機服務組織,推進互惠合作。以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為抓手,充分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技術和裝備優勢,進一步加強對農機大戶、機械化家庭農場、農機專業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的指導服務和培訓宣傳,引導其與規模連片種植戶、普通種糧大戶等提早對接,開展訂單作業、托管服務,實現互惠互利,合作雙贏。在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政策實施過程中,優先選擇作業水平高、服務質量好和信譽度高的農機合作社及農機大戶從事項目的實施,提升農機服務組織的服務質量。3.落實好惠農政策,提高農民購機積極性。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行公開透明的“全價購機、定額補貼、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政策。建立健全違規處理、補貼機具核驗制度;規范測算補貼資金需求,加快補貼資金實施與兌付進度;下鄉入戶辦理,推廣使用手機APP辦理補貼,使補貼辦理簡捷高效,以此提高農民的購機積極性。4.搞好農機作業培訓。一是舉辦集中培訓。依托農民田間學校,定期舉辦農機作業質量專題培訓班,圍繞科技含量高的農機使用技術、農機作業標準、農機安全法律法規等開展培訓。二是開展農機作業現場會,利用流動課堂現場培訓。利用現場會組織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等農民群眾到田間,對播種、中耕除草作業、“一噴三防”作業、深松深耕作業現場會等進行觀摩,由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講解精耕細作帶來的好處和相關技術模式,使農民群眾開闊視野,更新觀念,為提高農機作業質量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加強新購機手培訓。對農機新駕駛員耐心細致地講解機械化收獲、土地深松、農機作業質量等方面的知識,增強新機手農機作業質量的意識。

作者:馬洪君 張化偉 劉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