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葉生產現狀及發展想法論文
時間:2022-01-20 02:27:00
導語:探索茶葉生產現狀及發展想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介紹了巍山縣茶葉生產現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思路,以期為茶葉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葉產業;生產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縣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和產業基礎,但也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貧困山區要脫貧致富、增加收入、實現產業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發展茶葉產業是一條可尋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道路是巍山縣茶葉走入國際市場、實現提質增效的主體思路。
1巍山縣茶葉生產現狀
2009年底,全縣共有茶園面積1646.07hm2,其中云南大葉種面積1361.87hm2,2000年引進臺商種植無性系烏龍茶、鐵觀音284.2hm2,年產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個。有注冊公司4家,其中2家為漾江林業局茶廠、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責任公司,以生產綠茶、普洱茶為主,產品遠銷省內、省外。另外2家為五星茶廠及巍寶茶廠,以生產烏龍茶為主,產品主銷福建及臺灣。巍山縣的茶葉產業主要以山區及半山區為主,主要分布在青華鄉、大倉鎮及永建鎮。
2存在的問題
2.1茶樹老齡化,零星種植較為突出
巍山縣的茶園,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發展的茶園。至今茶樹已老化,且零星面積多,連片面積少;加上茶葉受市場的影響到較大,幾起幾落,造成茶園有效株不足,茶樹采摘面小、量少,茶園投入不夠,茶葉產量低。
2.2茶農意識落后
由于茶葉主要種植在山區及半山區,山區茶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學、新技術的機會相對較少;種植茶葉主要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缺乏商品意識,沒有把發展茶葉生產作為自身脫貧致富的產業來抓[2]。
2.3財政困難,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近幾年由于國際國內的茶葉市場價格起幅較大,造成各級政府部門對茶葉的發展持觀望態度,徘徊不前,多數茶園重栽輕管;業務部門由于缺乏資金,對現有茶園的改造及培訓嚴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競爭力較弱
巍山縣有20個初制所,4個企業,但都各自為政,單打獨斗。近幾年來,企業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及多種原因,無法對初制所茶葉進行有效回收。企業雖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弱;加上優質精制茶葉產量少,包裝粗糙,沒有統一的特色品種,很難適應國內國際市場的需求,造成茶葉成品銷量少,農民、財政效益不明顯。
2.5缺乏茶葉精制加工生產線
要提高巍山縣茶葉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還必須提高茶葉產量和加強茶葉精制加工生產線建設,走“公司+科技+基地+農戶”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路子,依托鄉級初制所,初制茶葉成品由龍頭集團統一收購,再進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證茶葉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護茶農利益,保證精制茶原料,增加縣財政的稅源。
2.6茶葉營銷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業之間各自為政,缺乏市場信息,巍山縣生產出來的茶葉產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縣或本市內銷售,而且銷售面狹窄;加之沒有集團公司和統一品牌,很難適應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的經營發展目標。
2.7茶葉市場監管不力,市場秩序混亂
在茶葉市場經營過程中,一些不法商販為了謀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葉品牌,給政府及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阻礙了茶葉銷路的擴展。
2.8茶葉種植管理粗放,安全隱患突出
由于巍山縣茶農科技文化素質落后,在種植茶葉管理工作上存在著品種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葉產量、質量低等問題;加之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導致茶葉的農藥殘留物重金屬超標,茶葉產品存在著質量安全隱患。
3發展思路
3.1統一思想,增加投入,穩定茶葉產業發展
巍山縣現有茶園面積已達1361.87hm2,且多數分布在山區半山區,都屬投產茶園,是山區、半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茶葉產業的興衰關系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局。為此,全縣各級部門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抓住機會,廣辟財源,利用各項財政措施,堅持“穩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發展方針,穩定茶葉產業的發展。
3.2整合茶葉企業,培育龍頭企業
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對現有的初制所、茶廠、精制茶廠按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進行大量技術改造和優化整合;并根據經濟實力、技術力量、品牌形象進行企業重組,以此提高茶葉產業的競爭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臺商,開拓國際市場[3]。
3.3選育推廣茶樹良種,提高茶葉品質
巍山縣種植發展的茶園,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發展的茶園,且以實生苗為主。按照市場對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茶樹育種目標,建立無性系茶樹良種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良種在茶葉產業中的基礎地位;加大優質茶樹良種的推廣種植力度,提高優質茶樹良種的覆蓋率,有計劃地、分批、分期地對巍山縣現有的實生苗茶園進行更新、改造,提高茶葉品質,增加茶農收入,以促進茶葉經濟的發展。
3.4加強茶園生產管理,提高茶葉質量
一是進行低產茶園改造,補植、補造,更新茶園,重新種植,重新建園;二是抓好新植茶園的建設,按標準化要求,全部采用無性系茶樹種苗,進行規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園基礎設施建設,修道路,建水池,保證茶園旱澇保收,穩定茶農收入,穩固茶葉產業的發展[4]。
3.5進行無公害茶葉標準化基地建設
按照“綠色、生態、環保、安全”的要求,進行無公害茶園生產管理,嚴禁工業“三廢”和城鎮生活廢棄物對茶園的污染,嚴禁施用垃圾和劣質及未登記的肥料;以消費者的健康為目的,努力形成綠色、環保、無公害食品的茶葉生產線。
3.6更新知識,加強培訓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專業技術人員不僅要懂得茶園生產技術、加工技術,還要加強營銷知識的學習,不斷地引進新的加工設備;并派出科技人員外出學習,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市場信息,再將自己的所得,培訓、傳播給茶農,使他們不僅懂得生產,還了解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茶葉產品,穩固、發展、壯大產業。
4參考文獻
[1]夏雪飛,胡中揚.湄潭縣茶葉產業化經營的思考[J].貴州茶葉,2009,37(3):18-19.
[2]鄭寬明,李天芳,郭亞鋒.陜西茶葉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10):7-9.
[3]楊勝益.平塘縣茶葉產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4]梅小寶,何德庭,林建榮,等.景寧縣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8):368-369,371.
- 上一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現狀及策略淺析論文
- 下一篇:教師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影響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