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市場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7:06: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市場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保險市場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宿松縣部分農民進行農業保險問卷調查,分析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內生因素,并提出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政府支持
農業保險是通過集合具有同類風險的眾多農民,以合理計算保費的形式對種植業、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給予補償的一種保險,是農業生產規避風險、補償災害損失的一種有效工具。然而,農業的弱質性使農業保險難以滿足保險經營所依賴的大數法則理論,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即純商業化運營——靠市場自發調節來維護的農業保險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效應。本文結合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農業保險的實地調查情況,分析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內生因素,以尋求解決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問題的對策。
一、問卷調查情況
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曹湖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黃梅縣及江西省九江市接壤,總人口約1500人,計400余戶。全村耕地面積約2000余畝,土地肥沃,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250天,每年平均溫度16.6℃,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棉花,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在中部幾省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選取該村開展此次農業保險調查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此次調查在自愿的基礎上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76份。關于農民對保險的了解和購買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
被調查的農民90%知道或聽說過保險,了解保險的作用和意義的占30%,認為有必要購買保險的占40%,只有15%的農民能看懂保險條款。60%的農戶認為保險費負擔過重,真正購買了商業保險的農戶只占20%,加上民政部門購買的養老保險也只有30%,其中為農產品、農具投保的為0%。而在投保的30%人群中,有45%是被迫購買的(商業保險公司的學生平安保險和民政部門的養老保險),80%發生保險事故時能得到及時的賠償。這說明該村村民的保險意識很弱,而且保險負擔較重。在問及“您的莊稼或者家禽遭到損害時,你會”的問題時,有80%的人回答“自己承擔”或“聽天由命”,10%的農民回答“靠國家救濟或集體承擔”,靠親朋好友的為10%。
我國農業保險市場論文
摘要:農業保險是通過保險的手段管理農業生產風險的制度安排,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農業科技、農業金融和農業保險)之一??v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歷程,農業保險一直呈現出非均衡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市場供求總量非均衡問題;二是結構非均衡問題。三是缺乏完善的宏觀調控手段和措施?;谝赞r業保險的非均衡運行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非均衡運行現狀的分析,探討解決農業保險非均衡運行狀態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保險;非均衡;宏觀調控
1我國農業保險市場非均衡的表現
我國農業保險起步較晚、發展慢、過程跌宕起伏,僅1950—1959年間就經歷了開辦、暫停、恢復、停辦的曲折過程。自1982年恢復開辦農險以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業保險的發展呈現出一種非均衡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總量上的非均衡
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總量的非均衡表現為潛在總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實際供給小于有效供給,即“需求不足”與“供給短缺”并存。
旅游綜合經濟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時,直接從事農業人員越來越少;大多數人已經解決溫飽;工業向高科技、高利潤、無污染發展;交通形成網絡,餐飲、住宿達到一定衛生標準,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治安狀況良好,就會發展旅游經濟。旅游熱促進農業、工業、交通、餐飲、住宿、文化教育發展,必然會促進經濟大發展。這種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促進相關產業,促進經濟轉型,從而使經濟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式就是旅游經濟。
關鍵詞:旅游經濟;主要形式;旅游精品;發展趨勢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會的最新報告預測,中國將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經濟強國。報告預測,2006年中國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費投資和政府開支等將實際增長14%,達27703億元,預計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8.7%,旅游和旅行經濟的直接、間接貢獻加在一起為國內生產總值13.7%。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實力增強,旅游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越來越重,旅游經濟作用越來越明顯。而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旅游經濟的幾種形式
(一)利用特色產品舉辦大型慶祝會、商貿會高層論壇來牽線搭橋,吸引游客。例如揚州每年都搞的“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臺商投資洽談會”“揚州經濟發展高層論壇”等各項活動就吸引了大量投資商和游客同,時也很好地宣傳了揚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等人文景觀吸引游客,游覽山水,瞻仰前賢,參觀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風情。揚州近來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紀念館、宗教禪寺平山堂、觀音山等?,F在很熱的紅色旅游,也是這種形式,此外還有麗江的東巴文化、瀘沽湖的女兒國等。
農村信貸發展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
“三農”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目標的實現。當前“三農”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發展不夠,特別是農村發展不夠。而發展需要增加資金投入。從農村資金的供求情況看,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資金供求缺口很大,矛盾十分突出,必須采取措施盡快加以解決。近年來,在金融領域一直強調要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也出臺了一些信貸支農政策,信貸支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沒有完全解決“三農”資金欠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和情況,國內理論界和銀行部門對信貸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行了許多研究,并取得了許多成果,但對當前我國的信貸支農的困難和挑戰并未出作全面、系統的分析與研究,提出的對策和建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運用農村金融等理論,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取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借鑒、汲取國內外農業和農村信貸體制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信貸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的實證研究,分析我國農業和農村的信貸供求、信貸風險、信貸市場的問題和成因,提出了構建完善的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體系的見解,并相應地提出了具體的對策措施和政策建議。全文共分八個部分。
第一章,導論。包括提出問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論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農村金融基礎理論及其借鑒作用。主要是為研究我國信貸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找到理論上的依據。重點梳理了有關農村金融方面的理論的發展脈絡,了解農村金融理論及其發展歷程,對農村金融基礎理論進行了比較。并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一些可以運用到我國農村信貸發展和改革中的個人判斷,如實行“金融約束”政策、供給主導模式和需求追隨模式相結合、借鑒不完全競爭市場論的政策建議、政府適當介入等等,企望借鑒這些理論中的合理內核和適用部分,以起到指引我國農村信貸體系建設的作用。
第三章,國外農村信貸的經驗與啟示。對國外農業和農村信貸的實踐活動進行了探討和分析。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多數國家都相繼形成各具特色、與本國實際相聯系的農村金融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大都有較為完善的農村或農業信貸組織體系,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做法。對國外農業和農村金融機構運作的經驗,我們不應該完全照搬,也不能全部否定。本章通過對國外農村信貸的比較,得到了要加強并完善農業和農村金融立法、農村金融改革不能單純追求商業化、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要合理引導農村民間借貸行為等經驗與啟示。
淺談上市公司優化融資渠道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上市公司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市己經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上市公司的融資問題,對上市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已成當務之急。
[關鍵詞]上市公司;融資;融資渠道
融資簡單地說,就是資金的融通與流動,融資方式按照資金來源可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從我國上市公司的整體規模和產業結構來看,在全國同行業中,上市公司的規模普遍偏小且行業集中度較高。企業規模的懸殊,使規模小的企業在證券發行制度已由行政審批制轉向核準制的市場環境下,券商們不會選擇這樣的企業,企業到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渠道受阻。從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機制來看,企業股份制改造起步較晚,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滯后,內部控制機制薄弱,經營者的投機行為突出,短期獲利傾向較嚴重,造成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導致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低下,經營業績整體下滑。從融資渠道上來看,我國資本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風險資本市場不發達。我國的風險投資業雖然起步較早,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的不成熟以及受到有關因素的制約,現在還比較落后,風險資本的規模還很小。因此,國內風險投資在運行機制上還存在較大的缺陷,這些都限制了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
我國上市公司融資存在的問題可歸結為:重視外源融資,輕視內源融資;負債融資中短期負債率過高;直接融資比重小,間接融資比重大;融資渠道窄,融資方式單一;股本規模小,股權結構不合理等。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上市公司在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需要從體制上優化股權結構,協調發展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在硬化公司外部約束的基礎上,明晰公司產權,完善公司治理,不斷提高公司資本的使用效率,增強公司的自我積累能力,使公司融資行為符合社會資源最優配置,這是我國上市公司可持續融資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大力發展完善股票市場論文
上市公司中國有股和國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不僅是我國上市公司一種特有的體制現象,而且也是我國上市公司的一種特有的體制現象,其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通過改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來加大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發展進程。最近幾年,我國股市不斷擴大,資本市場正處在初步形成階段,其股票市場也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股票市場信息有效性差和投機性強導致股價嚴重偏離公司業績,使證券市場的價格發行功能失靈,進而使其喪失了對經營者的評價和激勵約束作用。我國股票市場目前只能基本反映股價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但還不能充分反映現在所有公開信息和內幕信息,因此,政府應加強對市場運行和信息披露方面的監管。
體驗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產品拓展
摘要:體驗經濟是繼服務經濟以后又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體驗性在這一經濟時代下將成為商品的一個有一個重要屬性。而旅游這個直接與體驗相關的行業必然首當其沖。鄉村旅游又做為旅游中最能體現旅游體驗性的一種旅游形式,其產品的開發必須突出其體驗的核心。本文就體驗環境下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進行了相關研究,并提出了加強游客參與,增強鄉村旅游產品完整性,明確差異化體驗主題等措施來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體驗性。
關鍵詞:鄉村旅游;體驗;旅游產品;體驗經濟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期望在不斷的提升。表現為人們在旅游過程中不再只追求簡單的視覺享受,而是希望自身能夠融入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群體中,能夠深度體驗一種新的角色。這一點決定了未來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要把體驗化設計作為開發的核心。鄉村旅游的著眼點在于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旅游者到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體驗不同的“生存方式”。因此鄉村旅游是最具體驗屬性的旅游形式。在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上就有很多學者進行研究,其大多也都涉及了體驗化,但都是初步探討。本文結合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對體驗環境下的旅游產品開發進一步進行探討。
一、體驗與鄉村旅游的關系
(一)體驗的內涵
“體驗”最早由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提出,現代漢語詞典中把體驗定義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體驗一般是指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真正引起世人關注的是在1998年,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爾摩爾出版了《體驗經濟》,之后“體驗經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關注重點,一系列的相關論文層出不窮。在《體驗經濟》一書中對“體驗經濟”一詞以及其內涵作了詳細分析和介紹。派恩和吉爾摩把體驗經濟的內涵解釋為——它是一種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的經濟形態。[1]把體驗同貨物、商品和服務一起列為經濟價值演變的四個階段的不同標志物,簡單的說體驗經濟說最重要的一個表現是把體驗作為一個可以買賣的“物品”。體驗環境就是指在體驗經濟大背景下,消費者花費時間、精力、金錢購買體驗的一個消費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消費者更注重參與性,個性化等能夠使消費者留下美好回憶的商品。
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小產權房;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現實動因;理論依據;立法探索
【論文摘要】:"小產權房"的問題實質上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能否合法化的問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合法化有其深刻的現實動因,所有權、用益物權以及平等保護的法理為其合法流轉提供了理論支撐,目前也已有試點經驗可以借鑒。
2007年的中國樓市,"小產權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2007年3月12日,北京市建委發出購房風險提示,提醒購房者不要購買無產權的或房屋權屬有爭議糾紛的房屋,如宣傳為"鄉產權"、"小產權"的房屋,此類房屋無產權保障,不具有房屋所有、轉讓、處分、收益等權利,且不能辦理房屋產權過戶手續。與之相應,3月27日,北京市房山區青龍頭村的144棟剛建成的"小產權"別墅被拆除85棟,其余被沒收。由此引發了各相關利益方關于"小產權房"是否合法、能否合法化的論爭。這個"相關利益方",包括了"小產權房"的幾百萬住戶、開發商、其所屬的村委會和鄉政府、管轄著住房市場的建設部和國土房管局,還有相對而言的"大產權房"的開發商們等等,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這場論爭的方方面面。
其實所謂的"小產權房"并非一個規范用詞,更非法律術語。根據建設部風險提示的指向,當前所謂"小產權房",又稱"鄉產權房",是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經規劃、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向集體組織之外的居民銷售,沒有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的產權證,只有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的產權證或者根本沒有權屬證明。具體而言,"小產權房"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農村建設用地和可轉為建設用地的土地上所建的房屋,一種是在耕地或基本農田上所建的房屋。①
小產權房"的問題實質是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問題。對于使用耕地或基本農田所建的房屋,現行法律對此有一系列的程序規定,如果不符合規定自然就是違法的,如果符合了規定就可以轉為建設用地。所以"小產權房"能否合法化的關鍵問題就是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能否合法流轉的問題?,F行《土地管理法》是禁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的。私以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有深刻的現實動因,其合法流轉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合法化的現實必要性
東亞經濟發展研究論文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性的,還是單一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經濟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注: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CurrencyCrisisinSoutheastAsia,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andCapitalFlows,"FinancialTimes,25
March,1998;Mckinnon,R.andPill,H.,"InternationalBorrowing:ADecompositionofCredit
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研究論文
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性的,還是單一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經濟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注: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CurrencyCrisisinSoutheastAsia,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andCapitalFlows,"FinancialTimes,25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探討論文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CurrencyCrisisinSoutheastAsia,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andCapitalFlows,"FinancialTimes,25
March,1998;Mckinnon,R.andPill,H.,"InternationalBorrowing:ADecompositionof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