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存在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12-10 10:27:25
導語:水產養殖業存在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為世界水產養殖業發展樹立了榜樣,中國水產養殖業如何“走出去”并與世界有關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完善水產養殖業的對外區域布局以及建立與合作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聯絡溝通機制,需要系統思考。從區域布局、產業內容、科技和參與主體方面闡述了中國水產養殖業國際合作的現狀,分析了中國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存在的有關問題,并從產業、資源、市場、信息溝通與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議,以期對今后中國水產養殖業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走出去;對外合作;思考
中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總產量連續多年位于世界首位[1]。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不僅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以養為主”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構建了涵蓋水產養殖全產業鏈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并形成了強大的綜合生產能力,為世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并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鑒的案例。2015年3月,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勾勒出“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路線圖,預示著“一帶一路”倡議進入全面推進、務實展開階段。水產養殖業是新時期中國漁業“走出去”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2],為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優勢,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促進中國水產養殖業和周邊國家地區的交流合作,已成為漁業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在中國,部分省份已經開展了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相關實踐,例如,福建省《福建省海外漁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分兩期繪制了海外水產養殖業發展目標,其中到2017年,“發展海外養殖基地7~10個,面積1.2×104hm2,產量10×104t,產值14×108元?!钡?020年,“建設海外養殖基地10~15個,面積2×104hm2,產量15×104t,產值21×108元?!保?]為提高對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指導性,《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加強與東南亞、中南美、非洲等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建設水產養殖基地。”《“十三五”全國遠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有條件的國家建立政府間合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技術合作,鼓勵開展捕撈、養殖、加工、基礎設施建設等相結合的綜合漁業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上述實踐與規劃措施,為進一步推進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提供了經驗與制度保障。但從現階段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實施效果來看,這項工程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進一步推動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與世界有關國家和地區開展有效務實的合作、交流,尤其是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分享發展經驗、合作利用產能、全面提高世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水平,需要系統思考與協調。通過簡要分析中國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并針對關鍵問題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議,以期對今后中國水產養殖業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參考。
1中國水產養殖業國際合作現狀與成效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在空間布局、產業內容、參與主體、科技合作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取得了較好成效,為中國水產養殖業進一步完善升級“走出去”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1.1區域布局逐步向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拓展。東南亞和非洲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漁業合作國[4],是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重點區域和優先選擇。從中國國內水產品需求與日俱增的趨勢來看,與熱帶國家開展水產養殖業合作,具有養殖品種資源共享度高、產業資源互補性強等優點,有助于開拓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空間。同時,擁有完整的漁業產業鏈也是中國開展對外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基礎與條件[5]。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引導下,中國已有部分水產養殖企業,例如,恒興集團、國聯水產、海大集團等,通過合資、并購等方式,在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傳統水產養殖國家開展了有效的海外基地建設和產業鏈拓展;2009年,通威集團在越南投資1980×104美元興建成立了“越南通威有限責任公司”,并在2011年繼續投資1000×104美元在越南海陽省開展飼料項目等[6],從初步探索嘗試到逐步立足,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中國國內有關科研教學單位,也在緬甸、文萊、菲律賓、柬埔寨等地開展了水產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從苗種繁育、養殖生產、病害防控等主要環節進行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為今后繼續開展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對其它適于養殖的地區也進行了積極拓展,例如恒興集團在埃及GhalyounLake近海開展池塘養殖、網箱養殖項目,為沙特政府籌建大型海水養殖工業園項目[7]。2017年,廣東聯鯤集團在印度、泰國等國家進行了海外水產養殖基地建設與布局[8]。在中國國內相關企業及科研單位的努力下,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已形成了立足東南亞,逐步拓展非洲、美洲的格局。1.2產業內容基本涵蓋水產養殖業主要環節和相關產品。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起始于飼料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逐步拓展到水產養殖業的其它環節和領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內容已基本涵蓋了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具體內容不僅涉及飼料核心預混料等優質產品供給,還包括種苗繁育、質量控制、技術配方、生產制造、人員培訓、市場推廣、病害防治、養殖技術、技術研發和經營管理等全方位技術解決方案,全力支持當地合作方開展水產養殖生產經營相關活動。部分開展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的科研單位則在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遺傳育種、水產養殖疾病診斷與防控技術、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等方面提供培訓指導??傮w而言,中國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的內容已涵蓋主要產業鏈環節。1.3全方位、多層次國際合作為水產養殖業“走出去”提供有利科技支撐。針對“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環境優越,但漁業發展相對落后、專業人才不足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中國政府開展了全面系統地國際漁業科技合作。據不完全統計,與中國開展漁業科技合作的“一帶一路”國家超過34個,主要包括:項目合作、專家互訪、建立聯合研究實體、人員交流與培訓、技術援助等形式。自2012年以來,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及國家外國專家局等國家部委的支持下,共獲批近40項漁業國際合作項目,其中水產養殖是主要項目的實施內容。通過一系列的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建的國際合作平臺,在種質資源創制、育種技術創新、養殖模式優化、病害防治等方面顯著提升了支撐水產養殖業發展的能力。1.4政府引導,企業、科研教學單位共同參與的格局正在形成?!耙粠б宦贰背h以來,農業農村部進行了具體部署,明確了水產養殖業在中國漁業“走出去”中的主體地位,部分省份還先后制定了具體工作計劃,例如,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完成了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銜接,為中國水產養殖業開展對外國際合作提供了具體指導。部分水產養殖重點企業也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有關科研教學單位相結合,從企業自身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律出發,適時地加大了海外業務布局和投資強度,與水產養殖主要國家和具有潛在發展前景的國家開展了系統合作。同時,中國國內有關政府部門、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共同發起了成立“國家漁業科技國際合作聯盟”倡議,共同開展包括水產養殖在內漁業“走出去”戰略研究。目前,多方參與、國內外聯合協作的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良好發展局面正在形成并穩步推進。綜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已在國際區域空間布局、產業鏈主要環節、科技合作以及多元化參與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新時期進一步提升、完善中國水產養殖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水產養殖業對外合作存在的有關問題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CED)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FAO)預測,2026年全球漁業總產量將達到1.94×108t,年增長率將達15%,新增產量將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國家,水產養殖業將成為未來10年全球漁業增長的主要來源,養殖水產品將達1.02×108t[9]。為此,FAO制定了支持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政策方向,進一步強調了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雖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隨著世界范圍內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水產養殖業的日益重視,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面臨許多挑戰。2.1區域布局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目前,中國水產養殖業的海外產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雖然具有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但從產業生態方面看,同時也伴隨產業鏈分工重疊、市場競爭激烈、個別國家時局不穩等問題,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根據“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布局,中國水產養殖業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國家)、拉美(包括加勒比海地區)以及中亞等地區尚缺乏系統的規劃布局,上述地區的區位優勢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關注并在上述區域開展了水產養殖產業相關的投資,中國亟需加快完善相關區域布局,爭取主動權。2.2產業發展需要整體性策劃和協調推進。在推進中國水產養殖“走出去”過程中,現有實施的項目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內容單一、產業鏈不完整、相關基礎工作不系統等問題,在中國政府主導的援助性項目執行中,上述問題較為突出。例如,援助北非“對蝦養殖中心(一期)”項目,限于當地產業基礎、人員能力和市場條件等多方因素制約,僅完成了親蝦引進、苗種繁育和試驗性養殖等內容,由于缺乏全產業鏈環節的內容設計和后續力量投入,未能實現技術示范并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目的。2.3信息溝通與組織協調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體性謀劃和組織。目前,普遍存在著信息了解與溝通不暢、組織協調不足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缺乏目的國投資指南,例如,政治環境、產業政策、市場準入、人口素質等信息相對不足,嚴重影響制約了中國相關企業“走出去”進程。二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與推進,有關方面國際合作理念與當前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不相符,國家層面的技術輸出與合作協調機制不夠健全[10],不同部委針對同一目的國實施的項目未能有效溝通整合,造成內容盲目、資金分散,影響了中國水產養殖國際合作具體內容的組織實施效率。三是“走出去”企業等主體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聯絡溝通機制,容易造成局部同質化競爭,不利于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3促進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建議
毋庸置疑,水產養殖業已經成為與種植業、畜牧業并列的人類可控食物生產體系,中國在引領推動這一產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作用舉世公認。為進一步發揮中國在水產養殖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引領和主導作用,提出以下3點建議。3.1從產業、資源和市場一體化角度,進一步拓展、完善、優化布局。鑒于水產養殖業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水產養殖“走出去”需要從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技術體系等方面進行全產業鏈系統謀劃和考量。同時,要從空間、資源、市場等方面綜合布局,進行具體項目策劃和組織實施。具體來講,立足東南亞區位和資源優勢,面向中國國內和亞太市場;立足北非地中海沿岸資源,面向中東和西歐市場;立足拉美和加勒比海資源,面向北美市場;立足中亞和俄羅斯遠東資源,面向國內及東北亞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系統布局,穩步推進。3.2進一步加強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相關參與方的信息溝通與合作。根據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和“走出去”的客觀需求,進一步完善相關溝通合作機制。一是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整合全國漁業科研、企業資源,構建國際合作信息交流和組織協調體系。二是重點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包括水產養殖業在內的漁業國別研究,詳細掌握相關國家法律法規、資源特點、水產養殖發展狀況、貿易政策、技術需求及國際水產品貿易趨勢等內容,建立主要水產養殖國家信息庫、漁業科研機構與企業信息庫,為水產養殖企業“走出去”提供智庫服務。三是密切跟蹤重要國際組織工作動態,進一步提高中國在水產養殖政策、規則、標準等方面的參與度和話語權,努力將中國水產養殖業成功的經驗和做法納入國際制度體系,為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四是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完善不同管理部門和項目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有效協調機制,針對主要目的國建立常態化工作機構,有效整合利用資源。3.3深化國際漁業科技交流合作。全面深化漁業科技國際合作,進一步提高漁業科技對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支撐能力和效率。一是在已開展合作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國國內科研單位的協作和交流,以全球化視野謀劃聯合實驗室、區域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合作共享國際科研資源和高端人力資源,提高研究成果的國際化水平,共同推進中國水產養殖科技與產業的對外合作。二是根據中國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目的國的具體情況,圍繞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飼料營養、養殖模式、病害防治等環節,開展符合當地具體資源環境特點和基本國情的合作研究,加快科技合作落地和本土化,提高科研項目的針對性和成果產業化應用效果。三是進一步加強漁業科技國際培訓,重點面向發展中國家,系統開展國內和國際漁業科技和管理培訓項目,展示和推廣中國現代漁業發展的先進理念、模式、經驗和技術,開展漁業“走出去”人才培養、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等任務。四是強化科研單位與企業協作,參與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推廣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成功經驗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助力中國科技與企業“走出去”。
作者:劉翀 岳冬冬 劉興國 單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
- 上一篇:水產養殖生產實習改革探索
- 下一篇:土雞生態養殖關鍵技術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