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

時間:2022-08-03 08:36:14

導語: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

摘要:當前,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我國貧困地區擺脫貧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不二選擇。但由于地理環境、勞動力、農業技術以及產業集群效應等問題的制約,導致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源動力不足且收效甚微。本文剖析了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優、劣勢條件并指出了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具體選擇路徑。

關鍵詞: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

我國作為發展中的農業大國發展極不均衡,占到總人口70%的農民仍然無法徹底擺脫貧困。目前,從地形來區分,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從區域來看西南、西北地區為重點貧困區,包括云、貴、川及陜、甘、寧、新這些省區在西部12省區中又是自然條件最脆弱、貧困程度最大的省區。而這些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基礎的夯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囿于生態環境的急劇下滑、人口基數龐大等因素的制約,使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面臨諸多現實困難。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改變我國貧困地區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立足地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走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方是我國貧困地區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不二之選。

一、生態農業與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一)生態農業的內涵。生態農業的概念萌芽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最早由土壤學家Ai-brechew1(197O)所提出。他認為:西方發展石油農業進程中所造成的資源破壞由此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直接誘因;我國學者葉謙吉(1988)[1]認為,生態農業的基礎是借鑒傳統農業的成熟經驗,采用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并依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所促成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農業發展模式;孫敬水(2002)[2]與葉謙吉觀點基本一致,同時強調指出:生態農業是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資源的培育與利用和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融為-體、可實現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目前,在國家各項配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已經形成了南方“豬--沼--果”、北方“四位一體”的農業生態發展格局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二)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所謂的生態農業產業化,其實質就是按照工業發展的思路來發展農業,是將農業產業化與生態農業建設遵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的有機結合。其基本內涵:是秉持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遵照經濟學和生態學理論法則并運用農業產業化技術手段,立足區域生態資源優勢,對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進行集約式開發,促使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式發展軌道。當前,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已經上升為我國政府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貧困地區農村人口擺脫貧困的國家戰略層面的選擇。其宗旨就是充分考慮貧困地區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為前提,充分利用區域生態優勢,在對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調整的同時促成具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體系。在國家各項配套政策的扶持下,特別是在各地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生態農業產業化在我國許多貧困地區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一些貧困地區也正是依托區域優勢資源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產業化道路。但從整體上看,我國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依然存在著基礎薄弱、意識落后、技術力量不足、資金投入不足的諸多問題,對我國推進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形成了嚴重的制約和阻礙,而破解這些問題“瓶頸”并促進我國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邁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也成為當前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優、劣勢條件

目前,對貧困地區開展的生態扶貧與開發工作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而生態扶貧的基礎就在于對區域生態優勢的高效開發與利用。以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為例,必須首先對該區域生態資源優勢與劣勢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和了解并進行合理配置,這是推進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首要步驟。(一)推進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優勢。1.豐富的儲備資源。由于地理位和緯度空間的原因,我國貧困地區資源儲備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以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為例,未利用的土地在全國未利用土地面積總比重中占到86.7%,草場的載畜量較低且低產田在可利用耕地中所占比重較大[3]。但匱乏的水資源也成為該地區發展農村經濟的“瓶頸”。而通過先進節水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并盡快轉變以往大水漫灌的用水方式,最大限度地開發中西部地區節水潛力;此外,中、西部地區豐富的生態資源與復雜的地理環境相輔相成,這也為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堅實的生態資源保障。2.農業生態開發潛力巨大。目前,工廠化的農產品生產模式與農業生產內在的自然規律相悖,且不同程度的農業污染在所難免;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在導致地下水嚴重污染以及水庫、湖泊的富營養化降低并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鑒于目前我國貧困地區低水平的農業產業發展現實,致使一些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被限制,這些問題的存在雖然對貧困地區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形成了制約,但同時這些資源潛力也為我國貧困地區走生態農業產業化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另外,就目前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發展方向而言,立足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并積極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食品并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才會充滿源動力,才能改善貧困地區農村生態環境。3.建設生態農業化經驗豐富。截至目前,我國對包括中西部地區的生態農業產業化試點推進工作至今已走過了近20年的歷程,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和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在思想上完成了由科研示范向企業化發展的實踐性轉變,在規模上由以往孤立的戶、村逐步向著鄉、縣連片化的轉變;在發展范圍上正逐步由點向面的突破[4]??梢哉f,我國在建設和推進貧困地區生態化農業產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而且已經具備了基于高科技生物產品和綠色農產品的開發的整套實施方案和具體操作技術,這些都將成為我國發展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保障。4.形成特色農業產業化優勢。特色農業是我國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經濟的重心,按照“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出自己的特色”的發展原則,結合當地氣候資源并立足區域豐富的生態物種,著眼果類、煙葉、棉花、花卉、中藥材等優勢資源,建立了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穩步構建以生態綠色產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化布局。包括內蒙古的乳品產業、新疆的番茄加工都屬于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布局。目前,這些帶有鮮明區域特點生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起到很好的區域示范作用。5.國家生態扶貧發展戰略的實施。目前,針對貧困地區的生態扶貧與推進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高度,已經出臺或正在醞釀的各項配套政策為我國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基礎;隨著我國融入世界經濟體步伐的加快,廣闊的國際市場為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打開了空間,立足區域優勢資源發展生態綠色農業,在實現產業化經營規模的同時增加特色產品附加值。這些有利條件,都為我國貧困地區發展區域生態農業注入了新鮮活力,因此,各地政府立足各地的生態資源,拓展多層次的市場需求空間,穩步推進貧困地區的生態產業化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二)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劣勢。1.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我國貧困地區大多分布在高原、少雨以及沙漠化嚴重的地區。以西北地區為例,由于蒸發量大且降水稀少的原因,高原、荒漠及牧草生態系統相當脆弱,處于一種不穩定的惡化狀態;加之貧困地區空間維度分布的差異性、特別是水資源的嚴重貧乏等因素都制約了當地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綠洲農業難以在整個西北地區形成區域性優勢,同時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沙漠化蠶食的現實問題。因此,從總體上看,缺水性的弱質農業是包括我國西北地區在內的所有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區域性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因為長期的土地沙化及嚴重的水土流失而遭受沉重打擊。2.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由于內陸的封閉、地理環境的偏僻,加之脆弱的生態和人口素質結構的低下,導致我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07056億元,其中,東部綜合產值為4820.73億元,占到全國45.03%的比重,中部綜合產值為3680.58億元,占比為34.38%,西部為2204.28億元,僅占到全國的20.59%,同時,包括中西部地區在內的我國貧困地區越發凸顯的產業結構單一、產業組織水平低等現實問題均對區域生態農業化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力。3.勞動力素質偏低,發展意識薄弱。推進我國貧困地區生態化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可靠性保證一是限制農業人口總量,二是逐步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結構。若不能盡快優化并提升貧困地區勞動力素質結構,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然而,目前存在的我國貧困地區勞動者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較差的現實,成為阻礙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攔路虎”,而這個問題并非一蹴而就方能解決的。由于我國貧困地區的勞動力綜合素質低下,形成了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實施過程中遭遇了更多的困難,只能在技術含量少、競爭力低下的下游產業中掙扎,使得我國貧困地區非農產業結構性出現失衡,對于推動貧困地區整體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4.科技水平落后,扶持龍頭企業困難。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引擎”就是先進技術的普遍應用,要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并高效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步伐,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高度統一的綜合效應,先進技術的推廣與廣泛應用是基礎保障。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實踐對于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農業成果的及時轉化都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但是,基于貧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發育成熟程度不足等現實問題,使得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科技資源稀缺、相關科技服務的組織機構尚待健全,因此,扶持并壯大具有優勢技術含量的龍頭企業缺乏必要的成長土壤。5.資金投入不足,缺乏資本吸引力。目前,經過國家級各地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國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雖然形成了一些局部產業優勢,但從整體效益規模上看依然不高。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貧困地區不具備自我積累能力、加上薄弱的經濟基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嚴重不足;另一方面,廣大貧困地區封閉的經濟區位和惡劣的生態環境,使得農業產業環境對外部資本缺乏應有的吸引力。當前,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企業發展資金不足、信貸渠道不暢通、財政投入資金杯水車薪。資金在我國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起著強勁的“助力劑”的作用,可以說,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由于資金供給的匱乏和捉襟見肘而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三、推進我國貧困地區生態農產業化發展的選擇路徑

由于歷史、自然、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國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一直都是走過度掠奪農業資源的路子,過度的依賴和開發不僅導致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同時也使貧困地區也陷入了惡性經濟循環的“怪圈”。因此,我國貧困地區應充分著眼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步驟地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一)創新發展觀念,建構生態發展觀。缺乏創新觀念和意識是我國貧困地區經濟落后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在推進貧困地區生態產業化發展進程中,關鍵的一步就是更新發展觀念、培育創新意識。對于偏遠的貧困地區而言,受農耕文化的浸淫與影響,糧食和土地成為農民的“命根子”。根深蒂固的落后觀念成為推動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障礙[5]。因此,喚醒貧困地區創新意識并建構與時俱進的生態發展觀就成為應成為最新的工作突破口。(二)推進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推進貧困地區農業設施建設是當前貧困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性工作。因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實施必須建構在完善的農業基礎建設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對貧困地區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加強生態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將產業結構完善與培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機地結合,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夯實基礎。(三)明確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產品。發展我國貧困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應具體考慮區域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堅持對整個區域發展進行產業的優化布局并明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在具體的實踐中,要改變以往面面俱到、小而全的生產方式,而是遵循市場運行規律,將那些技術含量高、能夠發揮資源優勢的綠色生態農產品作為發展的重點對象,秉持生態和綠色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且具有區域特的綠色生態主導產業。(四)培育綠色企業,創龍頭企業品牌。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就是培育并壯大綠色龍頭企業。相比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我國西部貧困地區在優質企業的數量、經營規模上、政策扶持、市場服務和企業培育方面存在差距。因此,中、西部貧困地區應借鑒東部發達地區好的經驗和做法,為企業的滋養與發育發展提供適宜的生長“土壤”,根據不同產業開發的規模和技術含量要求,制定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著力開發極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當地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五)制定政策優惠,增加農業資金投入。當前,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生態扶貧”、還是政府層面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對貧困地區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一是各級政府應要制定針對性的政策,同時對各部門掌握的財政支農資金予以整合、集中使用,全面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作用;二是應加強商業銀行及對口金融信貸服務,在確保信貸安全的前提下,盡力滿足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及生態農業產業化綠色龍頭企業的資金需求支持。

參考文獻

[1]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出版社.1988.

[2]孫敬水.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J].經濟研究參考.2002.(87):32-33.

[3]國土資源部“十一五”西部國土資源開發刊用規劃[R].北京:國土資源部.2006.

[4]李金才等.我國生態農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初探[J].農業科技管理,2006,25(6).

[5]楊成湘.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農業農民,2006,(5).

作者:柴晶霞 單位:延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