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綜述

時間:2022-05-08 11:32:48

導語: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綜述

摘要:現代農業園區要求綜合處理道路、電力、水利、排水系統、網絡通信等,管理運營也呈現出來多種多樣的特點,但由于我國農業園林規劃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將主要論述農業園區規劃思路方法分析。

關鍵詞:農業園區;規劃思路;方法分析

農業不斷發展,農業園區的市場也越來越廣闊,農業園區的建設應該堅持產業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促使人與自然協同發展。促使農村結構快速轉型,為農村后續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設計人員要確保農業園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立足于基礎,講究效益,以基礎的項目建設為依托,綜合發展。

1農業園區規劃的基本概述

農業園區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必須從整體水平上出發,立足于協調、循環、可再生的原理。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特點匹配出不同的重點項目,綜合當地的技術水平與經濟發展導向,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種推進模式。將生產技術、生產方式、流通渠道直接聯系起來,實現農業資源開發到農業科技開發的轉變,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維持農民收入穩定自增長,逐步實現精準扶貧。另外,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農業園區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照項目投入分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高效農業示范區、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等類型。根據建設目標分為開發區型、科技開發型、生產展示型等3種園區。按照生態類型將其分為城郊型農業科技園區、平川糧棉生產型科技園、丘崗山地生態型農業科技園區、治理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科技園區。根據示范內容分為設施園藝型、節水農業型、生態農業型、農業綜合開發型、“三高”農業型、“外向創匯”型園區。農業園區規劃需要按照要求科學規劃制定期內園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標,明確園區的位置、規模以及性質,提高農業園區的土地利用率,并為園內生產、管理、服務以及生活做出合理的部署。

2農業園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農業園區在規劃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部分農業園區面積過大,其內部各個區域分工并不明確,游客游覽時間過長失去游覽樂趣;或者只顧發展基本的農副產品,沒有形成產業鏈發展;忽視對周遭生態環境的關注,導致農業園區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相悖;一些農業園區的農副產品質量不合格,產地并不明確,存在著以次充好的現象;缺少專業性的管理人才,沒有融入新興的科技成果。

3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分析

3.1確定可持續的指導思想。農業園區的規劃必須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各項各類項目進行科學的評估處理,實現生態園區的長久性發展,綜合評估不同項目的利益關系與經濟效益。盡量以有機種植生態種植為主題,營造生態環境,種植特色的農副性產品,開發具有經濟效益和觀賞效益的本地特色產品,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夠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如,根據需要規劃的農業園區的實際情況,如有關部門的導向性政策、所在地域的生產力水平、技術產業、環境污染程度以及社會地域條件等情況,為農業園區規劃提供數據支撐,對園區規劃的性質、規模、主要功能以及發展方向等進行規劃。可持續發展是農業園區規劃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實施保護性開發,從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要側重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結構,將生產、銷售聯系起來,完成一體化農業生態的新模式,促進園區周邊的經濟快速發展。綜合當地的民俗特色和自然風光,以生態文化為核心,將農業園區打造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大機器作業的窗口,借助文化的特色,提升農業園區的經濟發展效率。3.2分出多功能區域。生態農業園區占地面積大,管理人員要充分提倡種養殖相結合,科學合理化的布局,借助當地的循環農業和集約化農業的優勢,將農業園區劃分為幾大核心部門,實現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發展。3.2.1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區是整個農業園區最為核心的部分,是生態園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園區立足之根本。管理人員要定期對生農業示范區的基礎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基層人員應對自然危害的能力,保證內部結構的穩定性和協調性;把握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特點,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以獲得更多的農副產品,維持整體農業園區經濟鏈的穩定。3.2.2觀光農業旅游區。觀光區域是整體農業園區對外開放的重點。相關人員要結合當地的民俗特色和鄉土文化,開發出一系列的旅游項目,以田園風光為主吸引游客進行觀光游覽;同時還可以開發釣魚插花等一系列休閑活動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項活動,打造當地的特有民俗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3.2.3科普教育區。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大部分游客不了解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整體過程,科普教育區主要以教育為目的,在園區內設置農作物博物館展示廳,通過特定人員的講解吸引廣大游客的興趣,用宣傳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點。同時,可以開發“我來種小樹”等一系列活動,也可以在科普教育區內售賣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利用多種營銷手段達到經濟的循環發展,創立當地的特色品牌。3.3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農業園區主要的出口產品是初級的農副產品。管理人員要利用現代農業園區良好的配套設施、人才技術,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通過規范生產檔案管理,實行農產品無公害認證,積極發展品牌,使消費者吃得放心。如,在農產品質量管理過程中,要做好相應的農藥殘留檢測與農藥快速檢驗,強化內部人員的培訓,明確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加強不合格農產品的處理規定,實施農產品合格證的辦理方法,實現生產檢驗監管質量,追溯信息為一體??梢栽趯r產品上粘貼二維碼,顧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就可以查找到該農產品的產地、生產周期、經手人。注冊合適的農產品商標,利用現代的農業設備積極發展無公害的綠色產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監控平臺,提高智慧監管能力,通過動態的遠程監控,實現園區生產的透明化和系統化,監控系統可以通過PC端或手機APP查看整體園區的生產過程,提升了智慧監管的能力,真正協調溝通各個部分,形成合力。3.4積極引入多樣化人才。農業園區的發展需要現代化的人才,政府可以協調當地高校,依托于高校資源,充分借助人才,更新管理水平和科技資源。如,要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吸取高校科研的成果,引進計算機模擬技術,注重調研形式進行對比分析,各方面共同協調幫助農村園林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共同推進農業園區的新模式發展。選擇具有園林施工經驗的人員,在施工人員上崗之前進行必要的培訓與管理,嚴格遵照生態原則進行施工,保證在農業園林作業中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工作,因地制宜地落實各個項目。此外,要堅持以廣大群眾為主體,大力宣傳環保理念,讓農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3.5協調多種作物管理。在農業園林施工過程中,要進行樹木、農作物之間的協調管理,協調風景規劃、原料分配之間的基本順序。設置專門的項目負責人,做好不同的項目管控。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建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新型格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合理施放氮肥、鉀肥;確保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基礎上,增加其觀賞價值;按照不同地區合理劃分,保證農作物整體均勻、正常生長;在進行修剪時,盡量以弱枝、下垂枝葉為主,促進其快速生長,既可以保證農作物擁有充足的光照,還可以增強田間的空氣流通。

4總結

加快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快速地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升國民經濟水平,改善農民生活。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起步較晚,需要大量的人才,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結合高校不斷引進人才,合理規劃農業園區內的各種區域,實現不同區域的協同發展,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的管理水平,改變落后面貌。

參考文獻

[1]黎錦昌.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J].時代農機,2016,43(7):95-96.

[2]鄭坤,田乙慧,區紅星,等.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研究———以廣西來賓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3):23-26.

[3]趙爽,張旎昕.基于IRD理論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研究———以中以農業科技生態城總體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9(6):28-34.

作者:譚子輝 單位:山東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臨沂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