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研究

時間:2022-04-21 08:40:45

導語:森林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生態文明教育發展研究

一、引言

森林公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其建設過程中生態文明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幾十年來,國內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普通的社會民眾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明顯提高,但是對于生態林業建設的認識還大多局限于植樹造林、保護植被,普通民眾對于森林的體驗相對較少,對于森林多功能性認知不深。2013年天水市秦州區繡經山森林公園內建設的“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設計開發了將室內展覽和室外森林體驗活動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幫助人們結合親身體驗,全面認識森林的作用和功能,引發人們對人類與森林生態系統關系的進一步思考,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在森林和生態教育上的空白。

二、森林體驗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傳統教育依據的主要是系統的、以課本為載體的學科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忽視了創造性與潛能開發。森林體驗教育是通過調動參與者自身的感官,來感受森林、認識森林、了解森林與人類活動的各種關聯,從而使人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森林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寓教于樂的體驗教育方式。對于孩子,通過切身體驗和在森林中的玩耍和娛樂,可培養與大自然的親近感,獲得與森林相關的知識,從小學習和理解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熱愛森林、保護環境、保護森林的意識。森林體驗教育具有崇尚自然、活動靈活多樣和資源豐富的特點。

三、森林體驗教育的引進

天水市秦州區繡經山森林公園位于天水市郊南山,占地面積482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300多公頃。東起呂二溝,西至玉泉鎮暖和灣村,北臨羲皇大道,南至繡經山主峰。2009年,中德財政合作甘肅天水生態造林項目執行辦公室向德國復興銀行提出了利用項目剩余資金引進森林體驗教育,在天水市建設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意向。此后,德國復興銀行官員多次與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政府、省林業廳和項目辦有關人員進行了研究協商,并派出專家現場考察論證,認為建設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是保證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意義重大,適合我國國情。2011年8月,德國復興銀行正式批復了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建設方案,秦州區政府正式設立了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管理機構,落實了工作人員和辦公場所,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也隨之展開。2013年9月13日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正式運行,共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其中,600多萬是中德財政合作甘肅天水生態造林項目資金,300多萬是天水市秦州區政府配套資金。

(一)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構成

1、森林體驗教育信息中心展廳地上一層為樹干造型包括:地區景觀形成歷史(包括森林里生命的輪回、森林資源的歷史演變、三大地貌演變過程、美景天水、景觀的利用等區域);叢林探秘(包括互動生態、種子墻、樹樁板凳、花兒時鐘、動物眼睛看世界、為動物找家、洞里住著誰、森林研究與探索2期食物鏈等區域)。地上第二層以“森林功能,弘揚森林生態文明”為布展主線包括:森林的效益(包括林產品你認識嗎、生態護林、植樹任務、許愿樹、徒步游天水、藝術長廊等區域);全球森林(包括森林類型、森林資源分布利用狀況等信息);氣候變化(包括改變世界6℃、冰川消融、極端天氣、溫室效應、能源困境、希望之光、我的綠色一日、與樹的聯系等區域)。共有三個主題展區。地下一層以“人林和諧”為布展主題,以樹根為主要設計元素,分儲藏室、手工制作間、展示區等幾部分,為來訪群體提供利用自然中的材質制作手工的操作場所。2、森林體驗探險通道森林體驗探險通道依據繡經山森林公園的自然地勢而建,為全長2.5千米的環形通道,由入口、木制游樂場、不同年齡樹木展示區、休閑區、詩歌與藝術區、探險區、林產品展示區、野餐區、觀鳥區、觀景臺、土壤互動解說區、平衡板共12個區域構成森林體驗探險通道,主要供來訪者親密接觸森林,體驗森林以及休閑、吟詩作畫、野炊、開展互動游戲等。3、教材研發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德國巴伐利亞州營養食品農林部為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提供了由他們編著和使用的森林教育指南教材,教材涵蓋了森林體驗教育指南、向導型森林旅行指南、森林有關的環境教育、森林的可持續利用、森林與社會等方面的內容。為了使森林體驗教育更加系統化,德援甘肅天水項目辦公室組織人員,翻譯了德國的《森林教育指南》,并于2013年8月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森林體驗教育的實施方法和步驟

1、室內互動式展覽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依山而建,建筑的造型設計理念取材于形成山體的兩個基本元素:土與石,表現出山體構成的隱喻。森林體驗信息中心展廳整體設計以一棵大樹為設計元素,以“森林與生命共脈動”為設計主題,它不同于傳統的博物館,而是一個以互動體驗形式為主的森林體驗中心,展項形式設計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為一體,巧妙配合聲、光、電等元素,實現藝術與內容的完美融合。2、室外體驗活動通過學習國際上有關森林體驗教育的先進經驗,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在近幾年的嘗試和實踐過程中,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調整優化,共引進和創立了200多個森林體驗教育活動。3、森林體驗教育活動類型森林體驗教育活動類型分為活潑型、安靜型、調研型、冥想型、創造型、感受型和知識型七個類型。內容包括了采種、育苗、造林、間伐撫育、林道設計、病蟲害防治、森林動物、森林火災、森林土壤、水土保持、林分結構等林業知識,森林資源調查、蓄積量計算、樹木年輪和樹皮的觀察、標本采集、植物調查、昆蟲觀察、土壤觀察等實驗性的內容,森林詩歌、森林故事、森林的冬天、林中漫步、森林偵探、森林圖畫等文學藝術創作各方面,以及人類對森林、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子,其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森林體驗教育引導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或森林體驗者的需要,選取和設定不同目標群體體驗方案,讓森林體驗者了解森林知識,感受森林,接受森林特性的啟發,欣賞森林的美,從而培養人們可持續經營森林和善待森林的意識。4、原生態體驗活動的場地來訪者在森林體驗教育引導者的帶領下到森林體驗教育基地進行實踐活動?;顒訄龅貫椴萜?、水溝以及花草樹木都是原生態的,來訪者可以在自然中盡情嬉戲。戶外站點如平衡板、木質游樂場、獨木橋、鳥巢等都由原木做成,都是真實自然的?;顒訄龅厣戏胖昧嗽S多任由孩子們搬動的廢舊材料和自然物,如舊輪胎、木板、石塊等。運用這些材料不僅節約了資源,同時激發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5、活動方案的制定在引導活動之前,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的來訪群體,需求、知識結構,制定不同的活動方案。對于學齡前的兒童,主要通過比較簡單的活動,調動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來感受森林,達到提升他們親密接觸大自然的興趣,和教會他們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教育目標;對于中小學生,則根據他們有積極性、喜愛動物、有極強的探知欲和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為他們編排和設置一些既能和他們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又對他們來說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對于成年人目標群體,選擇以實際數據、現實環境和他們進行對話。對于家庭團隊,則結合每個家庭成員的特殊能力,設置某個課題的集體學習,將兒童式的激情好奇和謹慎的成年人思維結合在一起,在玩耍和游戲中完成對某課題學習并獲得成就感和樂趣。每次引導活動結束前,都要請來訪群體對活動本身及引導人員的作用提出反饋意見,用以評估森林體驗教育活動產生的社會效益,對引導者提高引導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四、森林體驗教育成效

森林體驗教育使來訪者通過參觀室內森林信息中心展廳,以及戶外探險體驗通道和參與森林體驗活動,調動所有感官,直接感受森林的特性,欣賞森林的美景,學習森林的知識,得到森林的啟發,從而培養和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和善待森林的意識。森林體驗教育是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有助于學生走出課堂,體驗自然、體驗社會,在生命教育、責任教育、良好習慣養成以及提升自信、激發潛能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森林體驗教育不但促進了森林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也為現行教育體制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提供了有借鑒意義的參考經驗。

(一)促進學生行為改變

森林體驗教育活動實踐拓展延伸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了與森林相關的知識,森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激發學生改變不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樹立環保意識

青少年通過參與森林體驗教育活動,輻射帶動周圍社會人群對森林體驗教育的理解,不僅宣傳了森林體驗教育,更使他們樹立了熱愛森林、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讓學生親身體驗森林的過程,可以幫助他們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團結協作意識。通過參加手工制作等森林體驗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等綜合素質;

(四)宣傳森林公園

通過森林體驗教育,豐富了當地生態旅游的內容,展示了林業建設成果,拓展了林業項目建設內容,提高了森林公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林業工作者也通過參加森林體驗教育活動,分享了造林成果,激發了對林業工作的熱情,成為新的森林體驗教育傳播者和實踐者,為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人才培養

通過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這個項目,還培養鍛煉出了一批森林體驗教育工作者。這些工作者作為培訓師可以培訓新的引導者,從而促進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五、推廣前景

從國際視野看,森林體驗教育不僅僅在德國得到普及,且已經成為歐洲大多數國家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森林體驗教育也被引入到亞洲的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國。我國雖然一貫重視森林保護和環境保護教育,但主要靠傳統的輿論宣傳和專業的課堂授課,教育手段相對單一,特別是缺乏針對普通公眾和少年兒童的森林和生態教育模式。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國有豐富的森林教育資源,森林公園具備開展和推廣森林教育的條件,因此,發展一種讓普通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體驗和認識大自然的教育機制迫在眉睫。天水市秦州區繡經山森林公園內建設的“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正好示范性地彌補了這一空白,其教育方法形成了一定系統,可操作、可復制,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將會受到學生、家長和學校的普遍歡迎。

作者: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