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時間:2022-04-21 08:38:29

導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摘要]結合鐵嶺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針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程中水環境質量不高、生態安全風險高、水資源管控水平低、水經濟不發達等問題的基礎上,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等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環節,提出鐵嶺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水生態文明;存在問題;建設對策

1概況

鐵嶺市位于遼寧省北部,遼河平原中段,且遼河鐵嶺段河長占遼河干流的1/3,全市總人口達301.9萬人,面積1.3萬km2,境內濕地面積283km2。市內河流眾多、水系發達,對整個遼河的水質和水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鐵嶺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5.59億m3,人均水資源量847m3,2013年鐵嶺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率39.7%,部分河流水質較差,如招蘇臺河仍為劣Ⅴ類,面臨的水資源、水環境約束仍然十分突出。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鐵嶺市建設發展中,遵循人水和諧理念,是保障區域經濟、水資源及水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2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2.1水網建設成效顯著

鐵嶺新老城區西部為遼河,北部為柴河,南部為凡河,東部為山區。柴河河道緊鄰老城區北穿城而過匯入遼河,上游有大型水庫—柴河水庫。凡河河道由新城區南穿城而過匯入遼河,上游有大型水庫—榛子嶺水庫。新區建設時引凡河水入如意湖,如意湖經人工河道天水河和蓮花湖相連接,蓮花湖水下泄至凡河最終匯入遼河形成完善的新區水系。新、老城區間水系通過柴河灌區灌溉干渠相連,實現了遼河、柴河和凡河之間連通的格局,水網建設成效十分顯著。

2.2防洪抗旱供水體系初步構建

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鐵嶺市以水利工程體系、防汛抗旱組織體系、管理制度體系、災害防御保障體系四項體系為基礎,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抗旱體系和穩定安全的供水格局。防洪抗旱工程體系日漸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50余條河流建有防洪工程,現有堤防總長度747.0km。供水格局穩定安全,截止2013年底,全市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563處,解決了130.4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2.3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

近年來鐵嶺市政府圍繞遼河污染治理,積極開展對違法排污企業清理整頓行動,關停了污染嚴重的稻草制漿造紙工段,7家糠醛生產企業工藝廢水實現減排,取締、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高能耗、重污染、生產工藝設備落后的6家企業。2013年底,鐵嶺市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有明顯下降,其中,COD排放總量為13.04萬t,比2010年削減4.6%;氨氮排放總量為0.7萬t,比2010年削減5.4%。

2.4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資源管理工作,嚴格執行《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三條紅線”指標分解工作。嚴格執行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計劃,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全力封閉自備井,確保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遼寧省水利廳關于下達2013年度全省壓采地下水計劃的通知》,2013年全市總壓采水量指標為2123萬m3。

3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水功能區達標率偏低

根據遼寧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監測數據,2013年鐵嶺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2.9%,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2.3%的目標尚有一定差距。首先,外源污染威脅大。全市大、中河流的上游來水大多是域外來水,外源污染嚴重。其次內源壓力不斷增加。廢污水總排放量由2008年的7500萬t增加至2013年的8600萬t。第三,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根據2013年《鐵嶺市環境狀況公報》,鐵嶺市COD總排放量13萬t,其中來源于農業的排放量占到了總排放量的86%,氨氮總排放量0.7萬t,其中來源于農業的排放量占到了總排放量的56%。

3.2水生態系統出現退化跡象

鐵嶺市水生態本底條件優越,水環境基礎較好,但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和污染加劇,鐵嶺境內部分流域水生態系統總體生態質量出現退化跡象。凡河流域物種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涵養水源功能削弱,影響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生態效能的發揮。此外,對鐵嶺主要河流的縱向連通性進行初步評價結果顯示,除遼河干外,鐵嶺市主要河流的流縱向連通性較低。

3.3水資源管控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城市防洪排澇設施不完善,飲水安全仍需加速推進。目前鐵嶺市區通過防洪工程改造,已將大部分河段防洪標準提升至50~100年一遇,但遼河干流、柴河、凡河河段仍有一部分未進行改造,鐵嶺市新、老城區段沒有形成封閉、完整的防洪體系,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將直接威脅市區安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仍需進一步落實。近年來在規范化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取得一系列成績,但面向以“最嚴格”為主題的新時期水資源管理需求,如何盡快建立起相應的嚴格管理與支撐保障體系是未來一段時間水管理領域的首要任務。市域水資源管理職能部門條塊分割現象嚴重,多部門協調配合的聯動機制尚未形成。

4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對策

4.1以截污控源節水減排為手段的水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1)加強跨境斷面水質監測,緩解外源污染加強跨境斷面水質監測,加大與上游區域在水污染保護方面的合作與協調,降低鐵嶺入境水環境壓力,從而保證遼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各水期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2)推行清潔生產節水減排,降低污染源強度加大節水力度,積極研究和推廣節水技術措施,確保農業節水取得成效;加強對耗水量較大的火電、造紙、礦坑排水等行業管理,鼓勵企業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大力推行中水回用;推進城市節水,加強節水宣傳,全面推廣節水器具;按區域水資源特點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逐步形成以水生態容量和水資源總量確定經濟結構和發展規模的產業結構優化模式,壓縮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的企業。(3)加強廢污水收集和處理,減少入河污染負荷加強工業企業污水治理,提高工業污水治理效率和效果;制定并實施農村環境整治規劃,積極推動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遼河及其重要支流清河、柴河、凡河等河道的綜合治理;建立地下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健全河湖管理制度,實行入河排污總量控制,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

4.2以山-河-湖為紐帶的水生態修復體系建設

嚴守遼河干流Ⅳ類水質紅線,建設遼河生態文明示范區生態帶。以遼河干流河道生態工程建設為重點,同時加強對凡河、柴河、清河等其他重點支流生態建設,加快恢復改善河道生態環境。推進遼河生態綠化工程,加快凡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和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結合遼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區水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與政策保障,選擇典型水生態功能區-凡河和清河,進行生態保育、生態治理與生態景觀建設等綜合示范,提高河流生態連通性,恢復遼河流域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監督、監測為重點,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生態脆弱區、敏感區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4.3以防洪除澇城鄉供水為主體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1)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確保防洪安全全面提高鐵嶺市防洪排澇能力,按照現有河流的防洪標準,城市段河道至少達到20年一遇,農村段均達到10年一遇。加固遼河干流、柴河、凡河防洪堤防,使銀州區、凡河新城等重點區達到50~100年一遇,形成完整、封閉的新老城區防洪體系。(2)加強水源地保護與建設,切實保障飲水安全建立水源地分級管理制度,以柴河水庫、清河水庫、南城子水庫、誠信水庫為重點,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保證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II類標準,二級保護區達到III類水質標準。保護飲用水源地地表和地下水安全,保證地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大于90%,地下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大于95%,集中式供水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3)進一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按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以新打井、新建井房、安裝配套設備及鋪設供水管網為主,進一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在此基礎上,解決部分學校的飲水安全問題。深入開展集中式飲水源地達標建設,對農村取水、治水、供水水質實施全過程監管,擴大城鄉統籌區域供水范圍。

4.4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為核心的規范化水管理體系建設

(1)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依據水利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及遼寧省的有關規定,制訂鐵嶺市各級政府的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確保實施方案提出的目標、制度、措施落到實處。同時,進一步理順鐵嶺市水資源管理體制,整合各項涉水職能,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2)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水資源規劃體系,優化水資源配置,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和節水載體建設,積極開展城市生活和服務業節水;強化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確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加強非傳統水源利用,實行水資源統一調度,全面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

4.5以提升人居環境和培育水生態文明意識為重點的水文化體系建設

(1)提升人居環境在進行城區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結合已有水利工程和現有河道,因地制宜地開展河道整治、兩岸環境美化和群眾娛樂休閑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并帶動沿線土地增值,促進地產、零售、休閑娛樂等產業的發展。(2)提高公眾水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水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以及水生態文明方案的實施,提高各級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和公眾的水生態文明意識,從而促進全社會水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價值取向的形成。(3)水文化載體建設結合水利工程建設,融合現代科技與人文景觀元素,使水利工程集防洪、供水、生態、旅游等綜合效益為一體。在已建的多項示范工程基礎上,再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水利風景亮點工程,充分展示水利文化,突出水利特色。

作者:馬鳳斌 韓雨軒 單位:遼寧文星招投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