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探討
時間:2022-07-05 08:40:00
導語:大學生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針對當前高校的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教育資源不完善、片面的課程考核方式等主要問題,在師資隊伍的完善和教學資源的更新、樹立生態文明的育人觀、教學形式多樣化、改變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通過該課程教學改革創新,使高校大學生能真正行動起來,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等[1]。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和資源問題日趨嚴重,越來越引起黨和國家的重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十三五”的五年規劃,以期實現綠色發展。2017年3月5日上午,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委員們就生態環境改善和污染防治等提出了提案和建議,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立案的提案占10.13%。很多高校面向全校所有在校學生,開設了《環境與生態文明》通識課程,以期提高大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并能付諸行動。但是,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接受系統而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且沒有后期強化,學生的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還是很淡漠或者不能持久。針對出現的問題,為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進行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1高校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至此,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才逐步走向臺前。當年高校的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教育資源不完善
首先表現為師資的缺乏:課程內容涉及生態環境、生態破壞、環境倫理、環境與污染、環境標準與規劃、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需跨學科知識,高校此方面老師比較缺乏。第二,教材的滯后:有關環境與生態文明的教材雖說不少[2-3],但因為環境問題的快速發展,顯得教材內容均有不同程度的陳舊。第三,實踐教學環節欠缺:多數高校只設置了該課程的理論學時,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依靠教師講解和PPT展示,學生不能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實施環境和生態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2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
受我國基礎教育水平和家庭社會教育的局限,大學生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對基本的環境與生態科學知識掌握較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機會、主動性和頻率都比較低,主動保護自然的意識弱,對生活學習中身邊的破壞環境的不當行徑采取漠不關心的態度。因此,高校學生的環境與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還需努力。另外,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影響,高校學生也存在不理智消費,如奢侈消費、超前消費、浪費型消費等扭曲的消費觀念,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享樂,不考慮資源節約,不考慮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長久影響。
1.3環保規范不健全
社會設施、校園設施的環境規劃和制度建設重視不夠,如建筑物用材非環保材料,廢棄垃圾的分類綠色回收等,如此身邊的示范,也不利于高校學生環境與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
1.4片面的課程考核方式
環境與生態文明課程,多采用單一的筆試決定成績,這種方式無法考核高校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是否提高,實際生活中的環境保護行動也無法考察。所以,不少的學生也就停留在筆試上過關拿學分,甚至對于手邊的關乎環境的行為,也一如既往的忽視。鑒于此,高校必須加強《環境與生態文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現真正增強高校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資源,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
2課程教學的改進和完善
2.1師資隊伍的完善和教學資源的更新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訓和引進優秀的課程教師,將生態專業畢業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建設課程教學團隊,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年齡和職稱均能合理搭配的梯度團隊。組織團隊教師多參加研討進修,參與到學術論壇等多種交流培訓中,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教學能力。對于課程內容,需不斷進行更新和豐富,補充每年發生的新事件,添加當前的新資料和數據,對于新出臺的技術、方法、規范、標準、政策、法規等,均應涉及,以期豐富課程內容。
2.2樹立生態文明的育人觀
高校教育必須加入“生態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將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內容納入培養方案,從實際出發,推進并不斷創新,大學德育應順應文明發展潮流,“加強以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文環境優化為核心內容的生態道德教育,這成為大學德育的擴展性內容”[4]。師生共同努力,使生態文明理念成為主流的價值行為取向。在使生態文明理念成為主流的同時,應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有極大爭議的化工行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化工行業給我們帶來巨大利益,同時也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二者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引,完全可以使化工行業在良性可控的范圍下有序發展,從而更進一步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5]。
2.3教學形式多樣化
環境與生態文明教學,不應固步于傳統的說教為主的教育模式,否則易導致學生厭倦[6]。環境與生態文明教育,是可以實實在在的觸摸感受,讓學生投入到實踐中,才能更好的掌握領悟關于生態的理念,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小組組員收集資料并展示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可以推薦學生觀看一些優秀的有關環保題材的電影如《潘多拉的承諾》、《家園》等。在課外,可以開發創新課堂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進生產企業、公園、社區、垃圾處理廠等,利用媒體數據記錄環境污染指數并進行調查和分析,學生自己觀察到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濫采濫挖及浪費、可再生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等等問題,通過拍照片、錄像、寫論文等形式,發現并總結出問題,鼓勵學生與校方或當地環境部門溝通協調,以期解決一些資源環境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獻一份力量。
2.4改變課程考核方式
針對單一筆試答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環境與生態文明意識,因此,該課程采用筆試、觀后感、讀后感、專題報道、行為測評等多種形式,綜合考核。如筆試30分,在課堂中完成,主要考察學生對基本概念等的隨堂學習效果。實踐環節的觀后感、讀后感、專題報道等占比50分,考察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環境與生態問題的觀察認識解決等能力,這部分考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主管能動性,從高一級的層次來思考問題。行為測評20分,此項測評主要依靠學生的互評和自評完成,比如:最后離開房間時是否切斷了電源,出行時是否盡量多用自行車或公共交通,不隨意丟棄廢電池,刷牙時關掉水龍頭,不用一次性紙杯、一次性餐具等,促使學生互相監督、自我約束,做到學以致用,把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付諸實際行動。
3結語
十八大報告已經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十三五”的五年規劃,以期實現綠色發展。加強《環境與生態文明》課程的通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進而影響全體人民,應通過師資隊伍的完善和教學資源的更新、樹立生態文明的育人觀、教學形式多樣化、改變課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努力培養大學生的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意識,使每個大學生都成為保護環境的志愿者和踐行者,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徐紅梅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生物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版,第一章,第二條[S].
[2]錢易,唐孝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薛建明.生態文明與低碳經濟社會[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4]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92.
[5]侯玉玲.生態文明建設下的化工行業發展研究[J].山東化工,2016,45(20):191-192.
[6]丁武泉,何家洪,徐強,等.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7,45(3):160-162.
- 上一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分析
- 下一篇:生態文明下建筑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