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政治哲學分析
時間:2022-07-02 10:19:30
導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政治哲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學意蘊,需要對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這一基礎性問題進行思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彰顯的是社會公平正義與生態可持續的統一,這個概念本身就內蘊著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問題、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耦合性問題、能動性的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關系問題等。深入挖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政治哲學意蘊,有必要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存在前提進行批判性分析。
[關鍵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人類社會;社會自然;政治哲學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深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從整體上看,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基本內涵的研究,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理念[1],它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必然要求[2]。二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歷史演進的研究,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把大自然視為有機統一的“生命共同體”[3],經歷了“環境保護道路的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到將生態文明融入總布局的構建、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的演進邏輯[4]。三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生成邏輯的研究,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能夠修復人與自然之間“新陳代謝的斷裂”[5],是“將傳承我國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精髓與推進現實生態文明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是對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與社會關系進行全面深入反思和深刻解讀的思想邏輯演進的結果”[6]。四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研究,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應該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的生態補償與激勵機制,建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調控與治理機制[7]。除此之外,也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還需要堅持生態文明新理念、優化自然條件新思路、綠色發展新方略等[8]。五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保障體系的研究,認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主要包括綠色發展理念保障[9]、節約理念保障[10]、法治保障[11]、科技保障[12]等。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以來,學界圍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行了深入思考,闡釋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追溯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演進過程,解析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成邏輯,探討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路徑,思考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保障體系。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建立在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為一個不證自明的概念的基礎之上的。那么,作為概念層面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其本質內涵到底是什么?有學者認為這一核心性概念或范疇,至少可以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系列重要論述、生態馬克思主義或生態社會主義三個文獻或理論視角進行歸納與闡發[13],也有學者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的社會主義意蘊進行挖掘[14]。顯然這個概念有著鮮明的政治哲學的考量。要深入挖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學意蘊,離不開對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耦合性、能動性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替代性等問題是一些常識性問題,對此缺少應有的反思。因此,在深入探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概念的政治哲學意蘊過程中,需要對這些所謂的“常識性問題”進行批判性分析。
二、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闡釋
根據不同的標準和出發點,人類社會關系可以劃分成不同類型的關系。從人類社會的生成與形態變遷來看,人類社會關系涵蓋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之間的關系,展現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形態變遷過程。從人類社會的主體構成來看,人類社會關系可以分成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來看,人類社會關系體現了社會存在關系與社會意識關系,具體表現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關系。而關于能動性,哲學上一般認為能動性是一個關系型范疇,是主體對外界刺激做出的積極的應答反應,尤其是指主客體之間以及系統構成之間存在的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激勵的非線性作用。(一)從人類社會生成與形態變遷角度看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形成既不是神創論的觀點,也不是生物進化論的觀點,而是勞動實踐論的觀點。這就是說,人類社會是在人類的勞動實踐中通過溝通交往而形成的有機系統。這個判斷實際上指明人類社會源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生成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的支撐,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能動性關系。這是一個典型的雙向互動的能動關系,即人類社會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類社會化之間的能動關系。按照唯物史觀的人類社會形態變遷理論,人類社會的演進變遷將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邏輯向前發展。這一歷史規律的現實表現體現了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必然性與人們選擇性的統一、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從總體上看,社會形態的歷史變遷是一個螺旋式的揚棄過程,社會形態之間不是彼此分離的,而是存在著客觀的能動關系。(二)從人類社會的主體構成角度看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人類社會關系的主體,人類社會的生產、發展、演進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因此,在這個維度上,人類社會關系實際上講的是人的關系,關切的是人的生存發展問題。那么何為人的本質?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類本質的基礎上,指出了人的本身并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5]。這個判斷揭示了人的本質屬性,一方面說明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界的支撐。人為了生存也需要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一樣都具有自然屬性。這就是說,“人對物質的依賴源自人的生物性,但人的生物性物質需求是一定的,有限的”[16]。另一方面指出了人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這就是說,人類實際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的復雜性與綜合性在客觀上決定了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在與自然界、社會、他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具有一種能動、自主、創造的特性。人類社會主體本身所有的能動性也就賦予人類社會本身的能動性。(三)從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來看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馬克思依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從社會生活的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并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從而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之謎”。至此,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類社會關系中存在的兩個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主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也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情況。生產關系主要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涉及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而經濟基礎則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經濟基礎的把握需要關切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兩個層面。經濟制度相對穩定,體現的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經濟體制相對靈活,是生產關系的具體表征。上層建筑則是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制度、組織與設施的總稱,大體分為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就觀念上層建筑來說,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五種意識形態之間本身就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能動關系。從總體上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能動性運動從根本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賦予了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
三、社會自然關系的內涵解析
確立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屬性,實際上為探析“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之間能動性或自主性關系奠定了基礎。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要把握社會自然關系至少需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需要從對立層面理解“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兩個核心范疇的差異性;二是需要從聯系層面把握“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兩個核心范疇的統一性。(一)“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的差異性。這兩個范疇的差異存在多個方面,首先需要解析的是一種本體論視角的差異,即“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兩個概念根本內涵的差異。從對人類社會關系能動性的闡釋中可以看出,人類社會關系主要是在社會歷史研究過程中圍繞人的生存發展問題,人與人之間形成的相互影響、相應制約、相互依賴的關系系統。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關系更多地反映了生產關系的內容,即生產資料的歸宿關系、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系。而“自然是被以社會的方式(社會經濟的方式、文化的方式和政治或制度的方式)生產與占有的。其焦點不在‘環境’,而在‘自然占有的社會形式’”[17]。社會自然關系實際上討論的是兩大有機體之間的關系,即以人為基本要素的社會有機體與以自然為整體的自然有機體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激勵的辯證統一關系。(二)“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的統一性。需要指出的是,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并不是同步出現的,而是隨著自然有機體的長期發展而出現的。因此,要討論社會自然關系,需要遵循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分析方法,從社會有機體的演進邏輯與演進過程具體分析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眾所周知,關于社會歷史演進過程至少有三種分析邏輯:一是按照個體之間建立社會聯系的形式以及個人對社會環境的控制程度和自由度進行分析;二是按照社會所有制形式的歷史演進理論進行分析;三是按照社會主導產業結構文明形態的歷史變遷進行分析?;谶@三種分析所具有的內在一致性,立足于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的自主、能動、創造的特性,可以把社會自然關系大致分成“依賴性關系”“效仿性關系”“對抗性關系”“和諧性關系”四種類型。第一種是“依賴性關系”。人類剛剛從自然界演化出來,逐漸形成人類社會。在這個階段,社會有機體尚未體悟到自身的主體性,面對強大的自然界,社會有機體展現更多的是敬畏姿態,直接依賴于自然界的物質饋贈和社會主體之間的相互合作。由此可以看出,自然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有機體的演化離不開自然有機體的資源支撐。因此,在這樣的語境下,社會自然關系體現更多的是社會有機體對自然有機體的依賴性關系。第二種是“效仿性關系”。隨著社會有機體主體性的不斷彰顯,社會主體能夠從社會勞動實踐中不斷總結生產生活經驗,拓寬了食物來源。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此時的社會有機體在自然有機體面前呈現出的整體心態不再是之前的“自卑”,而是增強了“自信”。第三種是“對抗性關系”。到了工業社會,社會有機體憑借強大的科學技術,對自然有機體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壓迫,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之間呈現出前所未見的緊張關系,由此進入社會自然的對抗性關系階段。第四種是“和諧性關系”。20世紀中期以來,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人們更加深刻地反思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實踐效應,追求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的和諧共存。實現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之間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因此,和諧性的社會自然關系成為社會自然關系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隨著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社會自然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傮w上說,社會自然關系反映的“是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主客體關系問題,是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系統性關系”[18]。在這四種關系中,有一種貫穿整個人類社會歷史演進始終的根本性的社會自然關系,即廣義上的依賴性關系,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對自然的依賴性關系是一切社會自然關系的邏輯支點。只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在反思生態環境問題的過程中,真正處理好實踐維度層面的社會自然關系。
四、人類社會與社會自然的耦合關系
分析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探討社會自然關系的內涵,為分析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耦合關系提供了前提。(一)“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三種關系類型。長久以來,“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在此前提下討論生態文明建設,容易導致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政治哲學研究,絕不能忽視對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之間關系的思考?;谌祟惿鐣l展對自然的影響,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結構中至少包含敬畏型關系、統治型關系(霸權型關系)、民主型關系等關系范疇。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之間存在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人類社會關系具體方面(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的產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自然關系基礎上的。例如,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產品平均分配、政治關系中的平等地位與原始社會對于自然的直接依賴是分不開的。正是由于原始社會人類的主體性尚未充分彰顯,人類社會對自然界充滿了敬畏之情。在這種敬畏型的關系中,人類社會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自然關系自下而上仰望的具體體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私有制的出現,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演進到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緊張對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資本主義憑借強大的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強化市場逐利的內在機制,使資本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社會關系凸顯出統治者“霸權”的色彩。在這種統治型的社會關系語境中,人們在處理社會自然關系上容易盲目樂觀于社會對自然自上而下的統治。從實踐中來看,生態環境問題與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中所呈現的統治型(霸權型)關系是分不開的?!吧鷳B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自然關系不斷擴張與深化的結果”[19]。民主型關系強調了“人類社會關系”“社會自然關系”中的公平性與持續性。在民主型關系階段,人類社會關系中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呈現出和諧意蘊,社會群體平等享有社會發展成果,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動態和諧。人類社會關系不再是分離于社會自然關系之外,相反,更加突出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良性互動。(二)社會自然關系對人類社會關系更具有決定性。通過對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體系結構的分析,人們似乎很容易形成一種主觀判斷,即人類社會關系對社會自然關系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并不能用簡單的話語來界定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地位。從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屬性看,在人類社會關系中,無論是經濟關系、政治關系還是文化關系,從根本上說展現的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實踐關系,體現更多的是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而這些關系的形成都是以自然界存在為根本前提。因此,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人類社會關系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而每一個階段的社會自然關系首先突出的是社會有機體與自然有機體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是以承認自然界的優先存在為前提的。人類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自然關系的形成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從理論上講,社會自然關系更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實踐中,由于人類社會關系更加具有顯性特征,社會自然關系相對具有隱性后置的特點,人們總是覺得人類社會關系對社會自然關系具有決定性。因此,這個觀點應該表述為:社會自然關系對人類社會關系具有決定性,人類社會關系對社會自然關系具有主導性。只有承認社會自然關系的決定性,才能更加合理地評價自然的功能與價值,才能更加有效地喚起人們的生態意識。同時,只有看到人類社會關系對社會自然關系的主導性,才能促使人們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實踐行為,增進人們對社會公平與生態可持續目標的深度關切。
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進步性發展的結果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演進遵循著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其總趨勢是一個螺旋式上升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后續階段出現的社會總是要比前一個階段的社會高級。從這個視角出發探討人類社會與社會自然關系的未來形態,似乎很容易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即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性歷史演進會迎來不斷進步的社會自然關系。(一)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是社會公平正義與生態可持續的割裂。從實踐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對封建社會的進步性替代并沒有帶來社會自然關系不斷進步的躍遷,相反,社會自然關系變得更加緊張和不安。從整體上看,資本主義社會對封建社會的進步性替代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這并不能說明資本主義社會與封建社會是完全沒有統一性的社會。資本主義并沒有克服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存在的一些歷史性缺陷。第一,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沒有消除,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歸屬資產階級,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存在公平社會分配關系,不可能實現社會成員之間平等的社會地位。第二,資本主義內在的市場逐利機制并沒有發生改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始終是其行為實踐的核心指導思想,資本主義社會擴大再生產始終是資本主義市場逐利的最重要途徑。第三,資本主義憑借技術發展,基于單邊主義大肆采掘自然資源,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資源的榨取性開采,給多數資源依賴性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第四,資本主義社會政治權力代表的是一些金融財團和金融寡頭的利益,不可能真正保障社會公眾的平等權益。在資本主義社會,“唯利是圖的組織多強調等級制度和內部控制,一般會扼殺創造精神”[20]。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制度是反生態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真正將生態可持續與社會公平正義結合起來,將其作為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所以,既不能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嚴重的生態危機就質疑歷史唯物主義的合理性,也不能因為當前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就質疑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二)生態文明思想是社會公平正義與生態可持續的實質性融通。相比之下,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在理論邏輯上是高度契合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根本轉變。這從根本上保障了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社會地位,確定了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指向。同時,社會主義突出服務社會公眾的理念,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切社會公眾的平等訴求。社會主義關注人與自然的整體性長遠發展,注重堅持生態可持續原則。這意味著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需要尋求新的實踐方式[21],而且需要新的指導思想。能夠指導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絕不是西方國家的所謂的綠色資本主義思想或其他什么思想,而是立足于中國實際所形成的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社會公平正義與生態可持續的實質性融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經典論述集中展現了深邃的政治哲學意蘊[22]。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探討人類社會關系與社會自然關系的關系,應該考慮人類社會特定的歷史環境因素,既要看到人類社會關系的能動屬性和社會自然關系的歷史變遷,又要注重分析人類社會關系影響社會自然關系的現實路徑,同時,更要著力探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何以內蘊“社會公平”與“生態可持續”的政治哲學意蘊。此外,在分析過程中,有關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將是一個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
作者:李全喜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 上一篇:兒科護理學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生態文明循環型生態產業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