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時間:2022-02-21 11:48:12

導語:生態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一、理工科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工科高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生態文明教育既要求人們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大系統的規律,也要人們對自身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進行價值評判,即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機結合。[1](二)理工科高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時期,首先應從思想教育入手解決環境問題。理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領航人,但理工科高校的發展和教育重心傾向于科學技術應用的前景及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加強科學的生態道德觀的引導,普及生態文明教育,明確當代大學生未來將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從源頭上為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提供理論指引,從而促進經濟成功轉型升級。[2](三)理工科高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的需要。面對一系列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型社會,實現美麗中國,使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當代人需要實現的目標。而對此大學生們大多只存有淺顯的表面認識,為此,生態文明教育亟須普及,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更要接受這種教育,以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將來用科學技術活動改造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時兼顧生態平衡,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和實現“美麗中國”提供理論指導。

二、現階段理工科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問題分析

(一)校方對生態文明教育重視不夠。受就業導向的影響,理工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偏向理工類專業課程,對人文類課程尤其是生態文明相關課程重視不夠,不少理工科高校僅以傳授簡單的環境保護等顯性知識為主的教育作為生態文明教育[4],而忽視了教育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甚至未將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科學素質列入培養目標中。(二)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知不足。理工科高校學生傾向于將重心放在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大學生們盡管對于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持肯定態度,但他們了解生態文明的渠道主要是網絡、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對生態文明的認知還停留在淺層次上,并未受過專業的培訓。由于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認知不足,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學習過程與生態文明建設并沒有很好地結合。(三)市場取向阻礙生態文明教育發展。高校的發展需要來自商業企業等社會經濟力量的經費支持和機會給予。[5]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實踐規則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功利化,這使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受到阻礙。同時,市場經濟運行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而理工科高校是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的主要輸出基地,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四)高校教學體制、教育資源制約生態文明教育開展。我國高校按文、理、工科等對學科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割裂,理工類專業細化和學科壁壘的存在,導致生態文明教育在理工科高校開設的阻礙較大。

三、解決措施、路徑探析

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呈螺旋式上升的辯證發展過程。這一特征映射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要求我們要從教育要素、教育模式和教育過程三方面著手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變革,探索最符合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新路徑,解決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停留在表面的問題。(一)調整課程結構,構建生態文明教育新體系。就課程設置講,要完善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設置。首先,國家教育部門應當組織編寫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大綱和權威教材,為各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提供必要支撐[6];再者,各高校應開展生態文明通識教育和選修課程,將綠色理念融入“新工科”建設中,在生物、地理、思政課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同時開設生態文明選修課程,將“兩山論”“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論述作為重點授課內容列入教學環節中,進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理論素養。[7](二)提高師資水平,營造生態文明教育外部條件。鑒于當下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窘狀,可以從以下幾種途徑來解決:一是從校外聘請具有專業生態文明知識的專家對高校現有老師進行培訓,通過在職培訓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素養;二是定期組織生態環保人士進校舉辦講座或者流動支教以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三是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生態學背景的專職教師,以彌補校內師資力量的不足。(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設生態文明教育的育人環境。大學校園是豐富多彩的,擁有很多的輔助媒介。例如,依托學生們喜愛的校園網絡媒體如學生會公眾號、校園廣播等推送相關的生態小貼士,學生社團開展生態公益類活動,利用榜樣效應樹立學生環保模范,在學校舉辦各種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比賽,進行生態文明宿舍的評選,舉辦高質量的生態文明知識講座,帶領同學們參觀體驗生態保護區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生態災難的演練等。(四)運用“互聯網+”模式,促進生態文明教育的智慧教學。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學工作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線下授課模式。在互聯網的教學環境中,可以通過線上討論與線下測驗、線上錄播與線下交流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構建一套個性化與智能化的教學系統。其中,微課、慕課、翻轉課堂與創客運動等都是互聯網時代誕生的新型教學形態。利用微課共享教學資源,挖掘網絡中的在線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也可以通過慕課構建在線教學平臺。同時各高校可以在互聯網技術下實現共享經驗和課程,實現資源的廣泛共享和教學的靈活開展。(五)推動當代大學生知識技能、精神品質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對象的知識技能、精神品質和社會實踐本質上是“生態知識”“生態意識”及“生態能力”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化。而能否促使三者形成螺旋上升的辯證發展模式,則是檢驗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是否遵循其基本向度的標準,它決定著生態文明教育的成敗。衡量生態文明教育意義的標準是受教育者最終能在正確的生態意識指導下開展社會實踐,以達成生態教育的目的。

四、結語

北京大學唐孝炎院士在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聯盟成立大會上提到:“環境問題不是一個末端治理的問題,而是要在全過程中考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教育是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p>

參考文獻:

[1]于麗.理工院校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教育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2]趙巧茹.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8.

[3]楊華.理工科院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與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

[4]虞強.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構建[N].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5).

[5]王貴東.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管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

[6]于麗.生態文明視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強科技倫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作者:張菂 張若涵 朱茗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