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探索
時間:2022-04-10 11:34:07
導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總體布局和主要工作
1.1總體布局。江寧區擁有較為優越的生態基底空間,在江寧區生態系統中,水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塘壩、濕地等,具有防洪排澇、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吸塵減噪、改善區域小氣候等作用,能有效調節生態環境,增加水環境容量。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內污染防治問題依然嚴峻,如:農業廢棄物、農藥、化肥、畜禽養殖污染物等農業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水處理方面,再生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不高。江寧區境內河溝縱橫、庫塘眾多、水網密布,雖實施了河道疏浚整治,但河道淤積、過水斷面縮小而影響河網水系的連通性、暢通度,導致水體交換不充分,水體自凈能力減弱。區內生態岸坡率相對較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區內透水面積率。全區老舊片區管網改造難度較大,有少量生活污水污染源未能徹底截污,污染源污水主要通過沿河排口進入河道,并隨水體擴散、遷移。鑒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水資源與生態環境面臨的諸多問題,近年來江寧區積極開展節水型社會、生態文明示范區、推進水利現代化發展等工作,水生態工作走在了江蘇省的前列,而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提升江寧水生態品質,解決涉水相關問題十分必要。1.2主要工作。1.2.1組織機制體系建設。a.江寧區2008年成立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區長為組長、副區長任副組長,小組成員由區環保局、住建局、農業局、林業局、國土局、財政局等31個相關部門領導組成。2015年成立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通過此平臺統籌實施各項任務工作,辦理日常事務和發文等工作,將試點工作由水利部門主導上升為政府的決策部署。2017年,江寧區全面推行了“河長制”,成立“河長辦”,并建立了長效機制,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實施四級“河長制”管理,2018年,為有序推進水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進一步明確分工職能,又成立了區水環境整治提升指揮部辦公室(“水升辦”),多辦合力,加強了河道及水環境、水生態的管理。b.江寧區2014—2017年間先后出臺了86項配套制度和規范性文件,涉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水功能區管理、河湖管理、防汛抗旱、水生態修復、生態紅線管控等多個方面,初步建立了多層次、多框架的水環境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體系。1.2.2主要工作措施落實。a.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防洪安全是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基礎,積極推進防洪排澇工程建設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在進行防洪工程建設中堅持使用生態理念,實施低影響開發,尊重自然規律,盡量維持河道自然形態,避免過度硬化、渠化河道,提高生態護岸率。擴建和新建長江和秦淮河引水提水工程、趙村水庫、江寧區濱江水廠深度處理、科學園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完善農村泵站、穿堤涵洞、水閘等引輸水工程。防洪達標率,工業、農業、生活供水保證率等均達到指標創建要求。試點期建設以來,累計疏浚河道55.36km、岸坡整治92.45km,防洪達標率達到20~100年一遇,城市排澇達標率5~10年一遇,共計改善排澇面積15800畝。開展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建設,對舊管道及材質差、經常爆管、積垢淤塞的灰鑄鐵管道進行改造,改造管道共計533.68km,對新埋設的供水管道采用球墨鑄鐵管,新埋設管道共計276.70km。b.改善水環境治理狀況。大力實施高耗水工業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實施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繼續開展節水載體建設,不斷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進一步加強排污口監測和管理,加大點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對重點水功能區、飲用水水源地做到月測月報制。試點期建設以來,累計完成37家“三高兩低”企業的關停整治,限期治理污染企業120家,建成鎮街污水處理廠13座,持續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共計污水主次干管197.24km,污水出戶支管252.60km,新增污水收集管網超過46km,主城區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90%。c.提升水生態建設。圍繞河湖水系連通、河湖綜合整治、涉水生態紅線管控、河湖健康評估和水生態修復工程等方面,實施黑臭河道治理,編制“一河一策”方案,開展江寧牛首山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江寧開發區河道溝渠疏浚及生態修復工程、青龍山水土保持項目、楊家圩生態濕地建設、小龍灣河堤景觀打造等一系列水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建設,增加了全區河湖水體流動性,改善局部水體質量,修復水生態環境,率先構建現代水網絡。全區通過退圩還湖、河湖建設、人工濕地建設等方式,水域和濕地面積增長率達0.3%。d.完善水文化建設體系。以秦淮河、句容河為重點,結合傳統濱河水景觀遺跡保護工程,深入挖掘傳統涉水景觀的文化內涵。秦淮河以秦淮文化、濕地文化為特色,句容河以湖熟文化、水鄉民俗為亮點,依托明清民居建筑群“九十九間半”等遺址,打造了楊柳湖文化旅游帶。以黃龍峴為代表,建設一批“水美鄉村”,建設完成牧龍河、金牛河市級濕地公園,上秦淮河、新濟洲國家級濕地公園。同時不斷加強水文化建設和水資源節約保護宣傳教育,大力倡導人文水利,開展形式多樣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樹立節水意識,普及水法律知識。全區累計創建省市級美麗鄉村97個,全區美麗鄉村建設覆蓋率達到70%,累計完成80個示范村、128個重點整治村和391個一般整治村建設任務。e.強化水管理能力建設。試點期間,江寧區整合涉水行政職能,2016年8月由江寧區水利局掛牌成立江寧區水務局,印發了《南京市江寧區水務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落實機構人員編制,實現了水務管理的聯動機制,成立水資源管理中心,節水型社會建設領導小組,各街道成立街道水務站,水資源管理機構進一步完善,同時進一步完善了以政府公共財政和市場化投資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投入年均增長40%,水資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經費持續增長,水資源監測能力進一步提高,重點用水戶監測覆蓋率提升至80%,制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等,加強了應急監測和管理能力。
2重點示范工程完成情況
江寧區通過水環境整治、生態濕地保護與修復、節水減排等10項示范工程,為建設“江河安瀾、碧水暢流、人水和諧、秀美江寧”提供基礎保障和重要支撐,結合江寧特色,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新形勢下,為其他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總結經驗、提供示范。2.1綜合治理示范工程。2.1.1上秦淮濕地生態公園建設。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弘揚濕地文化、突出科技創新、建設創業載體、打造旅游休閑設施為主題,2014年編制完成《江蘇省南京上秦淮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4—2016年期間完成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景觀綠化、截污納管、水質提升等工作。目前上秦淮濕地生態公園已申報成為省級濕地公園,工程一期規劃面積796.6hm2,二期工程規劃面積584.6hm2,通過實施上秦淮濕地公園建設工程,使得河道水質大幅提升,生態浮島和濕地的建設,構建了生態和濕地水質凈化系統,改善了水質,同時豐富了濕地生態群落多樣性,對秦淮河水生態系統健康和水質安全保障起到關鍵作用。生態人文與自然景觀相互交融的理念和生態化的建設措施,對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及修復起到示范作用。2.1.2秦淮河綜合治理工程。通過秦淮河綜合治理,將秦淮河建設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河。使秦淮河成為山水城林交融的自然體驗基地,現代歷史呼應的多元文化平臺,觀光度假一體的休閑旅游社區。使秦淮河成為生態之河———以水為紐帶,修復生態;成為文化之河———以水為血脈,融匯古今;成為繁華之河———以水為窗口,復興秦淮。2.1.3楊家圩生態濕地建設。充分利用秦淮河及小龍灣的天然水體,建設楊家圩濕地公園。通過片區景觀綠化工程、黑臭河環境整治工程等,使得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整體性和多樣性得以充分發揮,以水生態文明理念為核心的“秀美江寧”得以充分展現,為水生態文明理念下城市濕地景觀整體規劃營建模式起到示范作用。2.2面源治理示范工程。2.2.1青龍山水土保持項目。以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劃分主體工程區、綠化改造區、道路廣場區、施工生產區和保留原狀區等分區,采取分區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消除了青龍山沿線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同時通過邊坡復綠,美化了項目區的視覺景觀,對建設類項目的水土流失分區防治起到示范作用。2.2.2朱門清潔小流域治理。通過對小流域內林地實施疏林補密、封山育林,種植草皮、灌木等,區域內河道、塘壩進行了連通、清淤,基本實現河岸兩側無垃圾,河岸護坡植物化,對田間渠道進行防滲處理,完善灌排溝系,有效控制了農業面源污染,減少水土流失,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改善村莊水環境,改善村莊人居環境。2.2.3趙村水庫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對水庫水體進行生態修復,從生態隔離帶建設、消落帶生態修復、水下帶建設、入庫河口生態修復和庫岸生態護坡建設等5個方面,通過實施趙村水庫生態屏障建設,有效遏制趙村水庫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通過生態屏障措施,控污治污,有效控制農田排水排放,顯著改善趙村水庫的水質和水生態環境,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2.3節水減排示范工程。2.3.1科學園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工程??茖W園污水廠擴建工程項目位于江寧區科學園秦淮河以東,竹山南路以西,日處理規模為2萬t/d。新建加氯接觸池及中水回用泵池,占地面積255.9m2。試點期間,通過實施科學園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項目,將科學園污水處理廠原一級A標準的出水進行“次氯酸鈉接觸消毒”工藝處理。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的中水標準。中水回用途徑為城市雜用水,主要包括道路清掃,消防,城市綠化及建筑施工雜用水。從根本上改變江寧區當前供水格局單一的形式,將排水和給水聯系起來,有效實現水的循環利用,促進非常規水利用,減少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對推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效果起到示范作用。2.3.2谷里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建設。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4450畝,采用噴灌、微灌和低壓管灌的灌溉模式,形成以綠色有機蔬菜為主導,經濟林果、生態稻米、生態水產養殖為基礎,休閑旅游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強化片區水利信息化建設,運用先進的、成熟的信息技術提升示范區生產管理及運行維護水平。2.4點源治理示范工程。2.4.1湯山地熱水保護工程。在對江寧湯山地區地熱水資源進行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分析江寧區地熱水資源的分布特征和開發利用規律,摸清現有地下水監測站點的數量和空間分布,結合江寧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布置地下水取水監測點5個,配套開展溫泉周邊景觀提升工程建設,打造集保護與休閑于一體的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試點期,通過對湯山地熱資源實施的保護措施,極大提高了湯山地區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質監測能力,為保護地熱資源、合理利用地熱資源起到了示范作用。2.4.2黃龍峴“水美鄉村”建設。通過河道疏浚整治、輪浚規劃、水土保持和水景觀等,對村莊進行水環境整治,以江寧街道東南部黃龍峴村為代表,充分利用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優良的水生態本底條件,通過“美麗水鄉”建設,充分展現其山青、水碧、村美、業興的景象,將其打造成南方丘陵豐水地區景觀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樣板村,打造成水生態文明理念下“水美鄉村”建設的示范村。
3生態建設啟示
通過此次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的開展,優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澇能力,推進了用水方式的轉變,為城市打造了如詩如畫的濱水景觀,為發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態優勢。下一步將在試點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更高的水體標準要求及江蘇省“263”行動綱要等要求,查漏補缺,形成長效管理機制。3.1以完善機制為核心,推動水生態文明長效運行。作為生態立區的長期任務,江寧區將不斷完善機制體制以滿足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要求。一是繼續完善體現水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加強專項指標評估和政府績效考核,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將“河長制”與水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引入“河長制”獎勵機制與問責機制,助力水生態文明建設。三是進一步完善經濟政策,加大社會資本引入,充分發揮市場手段激勵作用,多措并舉,打造水生態文明城市“升級版”。3.2以落實節水方針為優先,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農業、工業、城鎮3個主要領域入手,狠抓科學節水、制度節水、經濟節水、替代節水、合同節水等,從產業結構調整、節水型社會建設、水價調節等各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水循環和再生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節水減排倒逼產業升級轉型。3.3以工程建設為保障,促進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進一步強化區級、街道、園區統一調度指揮,以水升辦、河長辦為抓手,以工程建設為保障,全區上下一盤棋,合力推進水環境改善。一是加強雨污管網建設與管理。進一步完善我區雨污水收集管網,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開展質效評估“回頭看”,落實雨水泵站、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網的統一管理、統一養護和調度,努力實現建成區污水收集系統全覆蓋,收集率達70%以上目標。二是提升污水處理能力與標準。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提標改造工程,計劃2019年實施5個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工程和3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計劃總投資2億元,新建72個規劃布點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實現2025年全區城鎮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達114萬t/d。三是規范城鎮排水行為。加快完成排水許可證辦理任務,對不符合條件的排水戶提出整改要求,對不配合的排水戶進行查處,對“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行為核查責任人進行問責,真正將雨污分流落到實處。
4結語
江寧區將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長期抓、抓到底,繼續突出“水”這一生態稟賦優勢,系統總結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成效,著力秉持具有地域特色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全力構建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和水管理五大體系,努力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持之以恒縱深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朗.句容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思路[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8(3):35-38.
[2]華燁.無錫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的實踐與思考[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9(7):73-77.
作者:董 靜 易思思 楊 瑤 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水務局
- 上一篇: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 下一篇: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防治森林病蟲害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