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基層檔案發揮思考
時間:2022-04-25 11:04:17
導語:新農村基層檔案發揮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
首先,檔案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導航。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總體布局上的關鍵棋子,抓好新農村文化建設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因而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加強農村思想理論建設和法制道德建設,必須以科學、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檔案存史鑒今的功能使其責無旁貸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檔案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就是人類文明和人類文化發展進步的歷史,檔案記載了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同時也記錄了文化的發展進程,不同時期的檔案記載不同時期歷史文化,積淀著歷朝歷代深厚文化精神意識、道德理念、民間技藝,例如其中匯集的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思想之精華,成為對新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思想道德塑造以及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引領導向的作用。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走向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其次,檔案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資料素材。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載,是人類歷史文明進展過程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的物質載體。檔案是“今世賴之于知古,后世賴之于知今”的重要遺產,依靠檔案,我們可以了解過去,理解現在,把握未來,為社會構筑歷史記憶,傳承文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無法替代。同時檔案所具有可再現歷史的特點,使其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料來源。如杭州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城區水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在河道綜合整治過程中,杭州市政府利用檔案所具有的記憶存史功能,查閱大量歷史檔案文獻資料,對檔案材料進行調查、收集和梳理,并按照檔案資料的記載,對河道進行整理、修繕和復原,使整治后的勝利河成為眾多歷史文化碎片的集中展示地,還原了古運河的歷史原貌,重現杭州的歷史文化,并對河道文化進行了展示,同時開展河道學研究工作,充分體現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價值。[1]我國農村,存儲著大量民俗文化資料、傳統民間藝術、譜牒、民謠、老物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包羅萬象的信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利用檔案,直接或間接地從檔案中獲得靈感、尋找素材、吸取智慧、強化形象,從而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
2007年國家檔案局、民政部、農業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意見》后,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2010年以來,通過示范縣創建活動的開展,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整體發展步伐。然而實際工作中,基層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卻不盡如人意,基層檔案工作遠遠不適應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檔案需求,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廣大農村群眾服務的能力不強、手段落后等,使得檔案所蘊涵的獨特價值與功能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一方面,長期以來,檔案收集側重于檔案資政治史功能,忽視其檔案文化教育功能,因而館藏檔案內容偏向政治文書檔案,缺少與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文化娛樂密切相關的檔案,造成檔案資源結構相對單一和缺乏特色,難以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滿足新農村新農民的文化利用需求,難以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優質資源”。另一方面,受傳統意識和計劃經濟時代條塊分割的影響,導致了檔案工作相對的狹隘專業取向和封閉意識的形成,造成檔案文化服務功能的缺位,檔案機構自覺主動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缺乏,影響和制約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的發揮。此外,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缺乏活力,內容形式單調,文化產品對民眾影響力、吸引力不夠,文化產品宣傳缺乏深度和連續性。當然,從各地政府出臺的建設文化大省市規劃綱要和文化中心建設規劃等文件中未把檔案館列入其中這一點不難看出,檔案機構的被邊緣化,直接導致了基層檔案工作缺乏內在動力,使得檔案在文化文明傳承中的獨特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三、基層檔案工作如何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針對基層檔案工作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充分發揮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獨特價值和作用,檔案工作者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深入挖掘檔案的文化價值與功能,積極提升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服務能力。[2]第一,要明確檔案職能,提高檔案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檔案法律意識,深刻認識到檔案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對檔案機構的文化職能給予清晰的定位,為檔案機構文化功能的發揮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確保檔案在文化建設中作用的發揮。第二,要加強館藏資源體系建設,優化館藏檔案資源結構。從制度入手,制定和完善檔案征集制度,擴大檔案接收與征集范圍,挖掘特色檔案資源、豐富特色館藏數量;從資源建設入手,拓寬收集渠道,挖掘和收集農民群眾感興趣的具有獨特地方特色、鄉村文化特色的檔案資源,如家譜族譜、地方風俗、民間文學、民間歌舞、傳統工藝、老物件老行當等,不斷豐富鄉村文化記憶檔案資源,以滿足新農村、新農民的各種不同文化利用需求,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優質檔案資源。第三,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基層檔案工作應堅持公共服務的理念?;鶎訖n案工作者應該認識到,檔案越是到基層、到農村、越貼近農民群眾,檔案的獨特價值和作用就越凸顯;基層檔案工作應該以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為目標,主動為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各種新形式的文化活動提供檔案,主動為新領域的檔案利用提供服務,加大檔案開放力度、簡化利用手續、為新農民利用檔案提供便利條件,讓更多的農村群眾走近檔案,滿足日益增長的檔案需求。第四,應根據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開發檔案信息產品?;鶎訖n案不僅承擔著保存歷史文化記憶的責任,同時更應該發揮其文化傳承和信息服務的功能,緊跟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和新農民需求步伐,真正從需求出發,提高檔案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導向和文化信息服務能力。首先圍繞農村中心工作、生產技術知識、農村政策、市場供求以及農民喜聞樂見、關心的問題,主動提供檔案信息服務;第二與外界保持聯系,以獲取文化建設的新動向,判斷農村群眾對檔案信息產品需求的內容和層次;三要及時了解文化建設中檔案信息產品的使用反饋信息,為下一輪信息資源開發做準備。第五,基層檔案工作應該善于利用多種媒體形式,傳遞正能量,促進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鶎訖n案工作應利用豐富的檔案資源將反映新農村建設輝煌成就、基本國策、法律法治教育、村史村情等。把這些檔案資源挖掘整理出來,以舉辦展覽、進行文藝創作、攝制專題文獻紀錄片、開展檔案歷史講座、打造鄉村文化品牌等形式展現出來,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展陳效果,讓農民群眾充分地參與和融入,豐富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的同時,對農民開展國情、民情、村情教育,激發他們愛國愛鄉情懷;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農民法制意識、樹立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領新農村文化建設走向健康有序持續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最終實現“鄉村文明”。第六,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建檔工作,為文化建設留下參考的依據和繼承的遺產。新農村文化建設不但需要利用以前形成的檔案,也要重視建立、保留自身形成的檔案;既要為今天的新農村文化建設留下記錄、也要為即將消失的“瀕危文化”留下憑證,為將來的文化建設留下參考的依據和繼承的遺產。[2]一方面,基層檔案工作者要積極主動地向新農村文化建設者宣傳建立檔案的必要性、重要性,養成建檔的自覺性。基層檔案工作者要與有關單位或個人多加聯系、溝通,及時收集挖掘在古民居重建、古遺址恢復、新文化設施的建設、大型文化活動的開展等文化建設中形成的各種有保存參考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資料,并及時分類整理、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建立起立體、全面、詳盡的檔案。另一方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對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鄉村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機,基層檔案工作者需要有高度敏感、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心,及時地為傳統民間藝術、農村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即將消失的“瀕危文化”建立檔案。如用攝像機、照相機把即將遷移或改造的社區、街道、村莊、古民居、祠堂宗廟、名勝建筑等拍攝下來;把后繼無人、快要失傳的傳統習俗工藝、民間技藝拍攝下來;用錄音、文字把民族故事、民間傳說、民謠歌謠、地方方言、鄉志村志記錄下來等等。這些具有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檔案,凝聚一代又一代人的勞動成果和文化結晶,承載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也是幾十年,幾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文化,它是維系當地人民群眾共同生活的一種世界觀,一種價值觀。對于保護和研究歷史文化價值、傳承農村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積極的作用。[3]
作者:林素云工作單位:集美大學檔案館
- 上一篇:新農村環境設計理論分析
- 下一篇:新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