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漁業振興路徑

時間:2022-03-08 09:40:39

導語:民國時期漁業振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國時期漁業振興路徑

漁業是福建沿海居民的“生存之業”。但民國時期,由于海盜猖獗、賦稅沉重、日輪傾軋、漁船落后、漁民守舊等諸多要素的交織,當地漁業一度陷入困境。當時的福建省政府積極探索振興路徑,先后通過改組行政機構、設置水產試驗場、籌設教育講習所、合理布局漁區、設立金融機關、打擊海盜、設置遠洋公司等措施,逐步復興日漸衰落的漁業經濟。

一、民國時期福建省漁業發展之困境

1935年,陳鏞在《福建漁業之改進方針》一文中提到,中國是漁業大國,福建省作為沿海七省之一,海岸線北起浙江省南關灣,南至廣東省詔安灣,約占全國海岸線總長20%,1935年福建省漁業總量超過1萬t/年。雖有優越的“天時地利”條件,但囿于諸多要素,民國時期的福建漁業反而呈現“江河日下”之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載,1929年福建省漁獲物價值多達5億元。1945年,廈門大學在《關于福建漁業調查報告》中提到,福建省漁獲量為28.87萬t,但總產值僅有1946.65萬元。同時,外來魚介海味(包括海參、干貝、魷魚、墨魚、蚶、蛤、魚翅以及各自乾咸制魚介與海產品)輸入量在逐漸增加。1905年~1930年福建省部分地區魚介海味輸入值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三都澳、福州市、廈門市等三大貿易集散地的外來海產品輸入逐年增加,1905年尚且僅有價值352.3萬元的海產品輸入福建,到1930年竟高達791.9萬元。外來魚產品輸入劇增,直接沖擊了福建本省海產品售賣和出口,漁業逐漸趨于萎縮。究其原因,民國時期福建漁業衰落是多種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漁民守舊。民國時期漁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素質普遍不高、知識水平低下。二是漁船裝備陳舊。民國時期福建省沿海漁民大多采用木質漁船從事捕撈事業,效率低下、危險性高,遇到暴雨颶風天氣,極易遭遇生命危險,落后的木質漁船與先進的日本漁輪在競爭中也經常處于劣勢。三是資金缺乏、生產規模小。民國時期我國經濟不景氣,各地財政困難,難以滿足支持漁業發展的開支需求,漁業難以興旺。四是政府保護力有不逮。政府調控不周,一方面使得水產品價格持續走低,漁民基本收入沒有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對日本漁輪傾軋行為無所作為,加劇了漁業不振。民國經濟學家孫懷仁在《中國經濟現勢講話》中曾言,“日本帝國主義靠著地理上的優勢,獨霸東亞漁業。近在咫尺的中國沿海自然變成日本漁輪的第二故鄉?!蔽迨呛1I劫掠使得漁業萎縮。早在明嘉靖時期,福建地區就出現海盜活動,晚清民國伴隨海禁廢除和外海貿易繁榮,海盜活動更是肆無忌憚,致使福建省漁民怯于遠洋捕撈。六是外來水產品大肆傾銷。外來水產品沖擊我國市場,導致國產水產品囤積,難以銷售。據1935年《上海市水產經濟月刊》載,“近年我海產市場,受外貨傾銷影響,一落千丈?!?/p>

二、民國時期福建省漁業振興之路徑

漁業本為福建省優勢產業,卻因諸多因素一落千丈。1935年,中國海洋漁業專家黃文灃在《改進福建漁業之管見》中提到,“現在中國漁民所捕獲者不及每年應獲魚額的十分之一。”基于此,當時的福建省政府提出了數條振興漁業方針,力圖挽救日漸衰弱的漁業經濟。

(一)改組行政機構

建立關乎漁業的行政組織系統是振興漁業的前提。誠如時論所言,“水產建設,經緯千端,當此日輪侵漁日亟之秋,欲利用厚生以圖挽回漁權海權,鞏固國防,應先確定水產行政組織,以為施設基礎”。基于此,當時的福建省確定了省政府、縣政府、區公所三級漁業行政管理體制,使漁業管理有制可循。省政府作為福建省漁業最高行政機關,其建設第3廳負責有關漁業的一切建設事業,主要有規劃水產事業、訂定水產法規、劃分漁區、調查統計水產、保護及取締漁業、指導及獎勵漁業、試驗及推廣漁業、制定漁稅等相關事項,在宏觀層面為福建省漁業發展奠定基調。福建省沿海及淡水養殖發達縣,也在建設科內專設水產技術員一人至數人,履行督察本縣各水產團體執行、核查及防衛救濟等職責??h之下設漁區公所,主要負責向漁民傳達中央、省及縣政府制定的上層建設方針,介紹優良適宜的漁業發展方法。福建省漁業行政機構以省建設廳為核心,逐步將漁業組織下沉,進一步細化漁業主體責任、健全漁業組織機構,形成了從省會到地方的三級管理體制,暢通了漁業振興政策的執行渠道,便于執行振興漁業的計劃。

(二)設立水產試驗場

黃文灃主張設立漁業研究機關——水產試驗場,政府撥付專款經費用以水產試驗、海洋探險及調查研究工作,著力改善漁民落后養殖方法及推廣先進技術,實現漁業復興。水產試驗場以探求新法及新案為目標,調查福建省水產業發展情形,開展關于水生生物及海洋湖沼學術研究,應用科學手段進行水產技術試驗,從事魚苗孵化放流試驗,提高水產行業相關人員的技術水平;研究海洋探險新途徑,改良漁業捕撈技術,改造先進漁船,宣傳模范漁民優秀事跡;研究水產物如何利用及貯藏辦法等。雖然水產試驗場的設立,可以解決長期困擾漁民的諸多難題,但需要巨額經費長久支撐才能顯現成績,而這是福建省當時面臨的難題之一。

(三)籌設漁業講習所

開啟民智、培養人才是振興漁業的關鍵一步。民國時期,福建省漁民因長期閉塞,導致其愚昧淺陋,缺乏現代知識。1944年的《新福建》有載,福建省沿海漁民“人數不下六七十萬,其中十有八九屬于文盲,素不知政治、經濟、教育為何事,以言團結抗敵及民生民族各主義,多數不能了解”。漁民素質低下,經營水產事業的專門人才更是寥寥無幾。福建省政府雖辦有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但過分重視課本教育,忽視了學生實地調查和練習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畢業后大多淪為“高等游民”。故福建省彼時積極籌設漁業講習所,配合高校,培養了知行合一的人才。漁業講習所設立后,改弦更張,更強調教育的實用性,將靜態學理教育改為動態科學研究,形成“以用為主、以學為實”的純樸學風。講習所定期派遣學生為漁民講習,一方面開闊了漁民眼界,另一方面加強了學生與漁民之間的交流,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四)合理規劃布局漁區

在省、縣、區三級漁業行政組織管理體制基礎上,福建省將沿海漁場劃分為4區。第1區為三沙灣漁區,以寧德縣三都澳為中心,管理區域自福建省浙江省交界的沙埕灣到連江縣東岱鎮,囊括了飛鸞、寧德、白石、三沙、東沖等內港。第2區為興化灣區,管理區域自長樂縣到平海鎮。其周圍小島眾多,島嶼及水道風平浪靜,定泊佳地較多。第3區為廈門港及泉州灣區,管轄漁區自崇武鎮至海澄鎮一線。廈門港水深風靜,利于碇泊,漁業發達。第4區為詔安灣區,以銅山島為中心,管轄福建省廣東省交界之雞簟角至定臺灣。

(五)設立漁民經濟機關

漁業振興還須注重漁民資金流通。漁民欲擴大生產、改進漁船,須有大量資金才能實現,因而福建省政府當時推出了“低利貸借”,撥付??罨蝻喠畹胤交I備公款基金,并指定銀行保管及借貸,允許漁民富裕后再予償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漁民擴大生產。但為防止漁民將借貸資金用于他處,福建省專門規定借貸資金的用途范圍,要求漁民必須??顚S?。政府設立漁業金融機關后,漁民可以免受魚行壟斷。福建省積極籌設經濟研究所,負責調查漁民經營狀況、漁船保險制度、漁業資金流轉、借貸方法、水產倉庫設置、水陸交通聯絡、鮮魚交易市場設立等事宜,謀求改善漁民經濟,從而使“漁民能盡量發揮本能”。當時政府還主張盡快設立漁業合作社,鼓勵大家共同經營,增進合作社員的利益,同時增加全體漁民的生產活動。合作社主要負責五項具體事務。一是增進生產量。包括漁具漁船改良、魚族保護與繁殖、誘魚林保護、漁場維持等。二是增加漁獲物價值。包括制造品共同販賣經營,冷藏庫、冰庫設備共同使用,漁獲物或制造品共同運輸等。三是增加漁民資產及購買力。包括漁業上所需材料及制造用原料等購買,開展貯蓄、副業之獎勵,代漁民向水產金融機關貸借資金等。四是意外之預防與救濟。包括建造避風港,購置航路標識、燈臺及暴風警報等設備,提供遭險救濟,給予漁船及漁民生命簡易保險等。五是漁民教育及漁村公益事業。包括開辦漁民學校及水產講習會,創設簡易圖書館及公共娛樂場、醫院及公共衛生設施,開展漁民惡習矯正與糾紛調停,制定分紅制度及改善漁工制度等。

(六)減輕漁民負擔、提高魚價

振興漁業,減輕漁民賦稅壓力亦為一端。民國時期,沿海諸省普遍對漁業征收魚稅、牙稅及各種附加稅。繁重的漁稅使得原本獲利微薄的漁民生活難以為繼。有史料記載,福建省“查魚稅一項,每年由商承包35萬元左右,定魚價值百抽五。牙稅則包商10余萬元,直百抽三?!逼渲?,尤以海鹽稅最為繁重。在冷藏事業及交通運輸欠發達的情況下,海鹽是當時漁業領域能采用的唯一防腐劑,對漁民極為重要。鄰省的江浙每擔只賣七八角左右,但福建省內每擔竟賣至2元2角以上,相差近三倍。1931年,國民政府提出廢除魚稅,福建省政府同時提高魚價,使漁民有利可圖,并在各重要漁區設置冰廠,供給漁民保鮮之用,保證鮮魚價值,提高漁民收入。政府還投資建立魚產制造廠,將魚制作為成品出售,避免鮮活魚類銷售過剩,更便于對外輸出,抵御外來魚制品的傾銷。

(七)綏靖海氛、保護漁民

海盜劫掠是導致民國福建漁業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福建省政府為確保漁民出海捕撈安全,特令水上警察承擔護漁任務。1934年,福建省不僅斥巨資8萬從海軍購進“海鷗”“海鳧”兩艘炮艇交付水警第一大隊調遣,并專門擬定十一條水警護漁辦法。福建省政府要求水警設立漁防通訊組,負責偵探漁區匪情、聯絡接洽相關事務、考察維護漁民漁商、編列漁輪號碼、報告氣候等各項事宜。船艦在漁區巡弋警備,有海盜侵害時,立即實施追捕,或協同附近漁民自衛團會剿。除實行上述振興漁業措施外,福建省還通過設立遠洋漁業公司、獎勵水產制造、籌設漁船漁具制造廠、在沿海各漁村設立漁民小學等方式,積極探索復興漁業新出路。筆者利用自身了解的福建省漁業發展歷史文化,向廣大讀者分享這段史海遺珠,以文化為紐帶,為新時代漁業文化歷史的傳播添磚加瓦。

作者:余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