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方式
時間:2022-01-27 10:48:07
導語: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研究了“互聯網+”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的影響,分析了現階段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策略。研究分析可見,現階段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通過提升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提升教師的素質水平、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優化教育教學的實際環境來適應互聯網教育環境,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物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它代表的是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比如,互聯網金融結合了金融與互聯網,誕生了許多理財投資產品。高等院校應在計算機基礎教育課堂中有效地融合互聯網,本文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一、現階段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方式還是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并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并未參與到多數教學環節中,導致學生不能深刻理解知識點。采用傳統方式教學,課堂氛圍往往不夠活躍,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的現象。第二,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間的溝通較少,教師與學生主要靠手機、電子郵件等渠道溝通,或者在課堂上一對一地對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溝通方式雖然具有針對性,但是不利于整個班級學生成績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第三,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溝通環節較少,學生不愿意主動發表自身的看法與觀點,如果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則不能充分地理解與掌握知識。第四,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對于計算機基礎這類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而言,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講解理論知識,或者僅由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學生就缺少了動手操作的機會,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導致學生不能有效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五,在“互聯網+”的模式下,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機遇與挑戰,教育行業亦是如此,學生可以上網查詢自己想了解的計算機基礎教學知識,隨時隨地探索新的知識與技術,因此老師必須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需求。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式
(一)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必須要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強大的資源庫[1]。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索答案,并且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的觀點和看法。然后,教師再為學生答疑解惑,總結學生的觀點。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改變以往的教學狀況。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能有效增強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教師的答疑解惑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此外,當前時代在不斷發展,高校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還應與時俱進,關于提高教學針對性的具體實施方法,需結合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合理實施,例如在計算機教學基礎內容上,將人工智能等內容納入教學范圍,這并不是僅針對現有課程,還應著眼于整個行業發展,根據發展趨勢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提高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為學生提供更好地實踐平臺。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與華為“智能基座”進行產教融合,致力于開發人工智能相關課程,并積極創新教學實踐。
(二)建立相應的討論組
高校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借助微信、QQ等社交軟件建立相應的學科討論群,讓學生在課后也可以與教師進行無障礙的溝通與交流,學生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在討論組中提出,其他學生及教師都可以就此問題進行分析并給出答案。上述做法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可以主動思考,提升學習的自主性。且互聯網上學習資源較多,在建立了討論組之后,學生可以將自己搜集到的學習資源分享給其他同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師應控制課堂中的學生人數,如果學生人數太多,教師就不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一一答疑解惑[2],會使部分學生不能及時地發表自身的觀點,不利于每位學生共同進步。因此可以采用小班授課的教學模式,每個授課班級的人數應控制在30人左右,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創造良好教學環境的具體做法中,除了小班授課這一要求外,還對課堂氛圍有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對一部分知識有更高的接受度,為學生營造寬松且愉悅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這樣的環境會極大激發學生的思維及潛力。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引入視頻及圖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還應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數據資料,因此對教師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應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提升應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比如,教師要學會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錄制高品質的教學視頻,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制作教學課件及錄制視頻等,這些只是對教師能力所提出的淺層次要求,從更深層次來看,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更需要具備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意識,以及對于各種新型教學理念積極接受的主動性[3]。教師只有轉變自身觀念,才能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自身要認識到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在授課之余應多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可觀看優秀的授課視頻,審視自身,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4]。此外,教師還應多和校內其他教師交流,借鑒他人的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學校也應為教師提供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在交流中豐富自身知識。此外,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校外交流或專家講座等提升自我的機會,讓教師及時接觸新型教學理念,并將其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
(五)適當地調整課堂教學方式
由于學生每天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學生自身的知識面也會不斷地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5]。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渠道變得多種多樣,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形式,比如采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形式,學生對這些教學形式的興趣度較高,有助于學生專注于課堂,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將實踐這一部分內容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從當前的社會發展來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因此學生面對的就業形勢也很嚴峻[6]。可以明確的是,當前社會需要的是應用型人才,大學生要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是不夠的。從教師角度來看,應不斷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實踐部分,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理論的講解,還要重視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傳統教學模式的利弊,對其中比較好的部分加以利用,及時摒棄不利于學生發展的部分。還要積極利用當前的新型教育手段,如此才能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更有針對性,為學生個人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結語
本文探討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基礎的教育教學模式,發現現階段大多數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沒有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教師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的溝通環節較少。最后,對于操作性比較強的計算機基礎學科而言,教師只是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學生缺少動手操作的機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因此必須要改變高校計算機基礎的教育教學方式。第一,應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身看法。第二,建立相應的討論組,創建良好的教學環境,采用小班授課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實戰能力,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第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上來說,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師應認識到,網絡環境對計算機課程教學已有了深遠影響,在未來應不斷提升個人教學素質,適應網絡教育環境,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海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6):93-94.
[2]王堃,徐賀,歐陽志友.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08):124-125.
[3]張光忠,杜蕓蕓,李光軍.信息化背景下體育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6(14):3699-3700.
[4]李兵.“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
[5]周燕,錢雯,朱錦平.“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絲路視野,2018(03):92.
[6]徐月.“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基礎教學轉型與發展[J].數碼世界,2018(06):357-358.
作者:李夏 單位:寧德師范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專業雙創育人體系探討
- 下一篇:商業銀行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