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工業設計中產品的造型語言
時間:2022-05-12 05:47:00
導語:透析工業設計中產品的造型語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品的造型語言是一種藝術語言,產品造型要發揮語言或符號作用,就要使這種語言能為人們所理解。產品造型除表達其功能目的外,還要透過一些符號來傳達產品的文化內涵,表現設計師的設計哲學,體現特定社會的時代感和價值取向。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是購買具體的物品,而是在尋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好的產品造型設計則可通過視覺符號來簡單、明確地說明產品的特征,避免因文字和語言障礙而造成麻煩
產品的造型語言是一種藝術語言,藝術語言雖然和日常語言一樣也是符號現象,但這兩種類型符號的性質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日常語言屬于一種概念系統,而藝術語言確是一種形象系統。產品寓意和認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不僅與時代、社會和審美取向有關,更與個人的知識、情趣和文化素養相關聯。產品的造型語言,如結構、形態、色彩、肌理、裝飾等,作為傳達各種信息的語言或符號,是一種表象符號。不同的設計風格和流程,往往具有不同的造型語言。造型語言從直觀性上來說,和藝術語言是相同的,然而從造型根據來看,卻與藝術語言截然不同。作為社會形象的反映,藝術是通過對社會生活形象的模擬來反映的,盡管這種模擬是經過主觀的變異和抽象,但它總是以外在的社會原型作為根據的。產品造型是一種創造性功能形態的表現,是自身物質功能的闡述。產品的功能結果,是產品造型的形象基礎。產品上所使用的造型語言,它的構成都應該從屬于他本身的這個確定的符號系統。符號的風格特征與表現方式的彼此接近,才能使人不會產生認知的混亂和語義的誤讀。
產品造型要發揮語言或符號作用,就要使這種語言能為人們所理解。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物,所以在運用造型語言時要考慮文化背景和消費對象。一件產品或一個生活環境不僅應該提供充足的符號語言,便于人們認知和識別,而且符號的信息也必須超出一般認知所需的數量,以保證一定的冗余度。冗余度過高,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而冗余度不夠,則在信息損失或被干擾的情況下使人難以認知。產品造型語言的構成,可以根據完形心理學提供的形態規律,在產品整體形象的處理上構成一個完形,使其與背景環境明顯區分開來。根據人的感知特性,在產品造型的局部處理上可抓住感知和記憶關聯度大的部位。利用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語境相關的象征符號,體現產品的類型特征和功能目的。這些部位的處理關系到產品的實用功能和不同的語義。產品的造型語言作為意義傳達和功能表現的手段,其傳達方式應是內在性的,是通過意指、比喻、寓意、等知覺類比的象征手法被認知和識別的,而不是依靠圖解或文字說明。設計對象相對說來具有更大的環境相關性、適應性、和依賴性,因而不僅物質性要素,甚至連功能性要素都是它的造型和結果設計的符號儲備。一個對象只有具備了這三種主題可變的自由度才是設計對象,只有通過這些緯度才能獲得符號特性。這些特性不僅與設計對象的使用、維護和操作有關,而且涉及在特定環境中對某人的適用性。
產品的外部形態實際上就是一系列視覺符號的信息傳達。視覺符號的認知和識別,從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義的關聯特征開始,人們一般常用聯覺比喻把符號的象征固定與自己的心理感受之中。例如線條的曲折變化表現為動態或靜態;色彩的冷暖表現為喜怒哀樂;有機或無機……。不同的符號要素,通過各種不同的組合構成,產生豐富的形體,從而表達出產品不同的造型的變化和豐富的內涵情感。如設計兒童用品時一般采用幾何形狀和顯眼色彩;而設計男性用品時則以線條簡潔,色彩穩重為主。產品造型的根據是技術進步和社會文化價值。許多傳統物件由于有長期的學習和體驗,其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用的造型,能充分解釋本身的功能,且不易使人產生認知及操作上的錯誤。然而由于微電子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發展,現代搞科技產品的信息含量越來越多,產品造型依附于傳統形式的程度卻越來越低,使用者必須透過一定的設定模式即造型符號的引導來執行產品的機能。這就需要設計師在了解產品的新技術之后,借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引入產品語義將其視覺化,把技術傳導給使用者,使人們對新產品感到親切和容易接受。
產品造型除表達其功能目的外,還要透過一些符號來傳達產品的文化內涵,表現設計師的設計哲學,體現特定社會的時代感和價值取向。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是購買具體的物品,而是在尋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也正如流線型風格,用象征性的表現手法,贊頌了速度和工業時代精神,給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解脫。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產品語義還應體現商品、經濟等外圍因素,如與品牌的一致性和與其他商品區別的差異。設計師將設計觸角伸向人的心靈深處,通過富有隱喻的色彩和審美情調的設計,在設計中賦予更多的意義,讓使用者心領神會而倍感親切。另外,人所具備的各種經驗和知識,特別是對產品的外在形式、內在功能和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的了解,都會作為理解因素滲透到對產品的認識和識別之中。使用者的氣質、年齡、性別、教育、職業等都會導致個體心理結構的差異。而每個人對同一形態又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對產品的目標訴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設計師必須在人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做周密細致的研究,通過隱喻、暗喻、聯想等多種方式向使用者傳遞自己的理念,使產品與使用者的內心情感達到一致和產生共鳴。
在產品設計中,色彩必須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須通過形態的體現才具有具體的意義。但色彩一經與具體的形體相結合,便具有極強的感情色彩和表現特征,具有強大的精神影響。色彩能夠喚起各種情緒,表達感情,甚至影響我們的正常的生理感受,色彩是一般審美中最普遍的形式。色彩成為人性化表達的重要因素。在現代產品設計的色彩運用中,融入了設計師和消費者個人的情感、喜好和觀念。
人與產品之間存在著一種信息交流的關系,設計師在有了設計構想之后,首先要研究社會的經濟、文化動向,了解產品的性能特征,對目標對象的各個方面包括文化層次、知識結構、經濟狀況等進行分析,然后運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想像,講構思轉化為能夠經過實踐被大眾做共識的視覺符號,從而準確誘導使用者的識別和操作行為,以達到設計目的。設計師不僅僅是形式的創造者,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傳遞者。產品形態是滿載信息的傳達媒介,設計師所賦予產品的形式因素如造型、色彩等,積淀了人類長期的經驗,并隨著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直接影響到人的思想情感的變化。
隨著人類相互交往的不斷深入,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設計活動也趨向國際化。以往產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流往往需要冗長的使用說明,而好的產品造型設計則可通過視覺符號來簡單、明確地說明產品的特征,避免因文字和語言障礙而造成麻煩。因此,產品的造型語言研究也顯得日趨重要。
參考文獻:
[1]程能林.工業設計概論.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張福昌.工業設計.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3]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李樂山.工業設計思想基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5]李硯祖.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劉國余.產品設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
[7]胡飛,楊瑞.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理論、方法及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 上一篇:集團公司完善管理體制剖析
- 下一篇:經濟法學基本范疇的路徑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