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概念及實現途徑

時間:2022-04-26 09:40:00

導語:包容性增長概念及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包容性增長概念及實現途徑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亞行提出并逐漸完善的一個概念。2010年9月,主席在第五屆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倡導實現包容性增長,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包容性增長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將會對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包容性增長的涵義

包容性增長提出后,尤其是主席的講話發表后,在理論界引起了熱議,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包容性增長的涵義作了詮釋。華東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建華認為:“包容性增長就是在機會平等基礎上的增長。就一國而言,包容性增長既要強調為所有人創造機會,又要讓所有人獲得機會。”①黃鐵苗認為:“包容性增長,是指人類在和諧精神的指引下,不同體制、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地區、民族,在促進人類進步的活動中,能夠相容、相生、相協,以實現共贏共享的發展?!雹诶涫缟徴J為:“包容性增長彰顯的是民本情懷,弘揚的是社會包容,追求的是社會和諧?!雹坳戓悍?、張惠認為:“包容性增長強調經濟增長可共享、可包容、可調節,是世界共同的價值觀與發展目標?!雹芩拇ù髮W經濟學院王領教授認為:“包容性增長。必須強調兩個方面,即參與和共享,這也是社會包容的基本含義?!雹莅菪栽鲩L是在公平的基礎上,由大多數成員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從而推動社會科學文明協調和諧發展的增長。包容性增長作為一個還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論界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解釋。從包容性增長提出的背景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看,我認為包容性增長的涵義主要應該包括:

1.包容性增長是一種公平共享的增長,既要讓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又要讓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公平合理地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讓經濟增長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會絕大多數成員。

2.包容性增長是一種協調和諧的增長。協調增長表現為:區域經濟的增長要協調.發達地區的增長要包容不發達地區的增長;城鄉經濟的增長要協調,城市的增長要包容農村的增長;經濟增長和環境改善要協調,經濟的增長要能夠包容環境的改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要協調,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協調的增長必然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

3.包容性增長是一種科學文明的增長。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科學的增長,主要包含三個基本內容:一是經濟增長是有質量和有效益的增長,實現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包容;二是在增長的目的上,既要通過經濟增長實現國家的強大,又要通過經濟增長實現人民的富裕.實現國家強大和人民富裕的相互包容;三是在增長的內容上,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精神財富的增長有能夠相互包容,實現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精神財富的增長的包容和統一。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文明的增長,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不能依靠掠奪來增長,經濟增長要通過文明的方式取得,經濟增長不能通過對自然的掠奪、對弱勢群體的掠奪來實現;二是經濟增長和社會文明的發展要相互包容,經濟增長要能夠包容個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經濟增長要能夠包容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三是經濟增長要包容文化的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促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二、包容性增長的實現途徑

包容性增長作為“十二五”期間及未來一個較長時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其實現的途徑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積極推動經濟增長。包容性增長首先是一種增長,沒有經濟增長就不會有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裕,就沒有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包容性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只有這樣,才能務實包容的物質基礎.通過公平的分配機制來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的共享。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增長就沒有包容。在積極著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意把握好幾個問題:一是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因方面,要切實擴大內需,主要以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只有以擴大內需為主,才能使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夠為國內的老百姓所享受,而不是把污染留在國內,把財富奉獻給世界。也只有擴大內需,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為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共享的目的:二是把經濟增長方式確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才能減少資源的耗費,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實現經濟增長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包容;三是注意發展的均衡性,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工作,重點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的發展,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現不同區域經濟增長的包容和城鄉發展的包容。

第二,構建公平的社會機制。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核心也是公平。因為,只有公平,才能真正讓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才能實現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包容,才能促進和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包容和協調,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從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構建公平的社會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構建公平的制度。制度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沒有制度公平,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公平。制度公平能夠為每個公民提供公平合理的發展預期,能夠使遵紀守法的公民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獲得成功,能夠保障每個公民自主地選擇職業和自由流動,能夠為每個公民的創新行為提供制度激勵;二是著力促進人人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包容性增長本質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平等。機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主要決定點,人人都能夠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基礎。要著力促進人人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和機制,消除人民參與經濟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三是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的公平。從我國當前的實際看,社會公平問題的癥結是在農村,突破口也主要在農村。要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農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不平等狀態。

第三,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包容性增長的實現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因為.要讓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公平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賴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如果勞動者的素質得不到確實提高,公平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可能會誘發新的平均主義,影響效率的提高,影響經濟的增長。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既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經濟包容性增長的重要保證。從包容性增長的角度看,目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主要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發展和調整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城鄉均衡化,逐步實現教育公平;二是調整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能力與學歷匹配、技能與需求匹配的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三是要把教育和職業培訓、技能培訓、職業資格準入結合起來,形成全社會的均衡人才結構,實現人才與崗位的無縫匹配。

第四,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成果沒有能夠完全實現公平共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表明經濟增長成果沒有包容到社會的弱勢群體,并由此引發了一些社會矛盾,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當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尤其要把城市失業人員和農村居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盡快實現社會保障的全覆蓋;二是要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讓社會的弱勢群體多分享一些經濟增長的成果,以縮小收入的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三是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設的力度,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讓中低收入者居有其屋。如果老百姓連基本的住房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經濟增長的包容;四是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調,確保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

第五,積極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在近現代社會中,充分就業始終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勞動者只有實現了就業,才能通過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并從社會獲得自己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實現經濟增長成果的公平共享。所以,充分就業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保障。從包容性增長的角度看,目前在就業方面。主要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優先開發人力資源,使每個人公平享有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機會,各種職業和崗位也能夠找到合適的人來工作,解決人力資源與就業崗位的結構性矛盾,為實現充分就業打好基礎;二是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三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措施,提高勞動者的薪酬水平,保證勞動者工作的基本穩定,保證勞動者基本的社會地位,促進體面就業。提高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