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執政新思考
時間:2022-06-14 10:23:00
導語:民主執政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高度重視政治參與,因為“公眾參與的程度和規模是衡量一個社會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尺度”(塞繆爾.P.亨廷頓),更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在發揮現有民主形式功用的同時,必須不斷探索與創新民主形式,因為“社會成員多廣多深地以及在什么問題上參與共同有關的事務,這不是已經做了些什么的問題,而是現在正在做什么的問題。民主永遠處于尚待改進的狀態,而改進的過程是永遠不會完成的”[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基礎不斷擴大、參與渠道逐漸多樣化和制度化、參與行為日趨活躍,但比照民主執政和更廣泛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狀態,現實中還有諸多不滿意和不完善的地方。在當前網絡時代,必須全面認識網絡政治參與的利弊得失并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一、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作用
近代以來,民主逐漸成為肯定性的正面主流文化,在升華人性和變革社會層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雖然在認識上有分歧,但所有流派都認為民主政治的關鍵是民眾參與,同時必須變遷與創新參與形式。作為有史以來最真實、最先進的社會主義民主,更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2],因為“民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人民的政治參與,人民的參與過程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3]。在互聯網時代,公民開始借助于網絡媒介來表達意圖和利益訴求,并試圖影響國家決策和行為,于是網絡政治參與應時而生,各種參與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諸如官員與網民在線聊天、兩會期間網民通過網絡向總理提問、兩會代表開博客、官員與網民見面會、官員通過網絡問計、官員述職網絡視頻直播、國家重大項目及政策法規網絡公示等。網絡民主成為中國社會民主的訓練基地,尤其在推進政治文明、表達民意、擴大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方面,成為無法忽視的力量。
1.網絡政治參與為彌補民主設計原則與現實執行的差距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近代以來,以代議制為形式的間接民主被普遍采用,甚至完全取代直接民主成為人類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流行常態。網絡政治參與開始改變間接民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使民主更向社會基層開放,使原先受制于條件、僅能在小國寡民狀態下施行的直接民主具備了在廣袤大國開展的可能,至少是從依賴代表轉向依靠人們自己的“半直接民主”[4],“信息的急速取得創造了更深層次的民主”[5]。從公眾的角度看,網絡這種能夠使信息傳遞不受時空阻礙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動方式,使人們在感知與介入世界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覺,政治家們可以立刻看到對公眾意見的調查結果,網絡將成為政治家與公眾進行政治對話的一個主要途徑。網絡發展凸顯了少數派權利。哈耶克提出,“多數決策的權威性并非源于即時多數的意志,而是源于對某些共同原則的廣泛同意”[6]。如果無視對多數權力加以限制,從長期來看,不僅會摧毀社會的繁榮及和平,而且還將摧毀民主本身。換言之,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廣泛參與對民主并不是一件好事。慶幸的是,網絡的發展也有利于保護少數派的權利。網絡政治參與促進了政治權利的民主化,以直接性、開放性、平等性、便捷性、廉價性等方面的優勢,消除了傳統政治參與權利方面存在的許多不足,使公民政治權利特別是政治參與權從排他性、限制性向擴大化、普遍性發展。
2.網絡政治參與是協商民主的新的實現形式
協商民主認為穩定的公共生活和繁榮的民主政治是以社會中多數人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博曼指出:“協商是一個話語過程,并且具有公共性——所有公民都應共同參與社會活動,每個公民不但對參與政治充滿熱情,而且‘每個人都具有參與授權行使權力討論的能力’?!保?]每個公民都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來解決在政治參與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傊瑓f商民主體現了公民參與的自由、平等和公共理性,不但肯定參與的意義、強調參與程序的公開和公正,而且力求參與過程的責任性。隨著網絡技術和大眾媒體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逐漸成為協商民主的新形式。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協商議題是公開的,無論是國家和社會治理,還是地方自治及社區治理,都是網絡政治參與的領域。協商方式是公開的,整個協商程序不是私下的個人協商、不是秘密的個人締約,而是協商參與者在討論和對話過程中公開自己支持某項政策的理由和偏好。從政策過程來看,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和大眾媒體的發展,那種封鎖政策信息、限制公眾參與公共政策活動的做法已經走到盡頭,必將為更開放的公共政策參與方式所取代。從決策主體來看,網絡自由度與寬容度的極大提高使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模式明顯呈良性變動趨勢,使不同的利益群體能進行有效對話而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因為“互聯網的公共論壇能充分體現公共領域的精神,為創造新興的公共領域提供了可能性”[8],這一領域“是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它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的控制”[9]。網絡公共論壇克服了現實政治生活中公共論壇的弊端,如權威與精英對議程的操縱和對話語權的強力影響,形成了開放、自由的公共輿論空間,從而使國家活動必須回應公眾的要求,增強了其民主性。從結果來看,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權力監督機制的完善。作為一種外部監督力量,互聯網促進了政府信息公開,便于民眾對政府信息的甄別、評論和監督,特別是對權力腐化證據的收集,與此同時,“網絡技術以‘秘密投票’的方式確保監督者尤其是民眾敢于監督”[10]。因此,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健全反腐倡廉網絡舉報和受理機制、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置機制。
3.網絡表達擴大了公眾政治民主參與范疇
我國現有的政治參與制度設計涵蓋了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表達以及政治接觸等各個領域,曾較好地反映和解決了群眾的利益主張。其中,政治選舉主要是指各級人大、政協選舉,政治結社主要是工會、共青團、婦聯以及工商聯等各類社會組織建設,政治表達主要體現為集會、游行、示威等政治權利,政治接觸渠道主要是信訪。但近年來,上述制度顯得低效、滯后,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選民聯系不夠緊密,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對各界群眾的號召力有所減弱,集會、游行、示威等憲法權利規定過于原則、籠統,在具體實現和管理過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保障,致使大量利益主張以突出信訪問題和群體性事件的形式反映出來。特別是隨著信息社會的興起,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逐步顯現出“一呼百萬應”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吸引著大量利益訴求涌入虛擬社會。比如,微博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民意形成和表達方式。2010年的“宜黃事件”就是微博力量的展示,當事者的“微博直播”引起了強烈反響,甚至被媒體稱為“改變中國微博歷史的一次直播”[11]。
4.網絡政治參與有利于公民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政治關系和政治條件下,社會成員在政治實踐基礎上,通過政治生活和政治實踐活動逐步獲得政治知識和政治能力,形成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過程。政治社會化,一方面可以培養公民的政治素質,促進民主政治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和維護政治權威,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政治凝聚力,為政治秩序的運行提供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是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政治社會化方式。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一定程度上相當于直接參與了社會政治實踐,使公民能夠親身體驗政治生活的意義,獲取政治知識和政治能力,了解和感受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形成較為成熟穩定的“政治人格”,完成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從而起到傳承政治文化、教育社會成員、鞏固政治統治的作用,也會相應降低逐步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的難度,有利于推進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特別是就中國目前政治參與的狀況而言,普通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渠道相對有限,政治社會化過程顯得較為遲緩,政治社會化水平較低,而網絡政治參與的便捷性、平等性和開放性,為普通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渠道,這對推進以網絡政治參與為主渠道的普通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提高社會成員個體層面的政治社會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網絡政治參與對民主執政的阻滯和消極影響
網絡政治參與作為政治參與的新形式,在消解間接民主弊端與不足的同時,因發展時間短而不成熟,存在內在機制不完善、外部條件不協調等問題,從而影響治文明建設。亨廷頓曾提出“經典政治秩序模型”:社會參與的程度越高,參與的意愿越高,而參與的制度化程度越低,則政治越不穩定(即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12]。當下的中國,公眾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烈,參與范圍越來越廣泛,然而,公眾參與的制度化程度卻遠遠低于其制度化要求。
1.網絡無政府主義對黨的民主執政領導地位的沖擊、消解在網絡中,因為終極管理者的缺失,任何一個支點都可以變為中心,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定的規則下按照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說話做事,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政治言論和政治主張,都有可能成為自己和他人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這些是對傳統政治權力中心的否定和超越,但發展至極,特別是“黑客”和網絡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出現和泛濫,很可能沖擊和破壞合理的、正常的社會秩序,甚至形成“無政黨、無政府”狀態,進而弱化黨的執政地位,使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失去領導核心。
2.網絡信息資源的復雜多元對民主執政主導思想的激蕩沖破了言論閥門的網絡政治參與,使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相互影響,使言論自由和思想選擇成為可能。實際上,當前,美國控制著全球信息與通信的命脈,其音樂、電影、電視與軟件幾乎普及全球,并在國際互聯網上提供了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這種西方文化強勢的現實使網絡更多地成為資源壟斷者的舞臺,引發所謂的“文化殖民”現象,成為意識形態的陷阱,而且勢必沖擊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地位,挑戰我國民主政治指導思想的權威,混淆我國民主執政的思想內涵和基本概念。在實踐中,有些人會將西方的民主簡單地嫁接照搬,以西方政黨的執政制度、執政目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為評價標準。
3.網絡政治參與的復雜行為對民主執政績效的降低由于參與動機、參與能力等的復雜性,網絡政治參與容易在狂歡中迷失民主的本原。首先是非理性行為盛行,出現典型的“網絡暴民”現象。公民的非理性參與行為主要表現為僅憑內心的沖動來參與政治,有時甚至只是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常常是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其次是欺騙性政治行為的增多。欺騙性的網絡政治參與容易導致信息蒙蔽,擾亂真實的信息供給,影響個人的政治判斷和評價,進而影響對政府政策的理解支持度和貫徹執行力。特別是個人、組織利用網絡散布政治謠言、進行政治煽動,還會造成政治動亂。再次是“群體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網絡政治參與的“群體極化”,是指人們存在偏向鏈接與自己的價值觀、觀點、意見等相一致的網頁或論壇的傾向,很容易導致群體本身視野狹隘與姿態的“無限放大化”,進而扭曲固有的事實真相。在一定條件下,這種狹隘性會引發群體突破現實政治邊界,尋求額外利益的行為,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4.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的非組織性和形式的非正式性對民主執政信心的影響近幾年,雖然網絡政治參與開始得到認可并逐步影響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決策,但是由于網民沒有形成正式的組織群體,也沒有形成利益集團,只能通過傳播信息、政治意見、政治觀點產生聯系互動、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影響社會輿論形成、充當輿論監督中介等,其作用是間接的、無形的、滲透的、有限的。因此,這種非獨立力量沿著非正式體制參與政治的方式必然難以對執政方式、政府的關鍵行為和運行機制產生直接深入的影響,這樣勢必打擊網民政治參與的熱情與信心。在網絡政治參與漸成氣候、民主執政已成趨勢的現實下,必須匡正網絡政治參與的弊端與不足,實現良性互動。
三、規范網絡政治參與,拓寬民主執政的路徑
1.科學認識網絡政治參與的作用和趨勢,提升民主執政的執行力2008年6月20日,國家主席來到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們進行在線交流。這一事件被普遍解讀為官方肯定網絡作為主流媒介、主渠道的標志性事件。此后,從上到下,從高層到基層,對網絡民意的高度重視、網絡民主發展的高度認可就成為常態和普遍現象。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政治參與必然對既有政治生態產生重大影響。大力發展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力量和以網絡政治參與為核心的社會力量是必要、必然和必需的,但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規律,即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即不管政治參與的群體有多復雜,絕不能動搖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主導力量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13],因為“政治決策者即政治領導階層是政治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政治命運的直接主宰”[14]。
2.正確應對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循序漸進地引導網絡輿論并掌握主動權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網絡文化的發展,公民對民主的認識和需求得到了極大提升。對此,必須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積極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但是,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國外政治發展的實踐證明,當政治制度不夠成熟時,失去控制的政治參與必然導致政治動亂。因此,對網絡民主政治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從而使網絡民主政治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公民的素質相適應。借助于網絡多媒體的獨特優勢,信息以有別于傳統的方式產生和傳播,在數量上的典型表現就是“信息爆炸”,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公眾的辨別力和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毫無疑問,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輿論形成的特殊規律迫切需要加強執政黨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管理。網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宣泄情緒,政府應該允許老百姓通過網絡來宣泄自己的不滿,要寬容網絡民意、善待不同聲音和不同意見,允許批評意見存在,不宜管得過多、抓得過緊過死。對網上不良風氣的治理,要本著“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在依法查處違法犯罪行為的同時,更多地要發動社會監督來推動網站自律,促進廣大網民理性建言,實現網絡的自我凈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意見箱、安全閥、平衡器的作用。
3.積極推進網絡政治參與下民主執政方式的常態化、制度化民主執政的實現,不僅有賴于執政黨的民主意識和民主作風,更有賴于制度和機制,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來保證公民政治參與目的的實現。民主選舉機制的健全。民主選舉是民主執政的重要標志,也是民主執政的首要前提。只有實行民主選舉,使人民群眾切實掌握權力的授予權,才能從源頭上保證權力運行始終體現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加強網絡政治參與環境下的民主執政,必須以發達的信息技術、網絡及其相關技術為運作平臺,以直接民主為發展趨向,在彰顯以公民全體、主動、切實參與民主決策、民主選舉等民主運作程序為典型特征的新的實踐中推動民主選舉機制的健全。民主決策機制的健全。民主決策是民主執政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新的歷史時期,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民主執政,必須健全網絡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使廣大民眾對處理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群眾切身利益重大事項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及時通過網絡反映到決策層。要健全專家網絡咨詢制度,對那些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必須交由專家通過網絡加以論證,以確保決策的穩妥性。要規范網絡民主決策程序,落實重大事項相關的議事規則,堅決杜絕簡化、省略、顛倒程序的現象。民主管理機制的健全。民主管理是民主執政的基本內容和方式。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民主執政,要求我們善于運用互聯網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和廣大群眾參與其中的行政管理體制。既要通過網絡健全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嚴格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又要健全對網民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網民的合法權益。
民主監督機制的健全。民主監督是民主執政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障。加強網絡環境下的民主執政,加強民主監督,既要在現實環境中建立和形成監督的長效機制,又要在網絡環境下加強網絡監督,形成監督合力;既要認真落實國家權力機關對權力執行機關、參政黨對執政黨的質詢權和監督權,又要善于利用網絡環境加強網絡問責、網絡質詢,善于利用網絡施行政務公開制度、述職述廉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以及民主評議制度,增強民主監督的透明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確保黨和政府始終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要依法保障網民的檢舉權、控告權、申訴權,對侵權報復網民的行為依法予以懲處。要把群眾監督與黨內監督、輿論監督、法律監督、職能部門監督和網絡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的民主監督體系。
- 上一篇:水利局執政能力建設工作匯報
- 下一篇:水利系統預防職務犯罪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