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同行評議趨向分析
時間:2022-05-13 04:28:10
導語:學術期刊同行評議趨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行評議制度是學術期刊質量評審的重要制度,是科研文獻名譽和可信度的捍衛者,是“防止污水混進純粹科學的河流”[1]的過濾器。最早的同行評議形式是單盲評議,后來隨著科研成果發表壓力的增大,開始逐漸出現雙盲評議、三盲評議,三者統稱為盲審評議。所謂單盲,是指評審專家知道作者的個人信息,而作者不知道評審專家的信息的評審形式;雙盲是指評審專家和作者相互不知道對方信息的評審形式;三盲是指編輯、評審專家和作者三方之間都不知道對方身份信息的評審形式。我國的學術期刊最初實行的是單盲評議形式,隨著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2]10號)中“有條件的學報,可以逐步實行同行專家的雙向匿名審稿制度,切實保證審稿的科學性和公正性”[2]意見的提出,雙盲同行評議在我國學術期刊界開始得到有效推廣。有研究表明,截至2018年10月,我國科技期刊采用盲審的比例超過97%,其中單盲評議比例為53.02%,雙盲比例為41.38%[3]。可見,盲審評議是我國當下學術期刊的主流同行評議形式。盲審評議旨在通過身份的保密使得評審過程在不摻雜利益的條件下更加公平和客觀,也是確保學術交流完整性①的“金標準”[4],但其在運行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評審專家資格存疑、評審時限不確定、評審意見的合理性存疑甚至評審專家不評審等諸多困境。分析諸多困境背后的行為動機,針對問題對于我國現行的同行評議進行適當地改進,是筆者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運行困境
探討我國當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的運行困境,必須首先追本溯源,了解同行評議的歷史演變。同行評議不是學術期刊的首創,起源于15世紀歐洲專利申請的查新審查。最早實行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為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委派秘書Henry Oldenburg編纂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自同行評議產生以來,其對于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的審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改善科研文獻的質量”的價值旨歸,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如“同行評議只對有根基的思想和體系有利,會扼殺科研創新”等種種非議。在我國,學術期刊實行的同行評議制度受到我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其運行樣態也有所不同。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首次引入匿名同行評議(即“盲審評議”)至今已近30年。盲審評議是我國學術期刊當下主流同行評議形式,其存在著天然的優勢,即最大限度地保證論文評審的公平、公正,同時也有利于審稿制度的長期有序運轉①。但是,在當今互聯網媒體時代,盲審評議在運行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困境,造成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術公正和學術創新。從匿名評審專家、作者以及編輯三個環節,筆者試對這一問題簡析如下:第一,從匿名評審專家的環節來看。盲審評議運行的好壞直接受限于審稿專家的學術判斷。當前我國的學術期刊,編輯職業化②是其典型特征,編輯職業化的弊端就是編輯對于學科研究前沿等學術信息的把握的缺失,期刊的學術質量主要依賴于同行評審制度的匿名評審專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新興學科的不斷興起和交叉學科的出現,評審專家的學術水平往往不能滿足稿件評審的客觀需要,評審專家的學術權威性受到質疑;更別提匿名評審專家的“學術壟斷”等心態作祟,自身業務水平更新不夠而肆意“槍斃”創新性評審論文等的情況;再加之“影子專家”[5]等怪相的出現,“學術大咖”忙于跑項目、跑資源,掛名了各種學術期刊的匿名評審專家,審稿時卻是“影子”———研究生———在做評審論文等事項;還有就是因為“匿名”評審,時效性成為影響“雙向匿名”同行學術評議制度運轉的最大現實制約,三五個月不返回審稿意見成為常態等。上述種種弊端的存在,使得學術期刊的盲審評議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盲審因為缺乏客觀性③和透明度,使得專家的評審更多地基于與文章內容本身無關的利益而不是文章的價值本身[6],從而導致學術評價的失范。第二,從作者的角度來看。盲審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促進學術創新??墒?,由于作者的第一需求是論文刊發,即通過評審,而從理論上來說,作者可以通過不斷地試錯機制,了解和把握某個特定期刊的某個特定研究領域“評審專家”的審稿偏好和評審態度等信息,從而投其所好,通過盲審,實現“變相作弊”。另一方面,真正傾向于學術研究的作者期望通過“匿名評審”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而盲審阻斷了作者和評審專家的學術交流,客觀上無法實現學術觀點的創新和突破。這與盲審評議的設計初衷———評審的公正性和科學性,促進學術創新———在某種程度上是相悖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交流至關重要,沒有了思想的碰撞,學術創新無從談起。這也是國內社科期刊界編輯更喜歡在學術研討會現場組稿、約稿的緣由之一,研討會的最大優勢在于思想的現場交鋒和激蕩,有了創新的思想及通過激辯不斷延展的思路,優秀的學術論文就有了自己的“硬核”,這一“硬核”被編輯敏銳地感知到即成為組稿和約稿的選題來源。第三,從編輯的角度來看。盲審評議的現實運行核心是期刊編輯,我國的盲審評議的主要形式是單盲和雙盲。在這兩種形式下,編輯知曉評審專家和作者的信息,成為了盲審評議的核心操縱人。編輯負責匿名評審專家庫的篩選和組建,了解每個審評專家的學術方向、評審偏好以及評審態度的嚴謹與否等“內幕信息”,編輯想讓哪篇學術論文通過“匿名評審”,只需要有針對地選擇一些評審態度不是很嚴謹、評審偏好與論文的學術習慣相符合以及學術方向大致契合的評審專家即可實現,編輯成為了對期刊文章“負責”的“唯一”的人,所以國內學術期刊界叫“責任編輯”!權力對應著利益,這既造成了學術的不公平和透明度的弱化,也帶來了學術尋租??梢?,盲審評議的核心在于通過身份信息的匿名化處理實現學術期刊選稿的客觀和公平,但是由于制度設計和運行中三方行為的缺乏監督,從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已威脅到制度設計的初衷———評審的公正性和科學性,而且阻礙了學術創新,因此,解析原因,尋找可能的對策對于我國的學術期刊發展至關重要。當然,當下的學術期刊,除下同行評議,更多的、更普遍的選稿用稿形式是約請名家名篇。暫且不討論約稿組稿的利弊,但是長此以往,筆者認為更不利于學術的傳承和創新,因為資源的傾斜有礙于學術新生力量的成長。因此,解決同行評議制度運行的困境對于我國的學術期刊發展至關重要。
二、運行困境的原因解析:以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視角
盲審評議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不論是匿名評審專家、編輯還是作者,其個人行為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出現了異化。關于人的行為異化的根源及其解決方案,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給我們提供了參考。對于人的行為異化的根源,哈貝馬斯認為是由于人的認識興趣受到技術(工具理性)的宰制導致共同的價值規范缺失,從而使得主體間的交互無法達成共識。在這里,哈貝馬斯提出了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導致的共同的價值規范的缺失,第二是不同主體間的交互的缺失。在匿名審稿狀態下,編輯、評審專家和作者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和利益追求,無法融合為共同的價值規范———用思想推動社會進步(出版的使命),每個人在這一機制(技術平臺)的運行下想象力枯萎、創造性消失,人們不再想“應該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而只想“如何做”。不僅如此,在技術平臺的宰制下,審稿系統分裂為不同的領域(編輯審稿、專家審稿、作者投稿)。各個領域相互越界,試圖以本領域的規范和價值影響或者統一其他領域,從而達成自己的價值和利益追求,從而導致統一性規范的缺失。這是編輯、評審專家和作者三方行為異化的根源。既然行為的異化源于共同的規范的確實和主體間交互的無法完成,那么解決方案的終極目的在于構筑起共同的價值規范,而運行手段只能是對話。哈貝馬斯認為,人們的行為協調應以共同的規范為基礎,而共同的規范是由人的統一認識促成的。實現共同規范的方法是對話,對話是以相互諒解為目的的,而不是以追求自己取得的成果為目的的,抱著這種目的的人,是不會開誠布公地同他的伙伴進行誠實的對話的,是不會同對方進行協調行動的,因此也就無法同對方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可見,和諧的對話是解決行為異化的關鍵。而要實現對話的和諧就需要第三種旨趣,即,解放的旨趣①,它是一種批判宰制、扭曲,以取得自主性的正常溝通的旨趣,它引導主體對自己的社會生活進行反身自問、對原有的思想觀念進行反思批判。以此為基礎,哈貝馬斯確立了建立在共同規范基礎上的交往范式。在交往范式中,認知主體針對自身以及世界中的實體所采取的客觀立場就不再擁有特權。相反,交往范式奠定了互動參與者的完成行為式立場,互動參與者通過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溝通而把他們的行為協調起來?!耙刖湍呈逻_成共識,參與者不僅要理解他們在表述過程中所使用的命題的意義,而且相互之間在沒有旁觀者的語言共同體中要同時承擔起言語者和聽眾的角色。”[7]交往范式的轉變,就是從一種“客觀立場”轉變為“互動參與者的完成行為式立場”。交往范式的轉變、視角的相互轉換和多維視角保證了生活世界理性的自我反省,同時也達成了主體間的理性共識。哈貝馬斯給出解決人的行為異化的根本方案就是構建一個以解放的旨趣為基礎的交往范式來實現主體間的交互溝通,以構筑起共同的價值規范。盲審評議運行在隔絕主體間的交互性的基礎上,起初對于改善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的背景下,在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支持下,所有人的行為傾向和偏好都被網絡所追蹤和記錄,在事實上越來越阻礙了學術的創新。因此,對于盲審評議進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增加主體間的交流和溝通勢在必行!
三、同行評議制度發展的國際借鑒
同行評議制度的產生和實施起源于科學家們“維護科研(學術)共同體的信譽”的實踐需要,是為“改善科研文獻的質量”而不斷進行的實踐嘗試。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意見最早是不公開的。促成這一同行評議制度的第一次實質性的創新是1831年,英國劍橋大學的William和Whewell認為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中出版的論文的同行評議意見應在學會①新的期刊《Proceedings of theRoyal Society of London》上發表,目的在于促進科學討論。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產生以后,評議專家一般由2—3人組成,而當期刊完全由同行評審專家的審稿結果來確定稿件的采用與否時,一旦評審專家意見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作者就無從修改。為此,《ELife》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開始注重同行評審專家和編輯之間的溝通,避免多份互相矛盾的評審報告的出現。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隨著科研創新的不斷發展,“同行評議只對有根基的思想和體系有利,會扼殺科研創新”,原因在于創新性的學術成果沒有同行評議專家,所以科研成果也根本無法發表。因此,在線出版和在線閱讀出現后,出現了同行評議的代替措施,即允許科學家對他們所閱讀的評論。在物理學界,科學家們一直通過非同行評審的arXiv.org(全球最大的預印本系統)來尋找他們領域的最新出版物[1],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學術期刊“改善科研文獻質量”功能的迭代?;ヂ摼W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傳統(匿名評議)的同行評議制度的倫理問題和公正性等方面的缺陷被無限放大。基于此,著名科技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就在原有的審稿程序基礎上嘗試了網上公開審稿,即在網絡上,把審稿人的姓名開放給作者,同時允許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作為審稿人對稿件提出修改意見[8],并要求審稿意見署名,最終把所有的審稿意見、修改版本和編輯評論作為出版前過程(pre-publication history)隨同文章一起出版[9]??雌饋怼禕MJ》似乎完美解決了傳統的同行評議制度的缺陷,但是另一本著名期刊《Nature》卻在實施開放評議的實踐后不久暫時結束了這種嘗試[10],理由在于在給定的限期內有價值的評論少,反而影響了編輯的判斷。雖然《Nature》暫時結束了對開放性同行評議的嘗試,但是越來越多的期刊加入了進來,使得開放性同行評議成為同行評議制度發展的新趨勢。2017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第8屆國際同行評議和科學出版大會(Eigh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er Review and Scientific Publication)上,世界不同的出版集團對開放性同行評議的實踐進行了總結。在大會上,英國研究機構RAND Europe報告了開放性同行評議在各地域及學科之中的應用。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多種期刊實施了形式各異的開放性同行評議,但是占比仍然很低,且地域分布不平衡,在工程類學術期刊中占0.8%,在人類科學學術期刊中占2.9%[11],在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中可能還根本沒有實施;而Kobner等介紹了《Academic Life inEmergency Medicine》開發的一種新的公開審稿模式———內聯同行評議(inline peer review),即在文章中嵌入審稿評論,并公開在網上[10]。但是這種模式的學術效應還沒有得到驗證。除此之外,Publons第三方信息管理平臺的出現及逐漸成熟也是一個新的趨勢。作為開放科學環境的一個新興信息平臺,Publons一方面可以為審稿人的評審工作提供公開認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分析審稿人的背景資料及評審經驗為合作期刊推薦合適的審稿人,并詳細記錄其審稿工作,更好地幫助期刊尋找合適的審稿人[12-13]??梢?,Publons平臺具有集成審稿信息的功能,但是其開放度也要受到注冊人的制約和限制。除上述研究外,有些出版集團還鼓勵公開審稿人的信息,鼓勵審稿人在評審意見上簽名等,以此增加對評審人的學術約束,增進學術交流和討論??梢?,隨著技術和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國際上盲審形式的同行評議制度在不斷地改進和創新?;ヂ摼W和自媒體的興起,為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制度革新搭建了最好的技術平臺。我國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制度應根據發展的需要,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渠道實現一定程度的開放,以更好地提高學術期刊的質量,推動學術交流和創新。
四、同行評議的改革趨向:走向開放
在我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運行實踐中,出現了評審專家、作者以及編輯三方的行為變異,從而導致三方的行為互動在某種程度上呈現為低效甚至是無效的狀態。哈貝馬斯的行為交互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構建一個以解放的旨趣為基礎的交往范式來實現主體間的交互溝通,從而使得系統的運行相對呈現開放的狀態,有利于降低甚至消除系統運行的低效現狀。國際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發展趨勢印證了這一理論,開放的同行評議使得系統的三個主要利益相關者———評審專家、編輯和作者———的行為處于可被監督的狀態,從而更好地維護系統的運行。但是同樣應該看到,開放的同行評議不是要徹底推翻盲審評議,因為身份信息的匿名化處理確實帶來了相對的客觀和公正;而且也有討論認為公開評審專家的身份信息是不受歡迎的,甚至被認為是對同行評議的過程有害的[14],因為作者基于出版和發表需求的反饋機制的可信度值得懷疑[15]。因此,在同行評議的運行中尋找匿名和開放之間的一個平衡點,達至二者價值的統合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走向開放,并不是要完全放棄盲審評議。畢竟,在同行評議的世界上,沒有哲學家之王;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的觀察者能夠提供及時和完全客觀的批評[15]。因此,在開放同行評議的過程中,應鼓勵和提倡反饋和透明度,并在機制的設計上,注重評審員之間的討論[16]。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同行評議結束之后在合適的載體上公布評審意見。這一操作筆者認為當下應注意兩點:(1)意見的公布在同行評議結束之后是為了實現“匿名化”評審的公平和公正性,不對審稿流程本身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初期可以先選擇三審通過明確刊發的稿件公布同行評議意見,當然同行評議意見的公布需要評議專家的授權,最好可以在評議意見下有評議專家的簽名;(2)合適的載體。因為學術期刊的紙版版面的稀缺性,評議意見可以在互聯網的平臺上通過超鏈接的形式實現?,F在國內的學術期刊一般都有自己的網站,網站上都有每篇紙版刊發的文章的電子版,可以在網站上建立超鏈接,實現評議意見的。第二,以互聯網為平臺,在評審意見公布之后建立專家和作者的交流互動版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這一流程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且評審專家和作者的交流可以更好地激發學術討論,為青年學者的成長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鑒。如果編輯部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最好的情況就是實現所有評審意見的,同時這篇文章的網絡互動交流版本適時開通。第三,在建議作者和評審專家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可以為每篇文章開通一個交流群,這里群以二維碼的形式在這篇文章的紙版和電子版的適當位置,所有看得這篇文章并對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學者都可以通過掃碼進入這篇文章的交流群,實現對這個文章、這個主題、這個選題的學術探討和交流,建立專題型的“學術共同體”。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甚至可以在后期實現相同主題的文章的交流區的相互鏈接和整合,實現學者、專家、編輯的學術聚居區。在學術聚居區整合建立之后,編輯的同行評議專家庫將實現定點定向地選擇,真正解決當下學術單干、學術評議不嚴謹等弊端,推動我國學術研究的跨越式發展。以上的設想在當下的學術中國更多的還只是一個設想。當下中國的學術期刊實行開放同行評議的典型是《心理學報》,最初《心理學報》準備實施開放同行評議的時候,編委會的大多數是反對的,因此采取了折衷的方案———匿名公開評審意見。對比國外的開放同行評議的實踐可以發現,我國學術期刊的開放同行評議的進展相對緩慢,這可能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斂性格有關。但是,開放的同行評議在解決審稿人的責任濫用以及創造學術對話、促進學術交流方面[17]具有匿名審稿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筆者建議在匿名審稿程序結束之后在評議專家同意的前提下開放評審意見,以更好地增加作者、讀者對評審意見的反饋,增加評審的透明度,推動學術交流和創新。當前我國學術期刊的同行評議的主要形式是盲審評議,盲審評議具有客觀性、公正性等優點,但是不符合開放科學大環境的發展趨勢。開放同行評議具有制約審稿人的責任濫用以及創造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因此,在當下,應鼓勵學術期刊在同行評議的流程結束之后在網絡上實現適度地開放評審意見,以增加反饋和透明度,推動學術交流和創新。但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斂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開放同行評議在我國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因此編輯部的現行同行評議改革應該建立在征求評審專家、作者以及編委會的同意和支持的前提下,一個評審專家同意,可以先嘗試著開放一篇文章的評審意見,逐個試點,而不追求編輯部的制度規章執行的統一,則是當下學術期刊同行評議改革比較切實可行的路徑之一,也是改革趨向所在。
作者:秦衛波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 上一篇: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翻轉課堂探索
- 下一篇:泉州海絲文化影像傳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