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運營現況

時間:2022-10-26 09:42:47

導語: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運營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醫學期刊運營現況

醫學期刊是小眾的專業科技媒體,高質量的學術內容是其競爭的核心基礎。受限于規模、體制、科研指標評價導向等客觀因素,中文醫學期刊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掣肘,在學術影響力方面與世界一流期刊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前移動互聯網經濟迅速崛起,新媒體的發展如火如荼,醫學期刊與新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多數觀點認為醫學期刊可以借助新媒體融合實現彎道超車[1]。醫學期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該如何不忘初心,走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辦刊之路,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

1醫學期刊運營新媒體現狀及原因分析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果不懂得變通、不與時俱進,必然要被時代拋棄。數字出版是新媒體融合的主要趨勢之一,其涵蓋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以及傳播渠道網絡化等方面[2]。國外的斯普林格、愛思唯爾等出版集團已全程實現數字化。相較于國外大型科技出版機構全面采用結構化排版系統/平臺生產的模式,國內醫學期刊使用率僅為20.12%[3]。甚至在基礎的采編系統、在線學術不端校檢、官方網站系統等基礎設施方面國內尚有少數醫學期刊未全面普及,各醫學期刊數字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新媒體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等,醫學期刊對于新媒體的熱情從未減弱。微博時代,學術期刊紛紛開辟官方微博,以期能夠提高影響因子、強化期刊品牌形象。顧艷等[4]2014年曾統計了新浪微博高影響力、排名靠前的10家醫學期刊微博運營情況,提出要加緊掌握微博這一新媒體工具,探索新媒介情境下與讀者、作者、審稿人及行業專家溝通的新方式,助力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時至今日,前10位醫學期刊微博大部分已幾年未更新內容,原創內容及粉絲數也幾乎消失殆盡。據《2019微信年度數據報告》所顯示的數據表明,微信全球月活用戶達11.5億,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APP。各醫學期刊順勢而為,爭相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使其逐漸成為繼紙媒出版和數字出版之后的又一個雜志、閱讀平臺。有文獻報道[5],目前運營評價最高的醫學期刊公眾號《國際檢驗醫學雜志》擁有粉絲數7.95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僅為2000左右。據2021年1月西瓜數據顯示[6],健康類公眾號中排名前100位無任何醫學期刊公眾號入榜,其中公眾號“丁香醫生”粉絲數269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10萬以上;公眾號“三甲傳真”粉絲數204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10萬以上;公眾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粉絲數125萬,微信頭條平均閱讀數約7萬以上。凡此種種,深究其根本的原因,與國內醫學期刊雜志社體制機制有必然的聯系。其一,國內醫學期刊數量多,呈現典型的小、散、微特征,其多附屬于醫院、科研院所等事業機構,限于物力、財力、人力等原因,難以高度規模化、集約化、聚合化,而多媒體數字化建設投資耗費巨大,專有平臺建設更是耗資不菲。國際主流出版集團基本自建集稿件采編、在線發表和在線預出版并全文數據庫于一體的一站式網絡出版平臺,國內則多采用第三方開發系統。國內外采編系統最大的差距在于數據整合和輔助工具的完善,國內采編系統多注重于采而輕視了編[7],國內醫學期刊雜志社也基本不具備結合第三方平臺開發適合自身特點系統的能力。其二,新媒體高效運營需要專人和專業技能,醫學期刊編輯部基本是編輯兼職維持,耗費了大量精力,收效卻甚微。新媒體應該為醫學期刊插上騰飛的翅膀,而不是成為期刊的負擔,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作者、讀者與編輯部之間溝通效率及質量上講,微博、微信等不如采編系統專業;對于普通讀者,期刊推送內容過于專業,晦澀難懂,對于醫生及科研工作者推送的內容又不夠嚴謹。就傳播效率及廣泛程度而言,醫學期刊公眾號普遍缺乏系統管理,宣傳乏力,影響力較小。而文獻報道專業健康類自媒體,如“丁香醫生”微信公眾號在疫情期間的健康防疫內容幾乎每條都達到了10萬以上的閱讀量[8]。從社會責任角度看,醫學期刊有義務進行醫學知識健康科普,但術業有專攻,“丁香園”“好醫生”等醫學公眾號提供醫學信息的服務業已趨于飽和,醫學期刊應“量力而行”。媒介的兩大核心要素為內容與讀者,對于小眾的醫學期刊而言,高質量的稿源及被醫療行業認可才是其核心競爭力,舍本逐末必然得不償失。

2《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編輯部的探索

2.1建設獨具特色的期刊網站及微信公眾號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以下簡稱本刊)主辦單位之一為天津市環湖醫院。作為腦系科??漆t院,天津市環湖醫院在華北甚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知名度。本刊與醫院在學術上互為依靠,在對外宣傳方面由醫院外宣部專人負責,統一協調,既保證了時效性又體現了專業性。編輯部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除了提供專業的文稿采編系統,還提供英文操作界面及所有文章的全文開放獲取(OpenAccess,OA)。經過不懈努力,編輯部不但實現了信息選題收集、歸納與整理及期刊內容的電子化,也完成了編審、加工、修改等流程的網絡化,多渠道、多途徑為作者、讀者、編輯和審稿人提供迅捷方便的在線服務。編輯部還與醫院合作開設環湖醫院典型病例中英文討論及手術視頻欄目,手術視頻附有論文鏈接及文字說明,使枯澀的學術論文有血有肉且形象立體,大大提高了論文的傳播效率。在期刊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運營方面,我們一直堅持簡約不簡單、優質高效的原則。

2.2把握學科熱點,引導作者投稿

醫學知識更新迭代速度極快,把握臨床學科發展熱點、難點是期刊編輯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究茖W指標(ESI)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提出的評估學科績效、追蹤學科趨向的重要應用工具,是源于數據庫WebofScience的深層次研究分析工具。作為神經病學類專業學術期刊,編輯部定期進行基于ESI、WebofScience數據庫的神經科學高被引論文檢索,利用SPSS、Bicome書目共現分析系統等工具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期研究掌握神經內外科熱點。根據神經科學熱點,制定年度出版計劃,對作者來稿熱點文章進行優先編采、重點推介,調動廣大作者的積極性。2020年本刊組織了“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研究進展”“腦膠質瘤免疫研究進展”“顱底腫瘤”“小兒神經外科”“急性大血管閉塞再通”“慢性大血管閉塞再通”“顱腦創傷”“神經外科重癥醫學”“神經免疫性疾病”“神經電生理監測”“功能神經外科”共11個熱點專題,受到了讀者及學術界的廣泛好評。

2.3實行執行編委或特約專家專題組稿負責制

稿源是期刊的生命,高質量的稿件是期刊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中國不缺高水平論文,也不缺學界大咖,如何與“國際期刊”競爭留住高質量稿件,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專題組稿機制是提高與保持期刊內容與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9],編輯部根據學科熱點提前確定報道專題的負責執行編委或特約專家,由執行編委或特約專家負責當期組稿及相關專家邀約,再由編輯部出面通過面談或視頻會議形式邀約各組稿單位。專題的選擇需配合國家與衛健委重點科研方向,結合臨床及基礎且兼顧學科交叉和熱點難點問題,執行編委為雜志編委會成員,特約專家一般為神經科學領域杰出學者教授。專題組稿一般采取多組專題并行及交叉進行,編輯隨時掌握跟進專題組稿進度及完成情況,專題稿件多數具有基金課題資助。每期專題于期刊出版前一兩個月由執行編委或特約專家根據同行評議結果組織召開視頻定稿會。經過近幾年的嘗試,該模式已經取得較大成效,在神經科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具有積極的臨床指導意義。以本刊2020年為例,表1為報道專題。

2.4實行大綜述類稿件的組稿策略

綜述是醫學期刊重要的文章形式,臨床醫師及科研人員往往對其需求迫切。放眼國際頂級期刊,如Science2019年綜述類論文數量占論文數量總和的比例是8.7%。研究文獻亦表明[10],高質量的綜述類論文能夠使期刊影響力顯著有效提升。鑒于大綜述組稿策略也能與國際期刊稿源形成差異化競爭,編輯部一直致力于增強對多單位、多作者撰寫綜述的專題組稿,通過優化專題策略、加強前期綜合熱點分析、與編委會及特約專家制定選題和組稿對象等手段提高綜述類論文的質量[11]。經過多年努力,編輯部基本與國內神經科學領域有突出影響力及卓越貢獻的學者建立了友好聯系,掌握了國內發展趨勢及國際研究熱點方向,組織刊出了多期高質量大綜述類專題。如編輯部在2020年第1期組織了“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研究進展”專題、第2期組織了“腦膠質瘤免疫研究進展”專題,2021年第1期組織了“腦卒中研究進展”專題、第2期組織了“腦出血研究進展”專題,綜述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并突出“最新進展”,要求近3年文獻達2/3,取得了良好的學術效果。期刊的影響因子也持續上升,連續入選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和2020年版),并于2020年入選“中國科技精品期刊”。

2.5以提高??茖W術水平及學術影響力為追求目標

充足的經費支持是辦好刊物的基礎,編輯出版技術改革、數字化建設、編輯人員業務能力提升等等皆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在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編輯部與醫院協同協調發展,從而保證充足的辦刊資金來源[12],避免期刊陷入因生存危機而大幅降低學術論文質量的惡性循環。對于稿源,編輯部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嚴格執行同行評議、三審三較等規章制度,對稿件質量的追求精益求精,力求樹立行業標桿,辦出獨具特色的精品期刊。醫學期刊除學術推動能力外,也具有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2020年度編輯部配合醫師節,刊登“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專題宣傳畫,每期堅持刊登義務獻血、預防艾滋病、禁毒等公益性內容。為提高期刊影響力,除了提高稿件質量外,也需要積極申請國際數據庫/檢索系統收錄,積極向國際數據庫收錄標準看齊。本刊目前已經被美國《化學文摘》(CA)、荷蘭醫學文摘(EMBASE/SCOPUS)、DOAJ、EBSCO-CINAHL等國外大型檢索機構收錄。

3結語

新媒體時代科技發展、信息爆炸、國內科技人員考評導向等等對于國內醫學期刊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既要學習國際期刊的先進辦刊經驗,也要腳踏實地從中國國情出發,只有在堅持本土化的基礎上,才能辦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創新發展道路[13]。2016年,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科技期刊不但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還引領科技發展,能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14],讓我們在邁進國際一流期刊的道路上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