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集團化建設策略

時間:2022-11-24 09:48:53

導語: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集團化建設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集團化建設策略

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推進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1]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國家學術水平的知名期刊,[2]為我國學術期刊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并指明了方向。經過20多年實踐與探索,國內一些集群化集團化刊群已成規模并取得顯著成績,積累了豐富經驗,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正在積極籌備或建設集群化刊群。集群化集團化已成為我國高校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現狀

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數量多、質量高,集群化集團化建設業績顯著,是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重要出版單位,對中國學術期刊發展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筆者以“雙一流”建設高校學術期刊集約化出版單位為樣本,通過訪問官方網站等方法,統計其集群化集團化期刊管理單位名稱、定位、管理方式、期刊類型和數量等指標。統計顯示,有75所高校實施了期刊集約化管理,其中由出版社統一管理的35家、期刊社統一管理的40家。

1.定位與名稱

75所高校官網顯示,對集群化集團化期刊管理單位的定位屬性包括直屬附屬單位、業務部門、服務部門、教輔機構等11種,其中40所高校對其定位屬性為直屬附屬單位,其他的定位屬性還有業務部門、服務部門、教輔機構等。40所高校成立期刊社等機構,對期刊實施集約化管理,此類管理單位名稱中最多的是期刊社,其次是期刊中心;35所高校通過出版社對期刊實施集約化管理,此類管理單位名稱為出版社(出版集團)期刊社(期刊中心、期刊部),出版社大多數被定位為直屬附屬單位,期刊集群化管理部門不作為高校二級機構。

2.管理模式與類別

高校期刊社的期刊集群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對所有期刊集群化管理,一種是對部分期刊集群化管理,一種是對少量期刊進行業務指導。從期刊類別上看,分為大學學報類、專業期刊類、大學學報與專業期刊類三種。高校出版社的期刊集群化管理模式絕大部分按照出版社二級單位管理。從期刊類別上看,有大學學報類,如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僅管理學報;有專業期刊類,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大學學報與專業期刊類,如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3.集群模式與影響力

高校期刊集群運行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出版社類集群。由出版社對人財物、出版流程、產品營銷及數字化建設等統一管理,如中南大學出版社,這種模式優點是書刊等多媒融合,易于發揮集團化優勢。二是期刊社類集群。這種模式易于發揮刊群合力。三是學會類集群,指學會主管、高校代管并主辦的學科集群,這種模式易于形成行業效應。我國現有學術期刊6468種,其中科技期刊4958種,平均每個出版單位出版期刊1.16種,[3]“雙一流”建設高校期刊數量較多,集群化集團化起步較早、管理水平高、影響力大。如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經過5年發展,期刊出版規模增長了3倍,集群化建設成效開始顯現。[4]但從整體來看,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起步普遍較晚、辦刊規模小,學術傳播力弱,影響力低于國際平均水平。

4.專業化發展與編制體系

75所高校期刊數量、種類大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均有學報。隨著期刊專業化發展需要,學報英文版改版數量最多。如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學報英文版均進行了專業化改版?!渡虾=煌ù髮W學報(英文版)》從2021年開始重點出版醫工交叉領域的論文。[5]一些學報為突出專業化發展更改了刊名,如《東北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改為《現代中小學教育》等。[6]高校學術期刊出版單位依靠母體的學科優勢持續提升期刊學術水準,作為集群化集團化出版單位有能力對刊群實施專業化管理。部分出版單位進行了成功探索。如陜西師范大學1985年對8種專業期刊實行集群化管理,2010年成立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專業化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所有期刊均為全國學術期刊、先后26次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現已成為全國學科種類齊全、專業特色突出、社會影響廣泛的學術期刊方陣。但從行業發展看,我國學術期刊整體專業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從高校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看,人員編制有三種形式,一是事業編制,實行定編定員制。二是企業編制,當前高校單獨企業編制的出版單位較少。三是事業與企業共存的編制體制,有靈活的用人和薪酬機制。

二、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定位不利于期刊高質量發展

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期刊出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高校對學術期刊出版單位的定位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期刊的發展命運?!兑庖姟诽岢?,“教育科研單位要將所屬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納入本單位科研創新工作予以統籌考慮”。[7]而據統計數據顯示,高?;旧蠈⑵涠ㄎ粸橹睂俑綄賳挝换蚬芾矸詹块T、校辦產業部門、教輔機構等,作為學校獨立二級部門進行管理,而沒有把學術期刊納入學校主體部門,歸屬“科學研究”范疇。學術期刊集約化管理單位不是主要直接從事科學研究的單位,而是專業服務科學研究的出版機構,[8]對推動學??蒲泄ぷ骶哂胁豢苫蛉钡淖饔?。當前大部分高校學術期刊的定位不利于學校教科研事業發展,也不利于期刊擴大影響力和提升學術引領能力。

2.整體規模不大、實力不強

統計數據顯示有75所高校實施了學術期刊的集群化集團化管理且已初見成效,也具有了一定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提升較快。如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中心隨著集群化集團化建設不斷完善,樹立了“清華”學術期刊品牌;上海交通大學期刊中心體現了交大學術優勢,大幅提高了刊群的學術話語權。總體來看,我國部分高校對學術期刊實施了集約化管理,但大部分只有幾種刊或一種刊,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出版和學術引領能力有限,難以適應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的要求。[9]從國際知名出版集團發展來看,學術期刊出版是其主干業務,可用“大而強”概括。如愛思唯爾出版集團(Elsevier)出版2960多種、施普林格出版集團(SpringerGroup)出版3000多種高質量學術期刊。[10]目前我國學術期刊集群與國際知名期刊集團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尚缺乏能夠代表中國科研水平的品牌期刊,做大做強任重道遠。

3.集群化集團化影響力不強

2018年1月18日,美國報告稱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論文產出國。[11]然而,發表在我國SCI期刊上的論文占比只有約2%,絕大部分在國外。我國學術期刊總體影響力不強的現狀與我國快速增長的科研產出已明顯不相匹配。[12]我國學術期刊總體水平不高,出版能力不強、影響力有限,高校學術期刊亦是如此。國際知名出版集團期刊學術影響力大,吸引力強。如牛津大學出版社超過75%的期刊至少在一個學科中位列前1/2。[13]而目前9000多種SCI期刊中,中國期刊只有241種,[14]中國期刊小、散、弱,同質化現象明顯,[15]導致大量高水平論文奔流國外,我國學術期刊發展困境增大。

4.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專業化發展不夠

我國高校學術期刊大多數是綜合性學報,涉及學科多,專業化程度低。從稿源供給角度看,缺乏專業學術團隊的強力支撐,稿源的專業性持續支持明顯不夠;專家辦刊主體地位缺失,多由編輯部獨立辦刊,雖有期刊編委會,但職能發揮不充分,沒有激發專家辦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統計結果看,大部分高校對學術期刊全部或部分實施集群化專業化管理,而一些高校仍是“一刊一部”模式,很難做到專業化運營與管理。反觀世界知名期刊出版商,如劍橋大學出版社平均每個編輯負責10種期刊,隊伍精練高效,專業化分工清楚,編輯環節流程明晰,生產和營銷市場化專業化程度極高。在這方面,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專業化發展差距仍然較大。

三、我國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發展路徑

1.推動高校學術期刊集群規范運行

明確期刊出版單位為高??蒲袡C構。把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歸口為科研單位有利于高??蒲惺聵I發展,也有利于期刊高質量發展。高??蓳橘x予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部分教學科研任務,有條件的可招收研究生或加掛特色研究院牌子,以提升學術期刊學科研究能力;作為科研單位,可與相關學院聯合辦刊,既提高服務學?!半p一流”建設水平,又強化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出版能力。陜西師范大學在出版總社加掛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牌子、出版總社與相關學院共同辦刊,將集群化集團化建設納入學校深化改革和事業發展之中。推動集群化集團化建設規范運行。從統計情況看,75所高校實施集約化管理的規模和水平差異較大,急需規范管理,加速推進集群化集團化建設?!兑庖姟吩趪覜Q策層面對集群化集團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在實踐層面亟待各期刊主辦單位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建設規范運行。對高校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而言,一是要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推動資源高效配置,打造具有自身特點的學術期刊集群模式,如浙江大學的“一核多點,集群發展”建設策略;二是重視學術期刊集群機制建構,為刊群集約化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如上海交通大學設立高水平學術期刊資助項目,優化集群環境機制;三是強化隊伍和制度建設,為學術期刊集群選好“班子”、配好骨干、配套政策,在職稱評定、薪酬發放等方面重在考核辦刊業績和出版技能。

2.加強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出版能力建設

高校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近、中、遠期發展目標與規劃,配套管理制度,推動學術期刊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進。體制機制。高校應健全期刊準入退出機制,整合優質資源,擴大學術期刊集群規模,實施專業化管理,從制度上保證高水平刊群生命延續,創設做大做強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化集團化的動力機制。核心能力。針對高校學術期刊集群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情況,高校期刊應發揮自身學術聚集、集群和管理模式優勢,以高質量專業化期刊植入學科前沿,及時報道學科發展動態,形成核心能力。通過扶持、培育有較大學術影響和實力的期刊高速發展并作為集群核心和標桿,發揮良好的示范和帶動效應,有效加快集群整體辦刊能力提高,推動集群化集團化期刊整體快速發展。管理制度。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內部機構之間分工明確合理,相互合作,互補互動,激發動能,釋放潛能,加快技術革新和經營創新,實現雙贏多贏,提升集群整體效率并產生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實現集群化集團化期刊高效發展。保障政策。充分利用國家賦予期刊出版行業的優惠政策,積極申請“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和“哲學社會科學精品期刊資助計劃”等重大項目,并爭取高校支持和配套政策。抓住抓緊期刊發展難得的良好機遇,深化學術期刊群內部改革,提升集群化集團化期刊的綜合實力。人才政策。高水準期刊編輯是學術期刊最為關鍵的發動機,是決定期刊成敗的主因。從統計分析看,高校雖已賦予期刊出版機構靈活的用人機制,但還應主導制定有較大吸引力的編輯人才政策,在薪酬待遇、職稱評定、上升空間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

3.提升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學術影響力

品牌建設。期刊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是經營好刊物的第一要務,也決定期刊的未來發展空間。[16]高校學術期刊集群應著力建立集約化期刊品牌,提升學術引領能力;以內容質量提升期刊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積極主動推動數字化轉型,聚力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主業建設。我國有35所高校的學術期刊集群是由出版社管理的,作為出版機構的一員,被當作“副業”經營管理的現象依然存在。要建設真正的期刊集群或集團應堅持“以刊為本”的經營戰略。在這方面,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制定“一刊引領,專業開發,多元發展”戰略,刊群“兩個效益”增速明顯,連續三年獲評社會效益優秀單位,2019年比2015年刊群凈收益提高了3倍。服務鏈建設。一是強化作者服務鏈。主動提供“出版后”服務,增加作者與期刊的黏性。同時,設置符合我國國情的論文處理模式,讓優秀作者愿意持續投稿。二是強化行業服務鏈。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審稿,擴大期刊的行業影響力;為合作單位提供出版或科研支持,互利共贏;創建自己的數字平臺,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研討會等方式強化與作者讀者的聯系,聚集學術和出版資源。

4.聚力高校學術期刊集群專業化發展

提升專業化發展支撐力。一是專業化的政策體系支撐。國家高度重視學術期刊發展并制定了專業化發展戰略,刊群應有效發揮國家頂層設計的專業效能,用好用足國家對期刊業的優惠、扶持政策,推進集群化集團化建設。二是高校對集約化期刊的支持力度。爭取高校對學術期刊專業化轉型的認可和支持,建立現代期刊管理制度。三是專業研究團隊的支撐。期刊應與其建立密切聯系,提供全程專業服務以增強黏性。四是市場支撐。不能僅停留在前端市場,要向中后端市場推進,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行業服務,通過行業服務拓展辦刊資源。強化刊文專業化水平。一是期刊定位專業化、特色化,從統計情況分析高校學術期刊中一大批是綜合類學報和綜合類專業期刊,應按照各自優勢精準定位,形成“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二是刊文內容專業化、前沿化。加強優質內容傳播能力建設,通過高質量專業內涵形成學術輻射力,增強對作者讀者的吸引力,不斷提高期刊內容質量和社會影響,是期刊專業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和不變追求。提高人才專業化能力。一是編輯專家化。學術期刊編輯必須是行業專家,能透析行業研究成果和動態,具有較強的編輯策劃與把關能力。二是編輯分工專業化,可將學術期刊從學科分工為功能分工,突出專業化程度,確保編輯工作的專業度,提升編輯主題、專題策劃與政治導向、學術質量和價值取向的把關能力。三是考評專業化。建立一套質量統一的綜合指標質量評估體系,是集群化集團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提升專業化運營效率。我國期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因素是集約化程度不高。目前國家正在采取強力措施推動集群化集團化發展,高校學術期刊應抓住機遇,通過資源整合、集約管理、資本運作、集團運營、產業化經營,提升學術期刊專業化運營效率。一是建立專業化經營機制,依托優勢品牌建立生產經營產業鏈,專業化運轉,提升出版服務能力;二是實現市場化運營,期刊只有創建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期刊品牌,在市場中占據優勢位置,才能確保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