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問題分析

時間:2022-12-21 09:31:13

導語: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轉型問題分析

一、引言

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有效推動了研究成果轉化與落地,促進了學術界、科研界欣欣向榮的發展勢頭。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于學術期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傳播速度、增強內容多樣性則是學術期刊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媒體存在多種形態,如新聞、出版、網站、廣播電視、移動媒體、娛樂軟件等。科技期刊利用媒體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是一種十分必要且有效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用戶習慣的改變,單純的紙質刊出版已經不能滿足科技工作者及廣大讀者的需要,為跟上時代的腳步,順應時代的潮流,科技期刊轉型勢在必行。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印發《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突出產品導向(包括兩微一端)、技術導向、數據導向。2016年7月1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意見》。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在中央的部署推動下,在政策的支持下,媒體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正向深度融合發展挺進。媒體融合是指充分利用各媒介載體的優勢,又對各媒介載體取長補短的新型理念,其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因此融媒體不是獨立于其他媒體之外的媒體,而是一種運作方式、操作手段。借助融媒體,科技期刊可以實現期刊轉型,實現多元化出版,改變傳播模式,提高自身知名度及影響力。但是,即使借助了融媒體,科技期刊轉型仍暴露出了轉型思路單一及后期跟進不足、媒體融合流于表面、宣傳推廣不到位、缺少資金投入等問題,文章通過分析以上問題,提出科技期刊應該以集群化為背景,以“用戶+亮點+服務”的方式開展融合出版轉型。

二、科技期刊轉型存在的問題

(一)轉型思路單一及后期跟進不足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1]統計,91.09%的期刊建立了官方網站,70.41%的期刊建立了微信公眾號。盡管數據喜人,可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很多期刊順應潮流先后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等賬號,卻缺少后期的維護和運營,沒有將其易于傳播分享、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突出特點發揮出來。這消磨了從紙媒轉換而來的忠實用戶的熱情,辜負了他們的期待。

(二)媒體融合流于表面

“換湯不換藥”,沒有再出版。很多期刊“趕時尚”開通了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但并沒有真正深入地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媒體融合流于表面,簡單地將每期紙質刊的文章上傳到網站、微信公眾號上,只是在形式上從“紙質”變成了“電子”,沒有根據期刊的自身特色、文章的主題特色進行再出版。而再出版恰恰是媒體的一大利器,它突破了地域、形式的限制,使前沿理念、學術成果以聲音、動畫、視頻的形式“活”起來,使文字、圖片等變得更加直觀,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有圆睢C襟w的一大優勢就是互動性強,然而很多期刊并沒有利用這一特點,只是從期刊到用戶單向輸出,不接收反饋。期刊不能及時了解用戶的使用體驗,就不能及時做出改進。讀者無法與期刊進行互動,就會顯得期刊“高高在上”。無論讀者對期刊有良性的建議,還是有中肯的評價,期刊編輯部都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甚至不能獲取,這對期刊的發展來說無疑是有害無利的。用戶反饋是互聯網公司開發新產品和產品更新換代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一個好的產品,必然是匯集了用戶的意見與建議反復打磨得到的。而用戶反饋也同樣適用于科技期刊,對科技期刊十分重要。

(三)宣傳推廣不到位

編輯們并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吸收新用戶上,導致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的用戶仍然是紙質刊的讀者,沒有借助這些新媒體易傳播、易分享的特點去擴大宣傳,積極拉取新用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讀者通過關注的期刊公眾號看到了好的文章或新穎的話題,會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作者發現自己的文章被期刊公眾號發表,也會轉發到朋友圈自我宣傳,在宣傳自己文章的同時,也宣傳了刊發文章的科技期刊。朋友圈內的同事、朋友等可以實現多次傳播、交叉傳播,迅速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并吸引一批新用戶關注。同時,編輯也可以將文章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直接轉發給該篇文章的作者,達到有針對性地宣傳的目的。

(四)缺少資金投入

實現期刊徹底轉型將是一個艱難且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時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從最初最簡單的網站設計與建設、開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賬號,到發展過程中的發展模式探索與改進以及后期運營等,都離不開大量穩定的資金支持。在科技期刊徹底轉型的漫長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2]。而這一過程中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等都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萍计诳氖杖胫饕獊碜园婷尜M、廣告費、舉辦學術會議的注冊費等。對于期刊轉型來說,這些收入扣除維持期刊運作的基本支出(如印刷、紙張、編輯工資等)后,簡直杯水車薪。資金不足,轉型則難以順利進行,也無法達到提高期刊影響力的預期。

三、科技期刊轉型的應對之法

(一)集群化發展,實現“一次投入,多刊受益”

期刊集群發展,是指多種辦刊模式相近、報道領域相關的期刊通過整合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統一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各期刊資源共享的基礎上,依靠規模化發展、集約化運營,提高科技期刊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3]。力分則弱,單槍匹馬的形式并不能使科技期刊做強做大,必須依靠國家政策,在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大力倡導下,有序推進集群化建設。從宏觀上看,集群化出版可以有效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帶來更高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萍计诳c商業性質的雜志不同,其針對的是特定學科的人群,這很容易造成各個相似刊物之間互相爭奪有限的優秀稿源和優秀專家,進而造成非良性的競爭。而科技期刊通過集群化發展擴大專業平臺,方向相同的科技期刊被集合在一起,相關的專家也被集合到一起,人才隊伍順勢擴大。宏大的集群平臺和強大的人才隊伍可以相輔相成,實現良性循環。平臺內的多種刊物相互競爭、相互合作,可以充分調動期刊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增強憂患意識,彼此之間互通有無,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集群化可以幫助群內的期刊集合各項資源,充分發揮人才、技術、管理等優勢。科技期刊依靠集群化出版可以解決網站等后期跟進不足、缺少資金投入的問題。通過集群化發展,期刊單位可以實現“一次投入,多刊受益”,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整個集群可以統一開展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媒體的建設,學習成功案例的經驗,同時開展多本期刊的建設,避免每本期刊在進行網站建設時,都需要做一次行業分析,向第三方付費制作網站等,從而節約大量人力和財力。另一方面,招納優秀人才,成立運營小組,并對其進行新媒體運營、信息開放與獲取等方面的培訓,將其培養成可以服務于整個集群的優秀運營人才。將運營與編輯分開,不僅減少了人力成本,還增強了集群的統一性,實現了統一管理。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也將帶來更高的權威信以及更強的業務能力和宣傳能力。關于業務能力,集群平臺可以借助自身大平臺的優勢,積極承擔各期刊研究項目/學術會議,為期刊業貢獻力量的同時,獲取經費支持,提高自身知名度。關于宣傳能力,可以借助集群平臺增加廣告收入,實現期刊的二次經濟效益。相比于單刊宣傳,廣告用戶顯然更傾向于集群平臺,借助大平臺的優勢,可以擴大廣告的覆蓋面,迅速提高廣告用戶的知名度。集群也可以更好地集中資源做宣傳??萍计诳簠R集了一大批資深的專家和優秀的編輯、編審等,更應將這種天然的資源利用起來,主辦各類學術會議以及編輯行業會議,不僅能夠推動學術發展、促進期刊業繁榮發展,還可以增加經濟收益。以上種種舉措大大提高了集群以及集群內各刊的知名度和權威性,與此同時,也帶動了經濟收益,一舉三得。

(二)用戶至上,增加內容與形式亮點

第一,增強與用戶的互動,做期刊的“產品經理”。科技期刊轉型是個漫長的過程,內容與形式需要像產品一樣更新換代,編輯也需要做期刊的“產品經理”。科技期刊的用戶包括讀者、作者群體、專家群體等。收集用戶反饋是期刊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期刊可以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的留言等功能,與用戶互動(此處需要注意關注用戶留言,避免出現不當言論),編輯根據用戶的建議,對平臺進行查缺補漏,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編輯也要走出去,多學習借鑒優秀案例的經驗,不斷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才能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同時,科研工作者是用戶,用戶也是科研工作者,編輯在工作中要做好選題策劃工作,需要緊跟前沿熱點。通過與用戶溝通,了解用戶目前正在關注的熱點、前沿等,當多個用戶關注相同或類似的熱點時,編輯就可以多加注意,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編輯還可以針對用戶們的研究熱點策劃專刊、專題、專欄,增強老用戶的用戶黏性,將期刊做到用戶心里去。第二,增加內容與形式。目前期刊的網站主要展示期刊出版的所有文章,內容過于單一,與紙刊重復。相比于紙刊,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的自由度和靈活度更高,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如在發布文章時,可以在征得外審專家建議的前提下,將外審意見與文章一同發布。如可以將內容相似的優秀文章進行整合,橫向比較或簡短介紹每篇文章的創新之處,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做到再出版和二次傳播。如可以利用平臺或第三方平臺開展線上學術會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減少人群聚集,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大數據》《智能科學與技術學報》期刊在騰訊會議上開展了“數據資產化論壇”“深度強化學習”等會議,并在嗶哩嗶哩、今日頭條(西瓜視頻)、中國知網、知領等平臺進行直播,會議累計參與人數達到了1.5萬人次,成功利用了新媒體優勢。如利用媒體互動性強的特點,開通評論功能,讓用戶就文章或者學術熱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點,編輯從中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評論進行置頂顯示。若用戶反饋多、價值高,可以開設小專題,刊登有價值的用戶評論,引發更大規模的探討,在共同促進學術進步的基礎上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提高曝光度。內容發布形式可以多樣化。除了文字,還有音頻、視頻、短視頻、動態圖片等方式,比文字更加生動直觀,用戶體驗感更好。如可以選取一些受大眾歡迎的文章,與作者聯系,請作者將提出的算法與模型、撰寫文章的思路、做過的實驗、取得的結果等以PPT、視頻、動態圖片或視頻+動態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很多情況下,動態圖片和視頻比二維圖片能更好地展示實驗進程和結果)。如此一來,也為作者和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的平臺,實現了再出版,增強了用戶黏性。

(三)利用新興技術,提高服務能力

科技期刊可以借助新興技術,如大數據、數據挖掘等,篩選目標用戶、分析用戶行為(如統計分析用戶在網站的停留時間、用戶搜索的關鍵詞等[4]),根據用戶習慣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文章推送,變大眾化為個性化,提高期刊的服務能力,滿足用戶的需求,發現潛在用戶。期刊的宣傳渠道有很多,線下方式有參加學術會議、贈閱期刊等,雖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也受到諸多限制,缺少及時性(需要紙刊印刷出來之后才能宣傳)、地域無限性(需要編輯帶著紙刊去各個城市)。而線上方式則有更多優點,利用大數據與數據挖掘,可以精準捕獲用戶,及時將電子刊或出版內容推送給潛在用戶,不僅縮短了等待時間,而且不受地域限制。

四、結語

科技期刊轉型之路道阻且長,媒體融合發展是期刊走向輝煌的必經之路。期刊出版人需要順應時代,建立正確、深入的媒體融合思維,直面科技期刊轉型過程中的問題,并積極思考對策;需要學會利用媒體與新興技術,精準提供優質內容,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以及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