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站域綜合體周邊環境設計論文

時間:2022-05-20 03:09:52

導語:交通站域綜合體周邊環境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交通站域綜合體周邊環境設計論文

1發展趨勢

1.1進一步完善換乘系統

站域綜合體首要的功能就是解決人流的換乘問題,現行的零換乘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通過與地面的公共交通換乘點、自行車換乘點以及具有大規模集散區域點的零距離銜接或者是同臺換乘,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效率,也增強了區域地塊的可達性。深圳老街站域綜合體以及廣州天河站域綜合體的多層立體換乘體系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1.2進一步增加功能復合度

軌道交通站點是人流的高度集中點,大量的人流為商業、服務業以及其他類似業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發展,站域綜合體原有單純的交通功能逐步向需要大量人流作為支撐的商業、服務業、休閑業等商務功能方面轉變,而形成的大量人流支撐站域綜合體的附加功能,這些附加功能又為站域綜合體提供了大量客源。

1.3進一步加快BOT開發

通過學習和借鑒成功的BOT開發模式,上海、南京、廣州在積極推進軌道交通綜合體的開發上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鄭州桐柏路、西三環城市綜合體兩個項目在吸取這些成功經驗的同時,采用“統一主體,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的策略,解決軌道交通綜合體在建設和運營中面臨的各類問題,下面將具體闡述綜合體在應對環境問題方面的設計策略。

2定性分類

軌道交通站域綜合體的定性分類,主要取決于其所處地區的地理位置、周邊建筑、城市空間、城市交通等因素。根據周邊地段的環境特點,將城市軌道交通站域綜合體項目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中心商務復合類,另一個是城郊交通樞紐類。

2.1中心商務復合類:桐柏路綜合體桐柏路綜合體基地位于鄭州市城市主干道建設西路和桐柏路交叉口,兩條路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交通動脈,地鐵1號線與3號線在此處設有出入口及換乘樞紐站點。桐柏路綜合體周邊的發展已較為成熟,西側為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東側與大商超市隔街對望,北側有綠城數碼大廈、河南工程學院鄭州校區、五一公園、鄭州工會大樓?;匚挥诒躺硩徤虡I圈的范圍內,商業氛圍濃厚,東側的五一公園、碧沙崗公園以及周圍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提升了該項目的層次及消費水平,充分體現了公共中心區商務辦公型綜合體的功能特色。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邊概況,桐柏路綜合體屬于城市公共中心區商務辦公型綜合體。

2.2城郊交通樞紐類:西三環綜合體西三環綜合體(近郊區交通樞紐型綜合體)基地位于西三環和建設西路交叉口,建設西路為城市主干道,西三環為鄭州市三環快速通道,地鐵1號線在此通過并設有出入口及換乘樞紐站點。西三環綜合體靠近西三環立交橋,有很強的交通區位優勢,距西流湖公園僅700m,自然環境比較好?;刂車拈_發強度較低,主要以居住用地為主,商業布局較為零散。該項目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綜合換乘需求強烈,二是交通功能帶動地區發展。根據以上分析,西三環綜合體符合城市近郊區交通樞紐型綜合體。

3環境設計策略

城市軌道交通綜合體,既要強調綜合體與其周邊建筑功能的關聯,又要強調建筑功能與城市功能的系統性,以期達到更好的資源組合及共享。因此,城市站域綜合體的開發類型需考慮軌道交通站點區域的位置,根據城市綜合體的功能布局、交通組織和空間塑造進行環境設計,使城市綜合體便捷、高效地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快節奏的生活需要,同時也能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價值。根據以上的要素,鄭州市桐柏路、西三環綜合體設計項目在應對環境設計方面有如下策略。

3.1出入口臨近周邊人流集散點:有效銜接桐柏路綜合體東側和北側為對外界面,位置醒目,場地寬敞,主出入口設在此處較為有利,便于吸引和疏導人流,其他出入口在考慮功能分區和空間界面的銜接上進行合理布局。桐柏路綜合體位于城市公共中心區,用地集約、交通復雜?;刂苓吺侨丝诿芏容^高的地段:西側是走讀式中學———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應考慮鐘擺式交通在短時間內產生大規模的交通量;南側是辦公與居住用地,人流較穩定?;谌肆鱽碓捶治觯桨冈跂|、北兩面做成廣場,運用水平展開方法將人流引入綜合體。行車路線主要集中在建筑的南側,且位于地塊紅線內的東南部,以減少對人流線路的干擾。在綜合換乘體系上,利用軌道交通出入口結合人行道、廣場,做到在地面進行換乘與銜接,使軌道交通與公交進行有效接駁;軌道交通與非機動車的接駁,利用出入口結合車站外部空間邊緣,形成停車空間,使軌道交通與非機動車進行有效的接駁;借助綜合體的地下停車場,結合地下步行系統,完成人流的換乘與銜接,使軌道交通與私家車進行有效接駁。西三環綜合體位于西三環與建設西路交叉處,是鄭州西部重要的交通樞紐,主要的人流是交通換乘客流,需要較大的場地發揮近郊區交通樞紐的作用?;卣w分為5個部分:東北部是建筑綜合體,東南部是原有的住宅,中部作為疏散廣場,西北部是一處小型公交站場,西南部是地鐵站前廣場。各部分的人流相對獨立,通過中間的廣場把各個部分的人流合理組織。行車路線采取外圍車行道將車與人分離,在綜合體南面配套兩排停車位,在東北角設置地下車庫的出入口,直接聯系地上行車路線與地下兩層停車庫。

3.2功能布局融合周邊功能主體:整合補充作為結合軌道交通市中心站點開發的城市綜合體,桐柏路項目涉及的主要功能塊有辦公、居住、商業三大類。首先,靠近城市主干道建設西路,適宜作為辦公用地,考慮建設路站點的門戶形象,打造區域標志性建筑;其次,居住區應遠離噪聲大、人流多的建設西路,設立單獨分區;再次,軌道交通帶來大量的人流,從而形成了商業的最佳分布點,商業以中高端為主,與東側大商購物廣場錯位發展,引入更多的人流。這樣,地鐵出入口所產生的大量人流與商業場所需要的大量人流互為補充。西三環綜合體作為城市近郊型的城市綜合體,承擔著交通的換乘功能,在空間上主要體現交通樞紐型的場地布局;不同于中心區城市綜合體業態,它是以商業和辦公為主的復合形式。近郊型站域綜合體的交通站場及換乘空間相對獨立,人流也相對分離,因此要注重各種交通工具的換乘銜接。近郊型城市軌道綜合體充分利用公交車站、地鐵站口、地下車庫的復合形式,合理組織人流、車流和換乘方式,同時考慮遠期大型P+R駐車換乘機動車停車場、公共汽車和出租車接駁站等交通接駁設施的設置。西三環項目涉及軌道交通區、建筑綜合體區、原有住宅區,設有軌道交通的出入口,中間穿插公共交通站場,還有地下停車庫,提高了地塊的利用價值;建筑綜合體采取商業和居住結合的復合形式,高層居住提升了地塊的容積率,增加了土地的使用率,容易形成地塊地標;商業裙房作為購物廣場,吸引城市人流,增強了地塊的活力和利用效能。

3.3空間界面巧借周邊空間要素:互為對話無論是城市公共中心區還是城市近郊區,綜合體四周的界面屬性不同,對空間界面的處理手法也不相同。此處所說的建筑空間不只是單純的建筑圍合空間,還包括與建筑相關的銜接空間。

1)銜接空間細化處理的對話。銜接空間承擔著聯系各功能空間的作用,使不同的功能空間彼此界限模糊、相互融合,表現出更強的公共性及復合性,具有功能的復合化、邊界的模糊化等特征。例如,標識系統是將外部空間與綜合體內部空間銜接的一種重要途徑,而綜合體內部商業空間與居住、辦公空間通過垂直交通和入口大廳等公共空間進行銜接。桐柏路綜合體的軌道交通空間結合商業大廳,利于發揮軌道交通與商業之間的互惠互利作用,也是整個綜合體的核心與重點空間;西三環的軌道交通空間與商業空間并列且緊鄰,分區明確,增強了空間的流動性,還合理利用廣告、色彩等元素,暗示相鄰空間的功能。

2)建筑形體的對話。桐柏路綜合體在形態上采用新古典風格,以固定玻璃幕墻和豎向方形金屬百葉窗為單元,外墻飾面采用暖色,典雅大方,結合自身體量,成為桐柏路和建設西路沿街界面的城市節點。西三環綜合體通過簡潔、清晰的體塊組合,彰顯力量和氣勢;建筑采用造型三段式處理,既增加了商業氛圍,又照顧到了原有的住宅風格,和周邊環境無縫銜接。

4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軌道站域綜合體在明確自身定性分類的前提下,應對周邊環境設計的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注重換乘系統的建設,出入口的設置要綜合考慮周邊的人流集散點。

2)站域綜合體的功能布局要綜合考慮站點大規模的通過性人流,在充分利用大規模人流帶來商業效益的同時,還要與周邊的城市功能做整合補充。

3)綜合體的外形特征要符合地域特征及地域文化,要和周邊的主體空間要素相融合,做到相得益彰。總之,成功的軌道站域綜合體的建設不僅能滿足大規模轉換交通人流的需求,而且對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強城市的品味與特色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高長征李保華劉獻韜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工程經濟系匠人規劃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