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
時間:2022-01-09 10:55:21
導語:美麗鄉村建設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報告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近幾年來建設美麗鄉村,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村落中的公共空間作為鄰里鄉親之間最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它不僅是作為村民們日常生活和休閑娛樂的空間,也是對當地人文文化和精神的一種體現與再生,更是人們情感上的一種依托。所以,研究鄉村公共空間的建造,無疑對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助力推進的作用。
一、美麗鄉村
鄉村是指一組居民以農業作為經濟活動基本內容的定居點的總稱。與城市相比,鄉村是一個歷史和動態的概念。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具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充足、生態文明、村莊清潔、民主管理。美麗鄉村不僅旨在建設鄉村的自然環境,并且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去利用本身的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映襯,以達到提升農民生活的幸福指數,與此同時,還能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鄉村的外觀主要是包括周圍環境的優美、鄉村整體規劃布局上的合理性等;農民幸福指數的提高主要是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物質生活富足、工作生活井然有序等??紤]并體現上述內容,是實現美好鄉村建設的目標。
二、鄉村公共空間發展概況
傳統意義上的公共空間自然形成于中國農村的長期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其中大部分是由自然、社會和經濟原因決定的。它具有村民參與頻率高、空間格局統一的特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鄉村公共空間由先前的封閉狀態下的功能單一,受外界的干擾較少,主要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強烈的生命屬性,逐漸轉變為現有的組織、功能需要更加多樣化。成為除了生活屬性外還有政府辦公屬性和文化娛樂屬性的一種集合空間場所。根據新時期的美麗農村建設發展方向,需要這種“新”的公共空間形式,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但就目前來看,鄉村公共空間的建造存在著兩極分化嚴重的問題,一邊是功能單一,毫無規劃設計可言,一邊是“太過”直接將城市里的空間景觀搬到鄉村里來用,明顯是不合適的,我們需要找到一條合適于其本身發展的方向道路。
三、公共空間的分類及現狀
1.分類。將公共空間從宏觀上根據形態尺度的不同,可大體分為點狀空間、線狀空間、面狀空間。點狀空間:類似于村口、古樹、廣場等單元空間,一般是一村落里面的景觀上抑或是空間上的節點處,是人們日常交流、休憩乘涼的場所,往往具有可識別性。同時,也是一個村落里風俗習慣等最形象具體的代表,是外來人員對鄉村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線狀空間:作為鄉村重要空間之一,主要是村落里的道路交通系統,代表了整個鄉村的骨架,是點狀空間和面狀空間兩者之間相互關聯的紐帶,如鄉村里面的街道、河流及湖泊等。面狀空間: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整個鄉村的公共空間分布情況。與“點”“線”空間有效地形成了整個空間的網絡構架,它承載著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與公共活動,是鄉村聚落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維系著社區的認同感,傳承著傳統文化的精神。2.現狀。隨著新農村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的生活質量也跟著與日提升,而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會變得多元化,但目前尚存在如下問題:(1)功能不夠多元化。現如今人們需要的鄉村生活不再是簡單的只是滿足于人們圍坐在一起家長里短的閑聊,還有很多原本的交往活動也在逐漸消失,如鄉村里面的舊戲臺或者是祠堂等建筑,因為建筑和環境的破舊加上人們興趣活力的消散,會導致一些傳統的活動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還有村民活動中心建設,也從只有基礎辦公和幾個打兵乓球的空間變成了需要集合閱讀空間、多媒體空間、小商店等于一體的復合空間。(2)空間面貌大多趨于“城市化”。由于需要進行村莊搬遷和農村住房的更新,無論是新建的村莊還是傳統的村莊,公共空間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決策形式建造的。公共空間的形式取決于政府決策者的偏好,使公共空間成為城市化的趨勢。與此同時,政府規劃者往往只關注生活空間的外在形式,卻忽視了公共空間環境的建設,只是模仿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如此,新的農村內部公共空間就已經失去了當地本應具有的人情關懷。公共空間被交通功能占據,起不到一個聚集人群的功能,人們隨意通過,這樣便失去了容納集體空間、人際交往等一系列活動的作用。(3)公共建筑缺少地方鄉土特色。公共建筑作為公共空間的一種形式,是村民或者當地游客使用頻率最普遍的一個場所,也是最能體現一個村落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習俗的一個載體。但大部分村落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大體上都是統一的造型統一的風格,一個標準對地方復制。這種只出于“使用”來考慮的建筑形式在我們這個越來越注重人居環境的今天是要被淘汰的,尤其是對于大多數主打旅游產業的美麗鄉村來說,自身的文化特點才是最重要的。(4)缺少對兒童的考慮。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遷徙和新農村建設,加劇了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變遷,在鄉村人口結構的變化、經濟活力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鄉村公共活動及承載它的傳統公共開放空間的衰敗。在人們思考并投放美麗鄉村建設時,更多考慮為孤寡老人提供適老化設計,但忽略了留守兒童的游樂嬉戲空間或者場所。在這一方面,關于專門供兒童使用的空間上有些考慮欠缺。
四、鄉村公共空間環境設計原則
1.地域性。如果說人為的場所都和它們的環境相關,自然條件與聚落形態學便有一種意義非凡的關聯性。一個聚落或者村落的整體形態必然與其所處的地形地貌有著極大的關聯?!爱斦w環境有地形存在時建筑才誕生”,這就充分說明了建筑是要扎根于環境中的,并不是一個標準對許多地方復制的模式一樣,只考慮了這個空間能不能用的問題。馬岔村的村民活動中心建筑環境與其周圍黃土高坡的地理風貌相協調,以及使用了村落里當地的夯土技術建造,很好地囊括了村落的民居民風、生活習俗和原始風貌。從遠處瞭望,建筑能夠十分協調地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符合地域文化的特點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核心。2.參與性。在建設公共空間的過程中,如果有當地村民的共同參與,共同去完成建造,一方面可以獲得一些因“不確定性”而產生有趣的意外收獲,另一方面可以使人們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與場所空間產生天然的聯系,它們既是建設者也是使用者。尤其是供兒童游樂的場所,如果讓小孩子們去自己創造一些屬于自己的“回憶”,體驗到參與其中的樂趣所在,這也是公共空間所存在的價值體現。如讓小孩將自己的手印印在由磚塊圍合的泥土中;讓當地的人們切身體會到參與感的價值與快樂,既會促進設計者與人們的交流,知道什么是當地人們所需要的,也會加深村民的認同感。3.可持續性。從字面上理解,可持續性是一個可以持續很長時間的狀態和過程。在美麗鄉村的建設背景下做到建筑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可以將其理解為如何通過對現有遺存資源的再利用,如何對廢棄或利用率不足的空間進行功能和空間上的重構。同時,它可以在未來的發展中繼續更貼切地發揮自己的價值。西河糧油博物館及村民活動中心是對村莊里一個廢棄的糧管所進行的改造。考慮到村莊未來發展的產業,在對原始建筑單體盡可能地保留下將新的功能融入,對材料的挑選也都是就地取材,既節約了成本,也實現了材料的可持續性。所以,從上述可以得出,可持續性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材料及環境上的可持續性,另一個是從鄉村未來發展角度上的可持續性。4.空間的豐富多樣性。在既滿足了對文化精神的傳承又滿足了對功能的重構,空間的豐富多樣更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活力。東梓關村的村民活動中心就是在開放的空間特質下滿足不同時態下的功能需求,此起彼伏的屋頂與當地村民的生活的場景,一起構成了“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圖1)。在整體的功能分化上,一改大多數封閉公共空間的使用狀態,空間流動性強,與外界關聯性強,承載村民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細微性。從棋牌、放映、體育活動到小鋪叫賣,村民的日常生活休閑娛樂方式被分為一個個相互獨立的單元場景,來往的人群可以在連通內外的空間里自由行走、逗留,陽光、氣息和外部的環境在無形中就成為公共生活的背景。村里的過會、聽戲、紅白喜事等相對重要且人群密集的場合,則可通過合理的調整將空間再次重新組合,這樣一個空間就可以起到多種用途,也增加了空間的使用率。
五、結語
關于美麗鄉村建設,人們大多數都將重點放在了整個村落的空間布局規劃以及景觀環境的治理問題。而公共空間存在的重要性往往會被忽略掉,它在將人們相互之間的生活相互聯系起來的同時,既具備景觀的功能又有服務村民的功能。關注鄉村中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能更好地把握小空間與大空間的均衡關系,對整個鄉村的規劃起到了積極的調整作用。
作者:王曉宇 鄧若楠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 上一篇:養老院行為體驗空間環境設計研究
- 下一篇:桅桿起重機創新設計研究
精品范文
6美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