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時間:2022-05-31 09:21:35

導語:中藥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摘要:生物化學作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專業課,為學生們學習中藥化學和中藥藥理學等專業課打下堅實基礎。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作為三大物質代謝之一,屬于生物化學課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本文對蛋白質的分解代謝章節的教學設計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研究和討論,探究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熱情,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信心,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生物化學;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中藥學;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1知識目標

①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謝規律和氨的代謝特點。②熟悉蛋白質的營養作用、一碳單位代謝及個別氨基酸代謝的特點。③了解蛋白質代謝異常后常見的臨床癥狀。

1.2技能(能力)

目標通過對本章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們掌握蛋白質進入人體后大致的代謝去路:消化、吸收和腐敗,重點學習氨基酸的代謝概況。為后續營養學和病理生理學等相關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1.3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對高血氨癥的介紹,使學生們深刻認識到氨中毒的嚴重性,而氨是氨基酸代謝的主要產物,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②通過對苯丙酮尿癥的介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個別氨基酸代謝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們學習的好奇心。

2教學內容

2.1教學重點

①氮平衡概念;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氨基酸代謝庫的概念。②氨基酸的來源與去路;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氨的代謝。③一碳單位的概念、來源、載體和功能。④甲硫氨酸循環及其意義。⑤酪氨酸在體內的代謝途徑及多種先天性代謝缺乏癥。

2.2教學難點

氨基酸的脫氨基作用;一碳單位來源。

3學情分析

①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學專業全日制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全部為理科生,思維比較活躍,課堂氣氛整體較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容易進入課堂狀態,積極和老師互動。②本專業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已經學習了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等課程,與此同時開始進行分析化學的學習,本身屬于理科生,在高中時期對生物學有了系統學習,具備最基本的化學和生物學的認知系統。并且在本章之前,通過對蛋白質化學章節的學習,已經對氨基酸的分類、肽鍵的形成、蛋白質的高級結構以及結構和功能的關系有了系統性的認識。③本章涉及到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和消化吸收以及氨基酸代謝內容比較多,雖是學習的重點,但學生在蛋白質化學章節已經對氨基酸和蛋白質進行深刻而系統的學習,對于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基本結構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學生在本章節學習的難度應該有所降低。④有些學生學習熱情特別好,對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發生的調控環節非常感興趣,所以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插入一些文章檢索內容,怎么搜索一些蛋白質代謝通路的文章,尤其是英文文獻的檢索。

4教學策略

蛋白質代謝的講述主要以多媒體課堂教授,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用拋出問題的方式將一些醫學或中藥學中常見的化學現象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一起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分析和思考,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發揮自身的能動性,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在課堂講授中充分將多媒體和黑板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目前,多媒體教學已經是教學的主流方式,尤其在大學校園,通過多媒體,可以充分利用最先進的信息交流方式,彌補教材的局限性,把現今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豐富了知識內容,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刻領悟蛋白質代謝知識的學習在中醫藥研究領域中的意義和作用。黑板板書則簡明扼要的突出重點,始終讓學生們把精力放在重點難點上,沿著蛋白質代謝的講述主線,系統的學習,以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成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運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實踐中有效的將理論課與實驗課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消化、吸收及腐敗作用,氨基酸的一般代謝和特殊代謝。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提問與討論,激發課堂熱情的同時又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課間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介紹蛋白質代謝的相關視頻,以及最前沿的蛋白質分析技術,增加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試著用所學知識去解釋身邊常見的問題。課下布置適當的作業,強化課堂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知識記憶,通過對學科前沿進展的了解,預先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研素養。對學生的這些學習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及時反饋到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學生最終成績包括期末的考試成績、平時的實驗成績、教學實踐活動、平時作業、出勤率和課堂提問等。

5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本章節的學時安排為4個學時:第一節蛋白質的營養作用、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腐敗作用和氨基酸的代謝概況(1個學時),第二節氨基酸的一般代謝(1個學時),第三節氨的代謝,第四節個別氨基酸的代謝(1個學時)。課程一開始,可以讓學生們討論一下,什么是蛋白質的分解代謝,蛋白質的分解代謝途徑可能是怎樣的?然后舉出幾個蛋白質代謝異常導致的臨床病例,比如白化病、尿黑酸尿癥、苯丙酮酸尿癥和高血氨癥等。引起學生對蛋白質分解代謝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第一節蛋白質的營養作用和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腐敗作用,首先介紹蛋白質營養的重要性,人體每天的攝入量,以及攝入量的計算方法:氮平衡,通過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講述來學習一下蛋白質的互補作用;簡單講述一下蛋白質消化部位、參與的酶以及發生的化學反應,氨基酸轉運的一般方式,氨基酸的腐敗作用的危害性。與此同時引入氨基酸的代謝概況圖,簡單介紹氨基酸的來源與去路,為后面氨基酸的代謝打下基礎。第二節氨基酸的一般代謝,在講氨基酸代謝之前,先從上節課展示的氨基酸代謝概況圖中了解氨基酸的代謝途徑。一般情況下氨基酸代謝包括三種脫氨基作用、酮酸的代謝和脫羧基作用。第三節氨的代謝,氨作為脫氨基作用的主要產物之一,由于本身的毒性對中樞神經系統極為敏感,所以很有必要詳細講述氨基酸脫氨基作用中,主要產物氨在體內的來源與去路。第四節個別氨基酸的代謝,在完整講述了氨基酸的一般代謝之后,一般代謝只是20種氨基酸的共有代謝途徑,聯系之前學習的蛋白質化學的內容,氨基酸由于R側鏈的不同,因而又有各自特殊的代謝途徑:比如一碳單位代謝、含硫氨基酸的代謝、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謝以及支鏈氨基酸的代謝等。在本章的最后,前三節內容學習的基礎上,概括總結蛋白質分解代謝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加深學生對蛋白質分解代謝的認識和理解。

6教學互動環節

6.1課堂互動

①課程開始時,首先讓同學們討論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有哪些,蛋白質有什么的營養功能,結合之前學習的糖代謝和脂類代謝討論一下蛋白質代謝有什么特點,拋出以上問題之后,引發同學們對蛋白質代謝的學習興趣和關注。提問蛋白質有哪些生理功能,引出蛋白質的營養作用以及蛋白質的消化、吸收。②可以讓學生們討論一下,什么是蛋白質的分解代謝,蛋白質的分解代謝途徑可能是怎樣的?然后舉出幾個蛋白質代謝異常導致的臨床病例,比如白化病、尿黑酸尿癥、苯丙酮酸尿癥和高血氨癥等。引起學生對蛋白質分解代謝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6.2課下互動

①蛋白質在體內水解產生的氨基酸既能轉變成糖又能轉變為脂肪,因此,有人認為每天只要攝入足夠量的蛋白質也能滿足機體的需要,無需攝入糖和脂肪。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么?②舉例說明常見的氨基酸代謝異常疾病的生化機制及預防和治療方案。在互動的過程中要及時的給予鼓勵,通過課下作業和討論的過程,如果發現學生有畏學情緒,這時要積極引導學生,盡量給出合理的建議,鼓勵學生之間互相探討與交流,和老師多溝通,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師教學水平,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7教學反思

認真備課是講好課的前提,要求每一位代課教師在上課之前仔細研讀教學大綱,精心準備講稿,認真的進行教學設計,廣泛閱讀與該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且要注意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針對不同的專業,采用不同的講授方法,對于本科中藥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基礎相對不錯,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聽懂教師的講解,對于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能夠靈活運用,所以課程進展的較為順利;在講授完本章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之后,可以給學生額外補充一些與本課程知識相關的最前沿的研究動向,來滿足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望。而中藥學專業專升本的學生就不一樣了,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對于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相對較弱,所以課程進展的相對較慢,這樣的話,就要求教師在講授完本章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之后,還要額外留有一些時間讓學生消化吸收,給學生們解答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們的聽課狀態,根據學生的聽課狀態,及時的調整每節課的授課速度。如果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的現象,要適時的進行提問或者插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把學生的思緒和注意力給拉回來;根據相關規定,生物化學在排課的時候一般都是理論課4節連排,所以在連上了3節課之后學生很容易出現倦怠的情緒,這個時候要適當的引入與本章節內容相關的有趣的小故事,使學生們的心情轉換一下,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每個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存在個體差異,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互動的環節積極性不是很高,所以下課之后應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對于部分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則給予特殊指導,以此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另外,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和手機都可以作為師生交流的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同時,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

作者:安 娜 鄭曉珂 武慧敏 趙 樂 馬利剛 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參考文獻

[1]于英君.生物化學[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鄭曉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3]王曉慧.談《蛋白質分解代謝》的教學[J].大學時代:b版,2006(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