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時間:2022-06-24 03:42:18

導語: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下,微課與翻轉課堂以其獨特的優勢備受教育界的青睞。作為必修課,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肩負著了解世界文化的使命,更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任。文章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三版第三單元時間順序結構寫作與第五單元中西茶文化為例,提出基于微課的課前自學、課堂翻轉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策略,以期實現大學英語課堂的中國文化傳播。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大學英語;教學設計

伴隨著《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相繼提出,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革命。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教學資源,微課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資料補充和知識拓展。而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采用了“先學后教”的機制,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加強了師生間的有效互動與交流。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學生不僅要吸收優秀的世界文化,更要增強本國的文化自信、肩負起傳承本國文明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擅于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模式,積極導入與二次開發課本相關的中國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沉淀。

一、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滲透

海南大學“大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是《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較之第二版,第三版將原有的單句翻譯升級為了有關中西文化的段落翻譯,內容涵蓋名人、觀念制度、飲食文化等方面。例如,第一冊第一單元聚焦名人,介紹了中西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第二冊第三單元以美國的“個人主義”和中國的“孝道”為切入點,引出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第三冊第五單元以飲食文化為主題,介紹了英式下午茶和中國的茶文化。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涉及目的語而忽視母語的作用,則勢必會使學習者缺乏足夠的認同而使學習變得機械化[1]。反之,若教師有著較強的文化敏感度和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感,在教授語言知識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不忘加強對中國文化的滲透,必將使英語和漢語在教學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段落翻譯中的文化素材,結合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手段,自覺肩負起傳播中國文化這一使命和重任。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翻轉課堂的特征和設計原則,以及結合RobertTalbert的翻轉課堂結構圖,不難發現,典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包括課前任務與課堂討論兩大主要板塊。在實際教學中,課前任務主要以微課的形式體現,而課堂討論則可通過翻轉課堂來展開。(一)課前任務(微課)。在翻轉課堂前,教師梳理教學重點,把適合學生自學的部分以微課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自學效果,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應注意:(1)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知識,避免填鴨式灌輸;(2)加入英文字幕,便于學生把握重難點;(3)增添針對性練習,督促學生檢測自學效果。微課制作完成后,教師將其分享給學生。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看完視頻并完成針對性練習,同時也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交流解惑。無法通過平臺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將其帶入課堂,師生進行共同討論。(二)課堂討論(翻轉課堂)。回顧微課內容及解決學生困惑是翻轉課堂的第一步。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微課知識,隨后借助講授法、啟發式等方式進行答疑。困惑解決后,教師隨即帶領學生進入翻轉課堂的具體任務。學生以獨立探索+團隊協作的形式進行分組討論,形成書面成果。教師則深入課堂,及時提供必要的援助。成果確立后,學生分組進行匯報,教師和其他組學生則對其進行點評,而后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共享。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鞏固練習,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教師在課堂的最后5—10分鐘可以給學生發放評價單,學生針對教師、小組(本組+他組)及本人的課前和課堂表現進行他評和自評。教師的自評和他評則因為時間關系可留到課后展開。

三、基于微課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策略

《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中的文化知識板塊主要集中在段落翻譯部分,但一味的翻譯練習難免使教學稍顯乏味。基于此,本部分將對教材的產出任務進行二次開發,將《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三版第三單元的時間順序結構寫作和第五單元中西茶文化的相關知識相結合,設計翻轉任務,讓學生撰寫一篇有關泡茶基本步驟的作文。具體教學設計則主要分為課前任務和課堂討論兩大塊。(一)課前任務。1.微課視頻的準備與分享。要實現產出任務的高效輸出,茶文化知識的輸入尤為必要。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分享視頻的方式給學生補充背景知識,視頻可以由課程主講教師親自錄制或者使用網絡上優秀的開放教育資源[2]。就茶文化而言,在翻轉課堂之前,教師可以先行提供給學生一段名為“ChineseTeaArt”的微課視頻,此視頻為第二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李蓉麗教授的獲獎作品,主要介紹了茶的起源、分類、茶具以及泡茶的基本步驟。2.針對性練習的設計與完成。除了微課,教師還要提供給學生相應的課前練習題以供學生自測。學生必須在上課前看完微課視頻,完成針對性練習。練習題可以包括填空和簡答題兩大類。填空題主要針對基本詞匯,如要求學生填寫所給中文茶具的英文名。簡答題則主要針對視頻和文本的主要內容,如,“Whatarethesixstepsofbrewingtea?”“Whatkindoftimeconjunctionsdidthevideousewhileintroducingthebasicstepsofbrewingtea?”等等。在觀看視頻或者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交流平臺(QQ、微信等)彼此交流。如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應詳細記錄下來,以便課堂答疑環節的開展。(二)課堂討論。1.微課回顧與答疑。學生是帶著一定的背景知識、疑問來到課堂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回顧自測題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通過對視頻內容和習題的回顧,學生能進一步明確:中國人對茶具的選用十分講究,基本的茶具包括茶夾(teaclip)、茶匙(tea-spoon)、茶漏(teastrainer)、茶壺(teapot)、茶杯(teacup)。泡茶的六個基本步驟則分別為溫杯(warmingutensils)、投茶(addingtealeaves)、洗茶(washingtea)、沖茶(brew-ingtea)、奉茶(servingtea)、品茶(tastingtea)。而在介紹這六個步驟時,主講人先后使用了“thefirststep”“after”“thesecondstep”“thethirdstep”“andthen”“thefourthstep”“thefifthstep”“thelaststep”等時間順序銜接詞。為喚起已學知識,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本單元段落翻譯中的中英飲茶知識以及本冊學過的、可以用于該作文的詞匯、句型等。比如,茶在17世紀50年代被引入英國,但直到大約200多年后,英國人才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通過梳理,學生不僅能再次感受到異域文化,同時還能重溫“datebackto”“befirstintro-ducedtoXXinXX”“untilXXyearslater”等重要的時間標志詞。而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自古以來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國飲”。學生在飽含文化自豪感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積極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感,而這必將堅定他們完成翻轉課堂任務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此外,第二單元表示“正當……時候”的短語“inthemidstof”,第四單元用于闡釋事物因果關系的句型“IfXwantstodoY,thenXhastodoZ”都可以在此回顧并用到本堂課的寫作中。當然,學生在課前自學的視頻中也會遇到一些詞匯、句法、文化知識等方面的難題,教師也可以在此請其他學生解答或者自行答疑。2.翻轉課堂任務梳理。本次翻轉課堂設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三版第三單元時間順序結構寫作和第五單元中西茶文化知識學完之后,翻轉任務是要求學生撰寫一篇有關泡茶的基本步驟的文章。題目給出的提綱如下①:Topic:MakingteaSeriesofactions:•boilwater;•takeoutteapot;•preparetealeaves;•pourboiledwaterintoteapot;•steepamomentbeforedrinking。通過對提綱部分進行梳理發現,提綱部分簡單概括了泡茶的基本流程:燒水、取茶壺、備茶葉、泡茶、悶茶。將微課和此提綱中的說法合二為一,可以生成新的框架:(1)燒水、取茶壺及其他茶具,用茶夾在沸水中洗凈茶具,以達到溫杯的效果。(2)用茶匙取適量茶葉投入茶壺中。(3)注入沸水,洗凈茶葉后將其從茶漏中倒出;再次注入沸水泡茶。(4)蓋上茶蓋,悶約5秒;隨后將茶水依次注入茶杯中。(5)聞茶香,品茶味。理順步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第三單元中有關時間順序結構寫作的基本方法及常見的時間標志詞,如“as”“when”“after”“later”“soon”等。3.獨立探索+團隊協作。為了營造協作學習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5—6組。按照梳理后的寫作提綱,分組完成篇章撰寫。在此環節,學生可以首先進行組內討論,確定本小組在撰寫時要使用的時間標志詞及相關的句型。隨后可以將作文框架細分到人,獨立探索來完成句子的撰寫。最后,將細分的部分合為一體,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進行最后的修改與潤色。在翻轉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傳統課堂中知識的單向傳授者、灌輸者,而是要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積極地參與到學生中去,有效地組織學生與同伴及教師在深度交流中探索知識[3]。因此,在整個環節中,教師要把控好時間并及時答疑和提供必要的援助。4.成果展示與點評。經過獨立探索與團隊協作,每個小組都完成了篇章寫作的撰寫,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進行小組成果匯報。其他學生和教師則從段落結構、句型、詞匯、所學知識使用情況等方面入手,對每組的段落進行點評,并挑選出優秀的文章進行學習與平臺共享。5.鞏固練習設計。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內化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將課堂所撰寫的段落再次修改并視頻化,分組拍攝一段有關泡茶基本步驟的短視頻。為了將步驟連接詞活學活用或進一步豐富學生的中國文化常識,教師也可以設置其他主題的步驟段落撰寫,如剪紙、風箏制作等。6.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指標。在翻轉課堂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一般包括教師、學生、小組,對應的評價有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小組評價等[4]。翻轉課堂的教學環節包括課前和課堂兩個部分,因此相應的評價與反饋也應從這兩環節入手。在實施評價時,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自評和他評兩類。評價形式則最好采取反思日記+評價單的形式。具體來說,針對不同對象的評價,可以從下表相應維度中展開。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按照以上標準制定評價單,翻轉課堂任務完成后,學生和教師可以進行課前和課堂的自評和互評工作。學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審視自己的學習行為;教師則可根據反饋的結果了解教學效果,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制訂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自學的機會。翻轉課堂,以其“先學后教”的特點,創造了“課前自學+課堂討論”的教學新模式。

本文以微課為先導,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三版第三單元的時間順序結構寫作和第五單元的中西茶文化知識為例,開展了大學英語翻轉課堂設計。實踐證明,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與積累知識的自覺性;同時也能促使教師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和更新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和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誠然,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不少的挑戰,如視頻制作費時費力、學生的自律性和主動性參差不齊、課堂討論的效果有待考究,等。因此,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可以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但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以此達到提升教學教學效果的目的。注釋:①本次翻轉課堂的寫作任務和提綱均來自《新視野大學英語1》第二版第二單元結構寫作。

參考文獻:

[1]黃浩平,王菲,李孟端.基于生產性雙語現象的語言文化類微課設計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3]黃金煜,鄭友訓.“翻轉課堂”與教師角色轉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4]蔣立兵,陳佑清.翻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J].現代教育技術,2016,(11).

作者:黃浩平 蔣超男 單位:海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