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學教學活動創新設計

時間:2022-10-22 09:03:39

導語:淺析科學教學活動創新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科學教學活動創新設計

[摘要]科學是基礎學科啟蒙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科技的發展,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科學課程的教學應該進行創新設計,在探索中實現學生的發展。教師可通過精選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升級活動評價、拓展活動空間等策略,實現科學教學活動創新設計。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創新設計

生活離不開科學,小學科學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同時,新課標強調“科學教學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所以教師要努力探究科學教學活動的創新設計,使小學科學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精選活動內容,激發探究欲望

小學生處于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也處于培養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黃金階段。探究欲望是科學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內驅動力,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科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親近科學,積極主動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運動的方式》一課時,教師拿出紙風車,邀請學生上臺演示風車的玩法。一學生上臺用手撥動風車,然后吹氣,使風車繼續轉動。教師預先讓學生自帶玩具,在學習小組里輪流交換玩具,要求學生觀察各種玩具,看它們是否能運動,感知玩具的運動方式。學生十分愉快地交換玩具,認真觀察。在學生初步感知玩具的運動方式后,教師出示木塊、鋼尺、橡皮筋、單擺等物品,要求學生分組選擇物品進行運動方式的探究,并歸納總結出探究結果。學生躍躍欲試,迅速進行小組探究。最后,學生給出了完整的探究結果,即“木塊是移動的,紙風車是轉動的,鋼尺和橡皮筋都是震動的,而單擺則是擺動的”,并畫出了物體的運動方式簡圖。在學生了解物體運動方式的判斷方法后,教師組織學生看教材上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并搶答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參與搶答活動,大膽舉手發言,氣氛十分熱烈,教學取得了好的效果。上述教學,教師展開豐富的課程活動,利用與課程相關的玩具,讓學生先玩玩具,再觀察玩具的運動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同時,教師利用競賽活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學效果顯著。

二、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教學手段

活動要有靈活豐富的形式,以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創新。因此,教師要合理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創設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形成自主探究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學《物體形狀發生改變后》一課時,教師拿出健身拉力器,讓兩位學生上臺試一試后談感受。學生嘗試后回答:“健身器一拉就會伸長,松開后就復原了,但拉的時候很吃力?!苯又?,教師提供彈簧給學生拉一拉,學生立馬發現:拉力器和彈簧是一樣的性質,拉力器是彈簧做的,所有彈簧都具有一樣的性質,這就是彈性。為幫助學生理解彈性的概念,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如下小實驗:自己試試拉動橡皮筋和塑料尺,再將鉤碼掛在橡皮筋上。通過實驗,學生發現鉤碼會隨橡皮筋縮回的方向一起移動,從而證明彈簧的伸長長度和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步驟,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和實驗。學生積極進行小組合作,將五個彈簧平行掛在鐵架上,每個彈簧上掛不同數量的鉤碼,由一個到五個鉤碼遞增,其中一位組員用直尺測量每個彈簧的長度,另一位組員記錄彈簧的長度數據。教師全程巡視并予以指導,引導學生將測量的數據進行對比。最后,學生得出結論: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拉伸距離越大;拉力相同,則拉伸距離也相同。上述教學,教師利用多種手段,配合各種教具,讓學生自由進行實驗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分析,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課堂上,學生認真配合,主動思考,使實踐能力得到增強,科學素養得到了發展。

三、升級活動評價,提升學習品質

教師應進行教學活動評價制度改革,構建新的學生成果展示平臺,注重考核評價的激勵性和多元化,對教學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和展示,而不是以最終具體成果作為教學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評價的影響下不斷提升科學素養、科學興趣,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實現對科學精神的追求。例如,教學《運動的快慢》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學會使用秒表,能定性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了解相對物體的關系,并且能測量位置和繪出簡單圖表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在進行成果評價時,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課內概念的理解;二是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程度。學生的概念理解和探究能力發展又分為三個層次,由低到高,根據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實行分點、具有細節性的考核和劃分,掌握知識較好的學生則屬于第三個層次,以此類推。這是典型的過程性考核,通過對知識點的積累程度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起促進作用。又如,教學《摩擦力的秘密》一課,進行評價時,教師讓學生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并比一比哪組配合得好,最先寫出方案,找出實驗方法,得出探究結果。教師給予表現好的小組即時評價,給小組加分,并且送出小文具作為獎品。同時,教師讓領先的小組分享感想和經驗,使學生明白優秀成績的達成是小組每位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樣可使其他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體會到團隊合作和集體榮譽的重要性。上述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水平創新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鼓勵性評價,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生體驗到學習探究的滿足感和成功喜悅后,自然增強自信心,學習得到進步。

四、拓展活動空間,培養學科能力

新課程要求科學課程具有開放性,因此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高科學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在科學教學中,加入拓展性的探究活動,能讓學生享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例如,教學《小車的運動》一課時,教師將小車放在木板上滑動,讓學生仔細觀察小車的運動方式。觀察結束后,有學生舉手說:“小車在進行直線移動?!苯處熉牶髮W生進行引導:“小車的車輪和車廂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睂W生恍然大悟:車輪的運動方式是轉動,而車廂的運動方式是直線移動。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載重汽車行駛的視頻,并向學生提出探究性問題:“要讓載重汽車行駛得更快,要考慮什么因素?”學生積極討論,自由舉手回答,暢所欲言。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驗,自行設計實驗步驟,作為拓展性作業。同時,教師提示學生要控制實驗中的變量,并巡視指導。學生積極進行實驗設計,展開熱烈討論。如一組學生準備了斜木板和小車,并控制變量,利用毛巾、棉布、木板等物制造不同的表面,讓同一輛小車從相同高度的斜木板上滑下來,得出了“地面的摩擦力大小會影響小車運動快慢”的結論。這樣教學,學生全程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取得了好的效果。上述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提出新的拓展性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小組合作實驗設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意識的形成。

總之,教師應創新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優化科學教學活動方式,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保持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對知識的追求欲,使學生勇于嘗試、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

作者:孫秀才 單位:江蘇南京市江寧區秣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