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語意現代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4:04:00

導語:產品語意現代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品語意現代設計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產品語意學的發生、發展的論述,對優秀工業設計作品的展示,提出現代工業設計應以人機工程學和美學為基礎,設計出有助于日常生活、給人們帶來歡樂的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產品。【關鍵詞】:產品語意學、符號、象征、功能

設計是時代的藝術。當代社會,工業發展已經進入到高科技階段,手工業、工業、高科技工業已融為一體,可持續發展、關注自然、與環境和諧相處被空前關注,信息化已迅速被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設計處于一個重新構造語言的時代。無可置疑,設計精良的物品是今天視覺文化的中心,然而充斥在人們生活中的產品總不是那么令人滿意,許多產品令使用者感到困惑,可能看上去讓人難以理解它到底是一件什么產品,或者不明了如何使用它,電子器材“黑箱化”現象的泛濫,對設計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芬蘭著名工業設計師漢諾·科赫倫(Hannukahonen)說:“我對那些‘過分的設計’、反自然形態的設計感到厭倦,它們使產品更加復雜而難以使用,在我看來,理想的產品應有助于日常的生活并盡可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如何運用設計符號創造出符合現代人類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是當代工業設計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產品語意學的本質正是在于通過產品外在視覺形態的設計揭示或暗示產品的內部結構,使產品功能明確化,使人機界面單純、易于理解,從而解除使用者對于產品操作上的理解困惑,以更加明確的視覺形象和更具有象征意義的形態設計,傳達給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人、機、環境的和諧統一。

所謂語意(Semantic)顧名思義,即語言的含義、意義;語意學(Semantics)即探索、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產品語意學”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借用語言學的一個名詞,它產生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符號學理論,但它的產生,卻具有社會、歷史、哲學的背景,工業設計史上關于產品語意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

一戰之后,全世界物質匱乏,現代主義提倡的功能主義順應歷史條件,滿足并推動了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當時產品設計考慮的重點是“物理機能”,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是工業設計的理論支點,在1920—1950年間,功能主義設計是人類設計史上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時代的來臨,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得人們對產品的要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六十年代的過度開采開發造成了地球環境的危機,生態設計被提出并在設計的各個層面予以實踐。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注重環境機能,注重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強調“溝通、對話”,設計界也引進了各種新學科: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行為學、語言學、信息理論等,同時,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得造型與機能失去了必然的密切的聯系,導致單一的“黑箱”現象的泛濫,商品同質化的出現呼喚更迎合使用者內心的產品,現代主義對于“功能”的過分強調和對于“形式”過分的漠視導致工業產品的粗糙、冷漠、僵硬,有人形容那是一個“大量生產、大量購買、大量消費、還大規模的毒害數不清的環境”的時代,后現代主義在此時出現,它重主體精神、重文脈、重符號語意,對產品語意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83年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和郎諾何(R.Butter)夫婦正式提出“產品語意學”(Productsemantics)的概念,并定義為“產品語意學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態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將此運用于設計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對產品語意學下了進一步的定義,他認為產品語意學是對舊有事物的新覺醒,產品不僅要具備物理機能,還應該能夠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作使用,同時產品應該具有象征意義,能夠構成人們生活當中的象征環境。

產品語意理論的基本構架來自于語言符號系統。符號學理論提倡用符號的觀點來研究一切學科和現象。符號學之父索緒爾(Saussure)說“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他認為每種符號都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一是能指(又叫意符,Signifier)指物體呈現出的符號形式;二是所指(又叫意涵、符指Signified)指物體潛藏在符號背后的意義,即思想觀念、文化內涵、象征意義。

克里彭多夫關于產品語意的概念正是基于索緒爾的符號觀念,他將使用者對產品的理解劃分為四個階段。A、產品辨明階段:使用者通過相應的視覺線索來區分產品類型;B、自我驗證階段:使用者實際操作物品(或其控制器)然后觀察這些運行不同程度的成敗反饋;C、發現新形式階段:使用者在使用中熟悉其工作原理,或許還能發現新的使用方式;D、解讀符號語意:使用者依據自身類型、個人理解、社會特征及美學價值,通過與其相關產品的比較來解讀產品內涵。從以上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者通過對產品形態的視覺印象在心中對產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是什么產品),隨著自我驗證實驗即實際操作物品過程的進行,會逐步全面、深入地擴大對產品的了解,同時對最初的視覺印象予以更新、強化或反感、排斥。所有對產品形態或語意符號的初期預想,在自我驗證階段得到是或不是的檢驗,如果設計師的初衷和使用者驗證后的感官體驗達成一致,則證明該產品的形態成功的表達了它的內涵,也正因為有此一致性,使用者才有繼續深入的操作和研究,才有發現新形式的可能。最后,使用者會給產品一個客觀的評價,當然,這個評價是受到使用者自身的審美情趣、文化修養、性格特征的影響的,同時又受到社會約定俗成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推進及信息化的發展,影響產品設計的地域性、文化性限制會越來越小。但弘揚民族文化是每一個設計師都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此方面北歐和日本的工業設計做得很好。

優秀的工業設計在對產品語意的把握上經過系統、全面的分析,充分運用設計符號使產品的功能與形式達到高度統一。不僅體現出產品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還體現出設計對人—使用者的關懷。美國設計師麗薩·克諾(LisaKrohn)和圖克爾·維美斯特(TucherViemeister)1987年設計的電話應答器是運用“產品語意學”的經典范例。這是一個聽筒和應答器合二為一的產品,被設計成電話簿的樣子,通過新技術,綜合了錄音、播放、復印信件的功能,保留了人們對傳統電話的一些認知功能,但在內容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可以翻頁使用,并在翻頁時切換不同的內容,按鍵通過頁的標準孔穿插而通用,簡練、新穎、動感、而層次豐富,給人以親切熟悉的感覺,吸引者使用者掌握新技術。2002年IBM公司推出的”ThinkPadTransNote”筆記本電腦獲得了德國IF設計金獎。這款產品在造型上采用文件夾的特點,將筆記本電腦和電子紙筆書寫器組合起來,用戶可以方便的書寫、繪圖,處理、存儲、發送文件。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造型簡潔,語意明確。意大利設計師馬西姆·約薩·吉尼(MassimoIosaGhini)設計的“媽媽”扶手沙發外形樸實、敦厚,色彩溫和,象征著媽媽的慈祥、寬容,給孩子溫暖,為身心俱疲的現代人提供一個恢復精力的避亂所。

產品語意學的運用還表現在對產品的細節處理上。如佳能C.BIO型照相機,它的有機形態幾乎與人體合二為一,不僅在外形上給人以細膩精致,親切的感覺,在功能上也有著讓人嘆服的便利性。菲利浦公司1996年推出的“philishavereflexaction”剃須刀,整體造型時尚、大氣,它的側面與男性頭頸部的側面有著完美的一致性,調節開關的按鈕(Power)正在男人的喉節處,按鈕上有增加摩擦、便于推動的突起,明確的指示了產品的操作方式。以下是菲利浦公司1990-1998年推出的部分產品的“臉”—界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操作系統對于使用者的明確的指示符號。

M·Mccoy在探討產品造五項問題作為進行產品語意造型設計的項目:(1)環境(Environmentcontext)即產品造型包括大小、材質、色彩、形態如何與周圍環境協調;(2)記憶性(Memory):產品造型是否讓人感到熟悉、親切、產品在文化或形態上是否具有歷史的延續性;(3)操作性(Operation)產品造型在局部控制、顯示、外形、材質、色彩等層面的語意表達是否清晰、易理解、易操作;(4)程序(Process)產品外部造型是否宣示了內部不可見的機構運作,是否揭示或暗示了產品如何工作;(5)使用的儀式性(Ritualofuse)產品的造型是否暗示了產品的文化內涵、象征意義。因此,我們在運用符號進行產品設計時,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考慮。近代建筑師在創作和實踐中總結了一套符號創新的手法。第一是“重復和多余”,就是用重復的信息反復作用于人的感官,從而把信息強烈的傳遞給使用者,這對于新的符號的被接受和理解較為有效;第二是“變形和分裂”,是指將人們習以為常的符號變形、分裂,重新組織成新的語言,既繼承傳統又有創新;第三是“深奧和詮釋”,建筑符號學家認為藝術要有特色就要難懂,要費勁才能為人所理解,要新奇,不易理解但又能被理解;第四是“多價和多元”,即藝術要創造而不能一味的模仿。這些手法也可以借用到工業設計上,獲得澳大利亞2000年工業設計大獎的奧運火炬的設計,就揉和了悉尼海濱城市的特征和悉尼歌劇院的形態,簡潔、時尚,功能與形式完美統一。

必須要注意的是設計是為大眾服務的,產品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和美好。芬蘭著名設計師約里奧·庫卡波羅(YrjoKukkapuro)說“真正的設計師的作品不應該是一種瘋狂的、無用的東西”,在今天,人們需要的依然是形態美觀,功能良好,充滿人文關懷和環境意識的產品。同時我們也不能“為了語意而語意”,我們對于傳統符號的運用,必須是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用現代的觀念去改造和提煉,支持我們今天設計的基礎依然是人機工程學和美學。

參考文獻: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菲利浦設計集團著申華平譯《菲利浦設計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蔡軍方海主編《芬蘭當代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胡飛楊瑞《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