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術設計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3 05:37:00
導語:印刷技術設計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對于包含在設計、技術中的平等性的思考,從另一個角度重新闡述設計、印刷與人的關系。
[關鍵詞]:平等性印刷技術視覺傳達信息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containsinthedesign,thetechnicalequalponder,re-elaboratesthedesign,printingandperson’srelationsfromanotherangle.[Keyword]:Equalprintingtechnologyvisiontransmissioninformation
回顧人類的設計歷程,“求生存”是相當重要的目標,至少在設計萌芽階段以及之后一段并不短的時間里,這是唯一目標,即使在今天人類的設計行為及其產物中,依然包含著這種因素,對于“生”的追求,引發人類設計行為的持續性,并逐漸催生出很多重要屬性,其中最為重要和本質的,當屬平等性。以“生存”為起點,設計不可能缺失這種屬性:對于自身生存的環境而言,人需要一個平等溝通、和平共處的平臺;對于群體內部來說,則需要物質方面的“平均主義”。這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卻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設計的目標和理想,并成為人類自我優化程度的一種反映。而在“生存、平等、設計”這一組循環、可逆的關系中,使其正常、順暢的得以運轉的條件是什么呢?
一、設計與技術
設計自其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并非是單純地對于自然中的物質,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直接應用,如果是這樣,很多動物甚至植物也應算做是“設計的高手”?!霸O計”真實而本質的含義是建立在發現基礎之上的“創新”,是有極強針對性的創造。這要求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實施環節,任何具體的設計都不能無限制的憑空想象,即使是在構想階段,這種限定性依然在無形的掌控我們的頭腦,使思維始終局限在似乎已預先劃定的圈子里,無法真正的跳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包含在設計中的技術因素使然。
“技術”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指“技能”、“技藝”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技術”概念,是對自然科學理論、成果應用后的綜合結果。站在設計的角度,談到的技術似乎包含兩個部分:(1)使“想法”轉化為“視覺可視”的一系列專業化技術;草圖表現、效果圖表現、模型加工(制作)技術等;(2)使紙面上的方案轉化成為可供“消費”(使用)的真實產品的加工制造技術。在設計的早期階段,這二者是合一的,即從事產品加工、生產的人就是從事構想視覺表現的人(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的“百工”,就是一個設計的群體)。不能說這個工匠和設計師合一的階段是缺失設計的階段,因為眾多的產物已有力地修正了這種誤解(只是大量兼具精絕創意和精良加工的產物,使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其設計產物的實質,而更多地以“藝術品”來認知它們)?!霸O計缺失”的說法,實質上是將存在于現代社會形態中的工業設計,做不符人類歷史及設計發展規律的認識,盲目套用于以往設計(產物)之后產生的。
事實上,這種片面認識的產生,與技術之間有極強的對應性:精良的加工技術在體現精美創意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促成技術本身在公眾心目中一定的獨立地位,這種情況在東西方都是大量存在的。技術逐漸成為可憑借自身而存在的“獨立”之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如此——當談到某種技術的時候,不可能在頭腦中映現具體的物品形態,而只是局部(表面化)地閃現這種技術具體應用后所產生的效果。從這一實際情況可以一定程度地區分設計與技術之間的差別。
設計這種人類最早的實踐行為,不僅見證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還全方位地參與其中,成為“發展”概念最直觀的表達。技術是使之成為現實的重要保障,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大到小的過程中,它經歷了同樣的變化。
二、印刷技術與平等性
所謂的“平等”,實質上包含不同的含義:為生存而解決溫飽問題時,對于事物的分配,需要公平的分配方案、工具等,以確保分配的平均;為發展而在精神層面所追求的平等,并不是單純的精神本身,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平等需要。滿足前者,只要一些簡單地計量、分割技術即可;后者復雜得多,因為思維、意識、觀念等抽象的概念,已融入其中,“動物性”需求已升華為精神性的追求,個體行為已徹底擴大為群體性的行動,整個時代和社會都參與其中,“革命(變革)”就是具體的表現形式。由具體設計產物充當載體,對于這類平等性的表達,在設計的發展歷程中不勝枚舉;通過相應技術所創造的各種設計產物,成為引發“平等追求”導火線的事例也多不勝數。所有這些都是較為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極和被動。從某種意義上講,聯結人與自然的工具(用具)設計,聯結自然與社會的環境設計,都是較為緩和、間接的與“平等”概念發生聯系;聯結人與社會的信息(視覺)傳達設計,則是直接、激進的“平等”概念的鼓吹者,印刷技術則成為當之無愧的“平等”的載體。
信息傳達在人類形成的早期,就同視覺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本身帶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味——靠視覺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已在客觀上具備了廣泛的一致性,按照視覺要求加工、整理的信息,自然在群體內部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平臺——明顯的平等屬性出現。最早的產物因“主”、“客”觀的原因而無法被確認,但由考古研究所獲取成果可知:人類較早期的生活環境中,巖畫之類的遺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信息視覺方式的表達。由此為發端,信息視覺表述成為人類自身發展進步的一條主線,也成為人類之間在“平等”含義上不斷實現良性化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信息是包含極強平等含義的概念,這一點不因時間和地點而改變。眾多類型的信息中,最能體現平等屬性的就是基于“生存和發展”雙重考慮而產生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它決定了信息傳達的發展方向——從信息歸納處理方式,到具體傳達技術和渠道的開發、選擇,都充分證明這一點?!捌降人枷搿痹谶@些具體環節,逐漸得到啟蒙和激活——信息歸納、處理由“隨意”到“規范”:個性漸漸為共性服務,種種涂鴉在歷經不同階段演化后,終于形成體系化產物,同一范圍、時段的人類群體中,信息歸納整理方式,基于接收和應用目的而具極強的趨同性,這保證了信息在同一群體內部感知上的一致——文字的產生及廣泛應用是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之一);傳達技術(渠道)方面,同樣呈現“規范”的趨勢——應用于廣泛人群信息快速、準確傳達和接受目的的各種規整、清晰字體的出現,及針對相同目的而創造的各種字體的加工技術——從手抄本到雕刻版,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平等意識在頭腦中不斷強化的事實。
信息歸納、整理和具體傳達技術的開發、應用這兩個部分相互促進,于漸進的過程中實現了平等在人的頭腦中從萌芽到結果的轉變。
早期視覺傳達是以圖畫的方式將外部信息加以描述,并刻、繪于巖石。信息直白的表達形式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順暢。這種方式在初步達成信息交流目的的同時,也暴露了信息傳達范圍極其狹小的事實——個體手工方式進行信息整理加工,與日后信息大眾傳播之間不可同日而語,但以此為基點所出現的人造器物表面的一些圖化符號及印紋,卻說明信息加工和傳達技術的進步——由“圖畫”到“圖化符號”,是思維進步的結果,相應的傳達技術也面臨新要求:(1)這些圖化符號如何存在和保留。(2)以何種技術來完成。巖石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各種人造器物的表面成為新的載體;“繪、刻”方法之外,“壓印”成為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視覺傳達與“印”的方式結合的濫觴,原始陶器表面所謂的印紋,似乎不僅僅是出于美觀的考慮而無絲毫信息的含義)。針對信息做視覺表述的努力始終在繼續,并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將各種源于實踐的認識,應用于信息的加工,使之成為規律性方法,是信息視覺表述中一直遵循的原則。與之對應的傳達技術也不斷被開發創造出來。在關注古代器物加工(制造)方法(技術)的同時,不應忽視其中相應的信息傳達的成分:例如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滿足器物成型需要的同時,還滿足了對表面“紋”與“字”加工的需要,是另一層面的信息傳達技術。
當文字作為一個系統,以較為簡明的形態從圖形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現實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傳達的技術卻因受到材料限制,只能因陋就簡滿足小范圍的信息傳遞需要(簡牘書是典型代表),二者發展的不一致,造成視覺傳達的不平等,“文字”這個圖形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所帶來的平等性,因技術的滯后而無法真正體現。材料與技術的雙重制約致使每個文字尚無法被更多的人認識,又如何借此來做“信息傳達”?另一方面,則應看到“簡牘”文書在移動、搬運、閱讀等方面畢竟比以往的信息載體方便得多,加工成本和難度也要低得多,(相對)平等的內涵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
紙在現實需要的推動下被創造出來,為視覺傳達平等性新階段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抄書得以較廣泛的應用,書籍的傳播范圍擴大、受眾增多。與“簡牘”相比,手抄本在字體改良、插圖應用、排版形式等方面更具有近、現代紙質圖書的雛形(如果將整個圖書的發展過程比做完整的設計過程,這一階段就像必不可少的草圖描繪環節)。客觀的看這個“草圖階段”實施者(抄書人),所創造的產物依然是小范圍的人群才能享有:例如中世紀歐洲,完全是由教士來從事抄書的工作,抄錄的也基本上是與教義有關的內容,當時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文盲,閱讀成為貴族與教士的專利,對相應信息的掌控成為特權的象征,視覺傳達的平等性被掩蓋。作為顯性特征的圖書的模式(包括字體、編排、裝訂等)卻為隨之而來的平等載體——大眾化的圖書所借鑒、效仿。
源于中國的雕版印刷方式,從根本上顛覆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小范圍信息掌控的“傳統”,使信息傳播真正成為公眾性的,信息的壟斷被打破,以往因對信息掌控而形成的權威集團(階層)受到質疑和挑戰,“平等”真實的出現在公眾的現實生活中,面向大眾的教育,憑借輕便、可大量生產的圖書,而在學校和社會這兩個渠道中日益發展起來,知識共享成為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平等概念最重要的組成,圖書作為知識的重要承載物,其加工、制造的手段(印刷技術)也與平等發生了聯系,成為平等的載體,這在圖書產生、發展的早期,由于相應加工技術的制約(滯后)而并不明顯。隨著印刷(雕版)技術的發明以及不斷出現的技術改良,則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靶畔⒐娤碛小庇扇祟愖畛蹼鼥V的理想已經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以信息傳遞為最初的起點,無論視覺表現技術,還是確保其大范圍實現的加工技術,都具備顯著的進步,兩方面的技術互為前提,相互促進,大大加快了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進程。在印刷技術直接作用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化概念得以強化。此前由于加工技術本身的隨意性,致使視覺表現技術的規范化無從談起,影響視覺傳達的最終效果:過于感性、隨意的表達,更像是以信息為素材進行藝術性的創作。視覺傳達設計所包含的平等性因這種狀況而無法真正體現,藝術化的信息產物,不適合廣泛人群信息交流的需要,隨意化的表達與現實信息之間的差距,導致信息在傳達過程中歧義性產生。這種情況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得到了根本的扭轉:例如,標準、規范文字的產生,主要就是印刷工藝的特性使然,作為信息視覺傳達重要方式和手段,文字是思維發展和進步的產物,也同樣是印刷技術不斷推動的結果。
印刷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對于視覺傳達設計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一種模式——以文字的方式作為信息大眾共享的主要方式,圖作為文字的輔助元素不再獨立承擔更多的信息傳遞工作。思維的抽象化、理性化、條理化程度,因新式的傳達方式而日漸提高。以往對于線條、色彩等圖像性元素的應用與關注,逐漸被針對文字結構布局、筆畫處理、圖與文字的組織、整頁(冊)文字編排的關注所替代。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變得寬泛起來,“綜合”在印刷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成為視覺傳達設計極其顯著的手段,并進一步成為彰顯平等屬性的重要方法——針對同一信息的不同接收者,利用同一種介質傳遞的時候,采用圖文相輔的方式進行信息的表述,最大限度滿足盡可能廣泛的公眾信息傳遞、交流的需要,例如中國元明時代的戲曲、小說等刻本,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在相同刻本的面前,因多元化的視覺表達方式,而促成信息的平等接受;相同樣式、內容的書,同時在地位、身份各異的人手中達成極其一致的信息傳遞功能,只有憑借印刷技術才能成為現實。另一方面,視覺傳達中的“圖”,在印刷技術影響下,逐漸形成新技術條件下的新面目:以木刻版畫為發端的新式“信息圖化產物”,最大限度承載了(信息)平等的含義。
簡潔的造形元素,最富表現力的效果,將信息濃縮為單色的畫面,既補充文字所無法完全表達的意思,又在一定程度獨立起到表述某些信息的作用,在隨后更是以完全獨立的面目行世,成為造型藝術中一個重要種類——版畫。從某種意義講,它是雕版印刷方式的最佳范例和活的樣本:例如流傳于各地的民間年畫,保存著相當程度的傳統印刷技藝,成為立足當代,回望過去的重要依據。
在印刷技術的作用和限定下,視覺傳達設計的表達從隨意漸漸轉化為具有極強限定和約束性,設計另一層面的平等性突顯:從事信息視覺化處理的人,必須完全考慮印刷技術的因素,實質上就是充分滿足公眾整體信息接受的需要,以往以個人的意愿和好惡為小范圍信息傳遞所做的視覺化處理,逐漸與發展進步中的公眾信息交流相抵觸,其中由設計者個人好惡與公眾整體需求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不平等”性,自然的被服務于公眾信息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平等性代替。
視覺傳達設計在適應印刷技術要求的同時,真正成為面向廣大公眾的行為。借助印刷技術,信息廣泛的公眾共享成為可能,設計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得以階段性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高潮,甘華鳴.圖解當代科技.紅旗出版社.北京.1998
[2][美]時代-生活圖書公司.騎士時代·中世紀的歐洲.山東畫報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濟南.2001
- 上一篇:平等性設計管窺管理論文
- 下一篇:安監局反腐倡廉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