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平面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05 04:34:55

導語:藝術平面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平面設計論文

平面設計(graphicdesign),原稱裝潢設計,也稱作視覺傳達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透過多種方式來創造和結合符號、圖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來傳達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平面設計師可能會利用字體排印、視覺藝術、版面(pagelayout)等方面的專業技巧,來達成創作計劃的目的。平面設計通??芍钢谱鳎ㄔO計)時的過程,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首先,設計是設計者個人或設計團體有目的進行有別于藝術的一種基于商業環境的藝術性的創造活動。平面設計這個術語出于英文“graphic”,在現代平面設計形成前,這個術語泛指各種通過印刷方式形成的平面藝術形式。這也許與平面設計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設計無所不在、平面設計無所不在,從范圍來講用來印刷的都和平面設計有關,從功能來講“對視覺通過人自身進行調節達到某種程度的行為”,稱之為視覺傳達,即用視覺語言進行傳遞信息和表達觀點。

藝術是表達自我感情與喜好的工具,是表現者自己的觀點,是與眾不同的東西,它的表達與社會其他人的物質生活什么沒有關系.那么這兩個一種標榜正規,一種標榜特性的東西是怎么樣聯系的呢?自從原始社會以來,這兩者就開始了彼此間的融合滲透,在那個時期,人類對于物品的應用處在能用的概念,對于美感沒有什么要求,原始時代大多數人工制品既是工藝品又是藝術品。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切也在改變,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依然很多藝術的東西都是宗教的,但是已經有商人考慮到了專門為產品進行藝術化的設計,因此這兩者的關系更深了。工業革命是偉大的,它使藝術成了一種很純粹的東西,以前的藝術與平面設計結合,只是懵懂的相互滲透,到了后來藝術已經成為獨自的一種東西,然而這沒有隔離它與平面設計的關系,反而使之更加緊密?,F代的社會,平面設計與藝術已經是在一起的東西了,他們是不分開的,平面設計在為生活服務,藝術也在為平面設計服務,平面設計的藝術化趨向越來越明顯,藝術也為現代平面設計鋪平了道路。隨著社會的進步、商品化進程的推進,平面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在商業廣告、商品、文化活動、會議、布展、家居環境等諸多領域大量地運用平面設計理念。平面設計屬于美學范疇,與印刷技術緊密相關。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平面設計也演變成一種信息識別和宣傳的工具,至今已經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平面設計理念和規則。繪畫、構圖和色彩是構成平面設計的三大要素,學習平面設計就是學習這三大要素的設計理念和技巧。

設計理念是平面設計的精髓,它能夠賦予作品充分的表現力和內涵。設計過程就是以問題求解,尋找問題答案為核心,它是人們為滿足一定需要,精心尋找和選擇理想被選方案的活動。我認為平面設計無時不刻不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藝術與生活也是緊密聯系的,藝術是個性的自我表達,而平面設計是需要用視覺元素來傳播你的設想和計劃,用文字和圖形把信息傳達給受眾,讓人們通過這些視覺元素了解設計師的設想和計劃。一個視覺作品的生存底線,應該看他是否具有感動他人的能量,是否順利地傳遞出背后的信息,事實上她更象人際關系學,依靠魅力來征服對象,平面設計者所擔任的是多重角色,平面設計代表著客戶的產品,客戶需要你的感情去打動他人,平面設計是一種與特定目的有著密切聯系的藝術。平面就是以文字、符號、造形來捕捉美感,捕捉、表達意象、表達意念與企圖,進而達到溝通與說服效果的一種設計專業。而藝術所追求的就是美感,就是一種無形對于美的發現。平面設計除了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廣大的消費者轉達一種信息,一種理念,因此在平面設計中,不單單注重表面視覺上的美觀,而應該考慮信息的傳達。

現在平面設計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的:一是創意:是平面設計的第一要素,沒有好的創意,就沒有好的作品,創意中要考慮觀眾、傳播媒體、文化背景三個條件。二是構圖:構圖就是要解決圖形、色彩和文字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做到新穎,合理和統一。三是色彩: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在畫面色彩的運用上注意調和、對比、平衡、節奏與韻律。不管是現在的報刊廣告、郵寄廣告、還是我們比較經??吹降膹V告招貼等,都是由這些要素通過巧妙的安排、配置、組合而成的。藝術往往產生于生活,又通過生活展現出,平面設計通過對于生活中的元素總結產生出作品。好比平面構成內的點線面,都是源于生活,通過藝術的方式再將其表現出來。因此,藝術與平面設計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偠灾?,藝術與平面設計是緊密聯系、無法分割的,它們并非孤立、靜止的。藝術的抽象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面設計的發展,擴大了平面設計的發展空間,而平面設計的不斷發展也影響了藝術的形式,平面設計只有與藝術相結合才能更好的促進自己的發展,平面設計也只有通過藝術才能更好的提升平面設計的現代化的發展。

作者:王媛媛工作單位: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