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建筑總平面設計探析

時間:2022-10-21 02:50:49

導語:工業建筑總平面設計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建筑總平面設計探析

摘要:本文以交通流線為切入點,通過實際調研和項目經驗相結合,分析了工業建筑平面設計中在交通流線方面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并圍繞人車流線,停車空間、物流場地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總平面交通流線優化策略,以期為今后的設計實踐提供引導與參考。

關鍵詞:工業建筑;交通流線;總平面

我國現代工業開始于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工業建筑也從那時候開始出現,由于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狀態,工業建筑大多由西方國家設計修建,主要是一批西式的老工業廠房和倉庫。過去的工業建筑的功能較為單一,建筑形象也基本相似,在總平面設計方面較為忽視。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工業為核心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特別是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這段時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國,新的信息技術和生產方式對傳統的工業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改變,這一變化也對工業建筑的形態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綜上所述,隨著第二產業的飛速發展,工業建筑的建設正在迎來一輪新的高潮,然而經過實際調研后發現,許多工業建筑的總平面設計特別是交通流線方面的設計并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生產需求,并且伴隨著倉儲物流行業的發展以及工業建筑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迫切的需要更加合理的工業建筑總平面規劃和更加科學的交通流線的設計。因此對工業建筑進行系統性研究,特別是總平面的交通流線研究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

1背景分析

1.1工業建筑高速增長。根據文獻調研,1976~1994年底,我國建造工業廠房4.08億平方米,倉庫1.57億平方米,合計5.655億平方米。1995~2015年底,我國建造工業建筑總面積為61.44億平方米,其中2000年之前建筑面積較少,在1億平方米一下,從2008年開始,我國工業建筑迅猛發展,每年新建設的工業建筑總面積超過4億平方米。1.2生產物流方式轉變。傳統工業建筑單一的總平面布局形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新的生產方式的需求,現代工業建筑涉及進料、加工、包裝、配送、信息處理等全過程體系的建立。傳統的煙囪林立、濃煙滾滾的高密度工業建筑正在逐步減少,大多數企業也從對生產本身的關注進而轉變為對生產環境的關注,并且越來越強調生產與物流的高運轉效率和豎立鮮明的企業人文形象。因此,與時俱進、功能多樣的經過優化設計的工業建筑總平面更能為企業在生產活動中提供更高效的生產效率和更舒適的人文環境。1.3相關理論研究較晚。我國的工業建筑建設相對于更早進入工業時代的西方發達國家尚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實踐應用也較落后。隨著近年來工業建筑的快速發展,與工業建筑相關的研究也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但大部分研究多是圍繞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進行的資料收集,對工業建筑總平面的研究,特別是交通流線方面的梳理較少。

2調研現狀問題分析

通過對調研結果分析,我們發現早期的一些工業建筑一味的追求生產功能,而忽略了交通流線在工業建筑總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不僅影響了自身的使用,甚至還給周邊的城市交通也帶了巨大壓力。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2.1人車流線混亂。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工業廠房僅設置一個出入口,導致行人與機動車,機動車與貨車,行人與貨車之間均無法單獨隔離,造成人車混行的亂象。其結果就造成基地內交通流線混亂,生產人員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物流效率也無法得到提升。并且某些工廠在早晚高峰時間段由于其交通流線設計混亂導致廠區出入口出現嚴重擁堵現象,進而影響了周邊城市交通的通暢。2.2停車空間匱乏。缺乏必要的機動車、非機動車以及貨車的停車空間在調研過程中頻頻出現,由于沒有在設計初期規劃好停車場布局和規模,導致停車位非常緊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車間工作人員用電動車代替了曾經的自行車作為日常通勤,但大部分工廠并沒有設置足夠的電動車充電點位以及雨棚,導致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隨意停在路邊,甚至占用了消防車道,不僅影響了人員安全和貨流效率,更帶來了不少安全隱患。更有不少工廠沒有設置大車停車位,導致貨車不得不占用基地外的城市道路,干擾了正常的城市交通。2.3物流場地缺失調研發現許多廠房由于一味追求生產面積最大化,較少考慮到進出貨需要的物流空間,其具體表現為:道路轉彎半徑不夠,路緣石和綠化被損壞嚴重;沒有大車回車場地,經常需要使用倒車的方式進出廠區,嚴重影響貨運效率和基地內的人員安全;裝卸貨區域緊張,叉車與貨車之間的接駁效率低下。

3優化策略

3.1合理規劃交通流線。對于工業建筑來說,基地道路不僅是廠區內部與城市道路系統相連接的過渡性道路,也是其內部交通流線組織的重要環節,在其總平面的設計中應具備以下幾個原則:(1)節約土地,在滿足現有需要和充分考慮未來擴建可行性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空間,滿足規劃開發強度需求。(2)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定,如環形消防車道的規范要求以及滿足消防車及貨車的轉彎半徑需求等。(3)考慮地下管線、綠化、照明、人行硬質鋪地等附屬設施的同步實施。(4)合理分配路權,以高效、安全為目的,利用綠化、鋪地、景觀小品等方式設置廠區內的慢行系統,保證非機動車輛和人行的交通安全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廠區人文環境。除了滿足基本的人車分流要求以外,在有特殊生產工藝需求的廠區里還需要合理設計原材料及廢棄物料的運輸路線,做到“潔污分流”。在周邊城市交通較復雜的區域還需要考慮“時間分流”,使人員及貨物可以和通勤高峰進行錯峰避讓,提高廠區經營效率的同時還不影響城市交通。3.2充分考慮停車空間。工業建筑不僅要滿足工藝生產的需求,還要解決各方面的車輛停放問題。例如公務車輛、員工車輛、訪客車輛、裝卸貨車輛等,因此廠區停車場應集約用地統一規劃,避免車輛在廠區內隨意穿行,路邊隨意停放,這樣既便于車輛管理,又保證廠區安全,如圖1所示:還可在建筑一側或利用樓層側向的夾層空間布置立體車庫,這種方式既可大大緩解停車位不足的壓力又避免了車輛在廠區內部穿行,如圖2所示:圖1某廠區設計(作者自繪)3.3優化物流場地設計。在設計工業建筑總平面時,因大型貨車及消防車的轉彎半徑較大,應充分考慮其裝卸貨空間和回轉場地,避免造成貨車在廠區道路中裝卸貨或占用城市道路停留等候的問題。在設計初期應注意收集以下數據:①廠區進出貨量;②峰值時刻的車輛數;③每次裝卸貨時間;④車輛的載重、長度、轉彎半徑等數據。物流場地的優化設計可以使貨物裝卸更加高效、安全、有序,根據規范要求和實際經驗計算得出:載重4T的貨車,其回轉空間長度需要16米;廂式車其回轉空間長度需要33米。

4結語

一個城市的發達程度與工業建筑的建設與發展與息息相關,在其不同的時期,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問題都不盡相同,然而從國內工業建筑的發展現狀來看,早期建設的傳統工業廠房已不能適應現代生產建設的需求,加之有關工業建筑交通流線的研究資料也比較稀少陳舊,因此有必要系統的梳理工業建筑在交通流線方面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得出有效可行的實施策略。本文以期對后序建筑師在其相關的設計工作中提供一定引導與參考。

參考文獻

[1]梁熠哲.中等骨干城市綜合物流園總平面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8.

[2]莊旭.現代醫藥工業建筑設計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9.

[3]劉兵陽.物流園區功能設施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5.

[4]于亞男.基于產業工藝的工業建筑設計實踐研究——以醫藥建筑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7.

作者:劉詩濤 高笑平 單位: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