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審美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6:35:00
導語:產品設計審美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品設計的形式具有使用功能和審美雙重屬性,其形式審美功能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產品的高品質性能的外在體現。文章對構成產品形式審美特征的技術因素(材料、結構、工藝等),藝術因素(形式美法則)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等進行了分析,有助于在設計中提高對產品形式審美特征的把握。
關鍵詞:產品設計;功能;形式;形式審美特征
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他的著作《藝術》中指出:“一種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兩個方面:“意味”就是審美情感,“形式”就是構成作品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一種關系[1]。一件作品通過點、線、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構成元素組合而成的某種形式及形式關系,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這種構成關系、這些具有審美情感的形式就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F代產品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的有機結合,要解決的本質問題就是將產品與人的關系形式化,這種形式除了要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外還要滿足其審美的需求,因此也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產品設計的形式研究不能脫離審美的范疇。就最后的設計成果而言,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美的因素已成為考量其優劣程度的標準之一。意大利建筑家奈而維(P.L.Nervi,1891-1979)指出“一個技術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藝術上效果甚差。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卻沒有一個從美學觀點上公認的杰作而在技術上卻不是一件優秀的作品。優良的技術對于優良的建筑來說,雖不是充分的,但卻是必要的條件”。[2]優秀的產品設計,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可以從他的審美效果上體現出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當技術相對于產品來說已經不成為主要問題的時候,形式審美就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產品的形式審美特征對于現代產品設計具有積極的意義。
就純粹的形式美而言,可以不依賴于其他內容而存在,它具有獨立的意義,德國哲學家康德稱之為自由的美,狄德羅則稱之為絕對的美或獨立的美,在產品形式上表現為秩序、和諧等基本的形式美法則,用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趣味;當然,產品設計的形式美不可能那么絕對自由,確切地講要受到材料、結構、工藝等技術上的制約,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羈絆美;另外,產品設計的形式還必須與使用功能、操作性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功能性與視覺形式的有機結合,產品外在形式是內在功能的承載與表現,體現出產品的高品質性能,表現為功能美;同時,產品設計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進行的并且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前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文化生活的綜合體現。
一、產品設計的形式是產品功能的外在表現,其形式美受材料、結構、工藝等技術因素的制約
產品的外形既是外部構造的承擔者,同時又是內在功能的傳達者,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材料來表達,不同的材料同時就具備不同的材質美感。《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依靠材料的性能和特點來表現美的特征自古已有。從設計史上我們知道不同設計風格的演變往往與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是同步進行的,不同性質的材料與它組成的不同結構的產品都會成現出不同的視覺特征,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F代工業產品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對材料的運用和加工來表現的。造型材料是形式表現的內容之一,同時他又有自身的特點,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品格”,其本身就蘊藏著形式美的特征。現代設計中常見的有金屬、塑料、陶瓷、玻璃、皮革、織物以及不斷出現的新興復合材料,而其中的金屬和塑料在產品中應用的最廣泛。金屬材料其光潔的表面、閃爍的金屬光澤、干凈整潔卻顯得冷漠的外觀給人一種高科技感,有時也會給人一種神秘、高貴感。塑料制品一般來講可能讓人感覺廉價、大眾化。[3]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塑料產品表面要噴涂成金屬質感的原因。比如手機的金屬外殼其實都是塑料制品。但是即使是塑料制品這種讓人感覺廉價的材料通過技術手段也能顯示高雅的質感,蘋果公司的IMAC電腦機箱的半透明塑料材質就迷倒全世界,成為一種時尚。
各種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結構美感要素,產品結構的美感要素往往來源于對這些材料的合理加工使用。不同的材料適合于不同的加工工藝從而形成不同的結構形態。金屬板材適合沖壓加工,但是沖壓加工使產品的成型結構又受到一定的限制,20世紀初的流線型風格就是因為當時的沖壓成型技術無法控制金屬材料受壓后的反彈而形成大弧面的流線型造型風格,而隨著沖壓成型技術的進步,金屬能加工成平、薄、小弧面的結構形態,顯示出整潔、精致的風格。塑料由于其本身的可熱融性而采用注塑成型,特別是現在的CAD/CAM技術,使塑料制品的結構、形式具有了更加豐富多樣的選擇,能滿足各種各樣的審美需求。
設計源于“制器造物”的人類活動,藝術起源于勞動,實用重于審美?!兑祝缔o》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4],這是人類祖先樸素的器物思想?,F代產品設計的目的也在于實用,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審美形式都不能脫離產品的使用功能,產品設計的形式審美不是來源于對產品表面的純粹裝飾,而是產品功能的外在表現,產品功能的傳達者。過分裝飾的產品反而會使人無所適從。如20世紀30年代的機器美學風格在設計上鼓吹表現新技術,羅維設計的收音機面板上布滿各種旋鈕、控制鍵和各種非常精確的顯示儀表作為裝飾,卻讓使用者恐懼,不知如何操作[5]。回顧歷史,從芝加哥學派的中堅人物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隨功能”到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提出“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到后現代主義的極簡設計代表人物菲利普·斯塔克,無論其設計的產品是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是以滿足其基本使用功能為前提。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也可看到真正能廣為流傳的好設計從來都是形式與功能的高度統一。
現代產品的設計是通過采用適當的材料,運用合理的加工手段以恰當的內、外結構形式來傳達產品的使用功能同時具備審美功能。
二、產品設計是創造有意味的形式,要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則
運用不同的材料、適當的結構關系、必要的生產工藝最終生產出具目標功能的產品。而作為產品的終端用戶即消費者所見到的只是產品的形態、色彩、肌理等外表,即產品的外觀形式。產品在滿足所需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形態是否具有意味是否符合消費審美成了能否打動消費者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的關鍵。美感最初主要來源于人們在生活中對美的事物的體驗,長期以來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體驗,對自然中天然存在的一些事物美的因素的歸納與概括,形成了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規則。產品設計中對形式審美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產品造型的審美價值,產品的形式美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產品設計中藝術造型的核心。既然美的形式法則是人們社會實踐中總結出的普遍規律,而產品設計的目的是為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的,因此必須遵循這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則。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統一與變化,“統一”使人感覺單純、整齊、利落,“變化”帶來新奇和刺激,打破單調與乏味;對比與調和,“對比”強調了變化和個性,“調和”則強調了事物間的共同因素,在設計中要講究求同存異,沒有對比沒有變化就覺得呆板、不活躍,變化太多又會有凌亂之嫌;還有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呼應與重點、比例與尺度等等。產品形式美感的產生直接來源于構成形態的基本要素,即對點、線、面等形式其及所構成的形式關系的理解而產生的生理與心理反映,當色彩、形態、材質肌理等形式要素通過不同的點、線、面的組合符合形式規則時,使人產生了美的感覺。
設計產品不同于傳統工藝制品,前蘇聯學者諾維科娃曾說:“手藝人使用的技術是極初步的,從本質上說,這種技藝是手控能力的完善和加強”[6]。產品設計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運用形式美法則時,應該強調以充分發揮產品使用功能為前提,以創造功能與審美相統一的形式為原則。并且作為設計者還必須認識到,西方美學家阿恩海姆雖然發現了“心理-物理”場的規律,分析了“形式”與“心理”的同質異構關系,但是卻忽視了“形式美”的社會和歷史原因[7]。在產品設計中談論純粹的形式美是無意義的,產品設計的形式美必須與消費者與市場聯系起來,要通過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將設計者的審美體驗和消費者對美的需求相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符合需要的美的形式。而且形式美法則也并不是金科玉律,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審美觀念的更新,形式美法則也必然會發生變化。
三、產品設計的形式美要體現設計的人性化關懷,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等設計觀
產品設計是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綜合體現,產品設計的形式風格伴隨著工業生產的時代文化背景以及設計師個人的才華與智慧,留下了時代信息、文化風貌、企業特征與個人情感的印跡。設計的本質是一種創新活動,創造思維講究獨創性,人們總是對新奇、變化甚至陌生的東西有某種心理渴求。阿道夫.格勒提出:“審美疲勞”的解釋:熟悉的東西比不熟悉的東西較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人們總是要求更強烈的刺激。[8]在當今社會,新奇的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純藝術中特別珍視哪種自由與個性的創造,但是作為產品設計是為社會消費主體服務的,而這種消費主體必然會形成某種特定的人文環境及社會風尚,反過來也就必然影響到產品的設計,尤其表現在產品的形式審美上,并且這種審美趣味又具很強的變異性,隨著時間的變化因特定的人文環境及社會風尚的變化而變化。正如包豪斯的格羅皮烏斯在《全面建筑觀》中所闡述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的觀念隨著思想和技術的進步而改變,誰要是以為自己發現了永恒的美,那麼一定會陷入模仿和停滯不前[9]。產品相比于建筑更具靈活性,更易受到特定人文環境、社會風尚等的影響。流線型風格產生于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人對設計的態度,即把產品的外觀造型作為促進銷售的重要手段。采用象征性的表現手法體現工業時代的精神,給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的人民帶來解脫和希望。產品風格的流行是通過日常消費的行為來完成的,大眾文化的流行對消費觀念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流線型風格、藝術裝飾風格,20世紀60年代的POP風格、高技術風格,還是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簡約主義風格、新鋒銳風格,無不帶著不同區域的消費觀念和大眾文化流行與發展的痕跡。正是世界各國文化融合的復雜性,促使了設計多元化的形成和發展,文化在設計風格和流派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產品設計發展到今天已不只是當初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單純的功能主義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日趨豐富,產品設計已演變為對生活方式的設計,在某種意義上講設計已成為提高生活質量及生活品位的一門藝術。產品設計雖然以物質功能為表現前提,卻也越來越關注人類精神的需求,并且隨著這種對人類精神需求關注的深化,在產品設計上表現出一種人性化的關懷。這一方面是由于日常產品技術同質化的原由,使生產者轉向于開拓產品對于消費者的新的精神方面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止進的,這方面也可以給生產者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也是消費者在滿足基本需求后的更高層次追求。比如運用人機工程學使產品更適于人的操作使用;追求產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滿足現代人追求輕松、幽默、愉悅的心理需求;對殘疾人設計領域的關注等等。形式美的內容已不止是一種表面的裝飾,而是“以人為本”將功能與審美有機的結合,考慮到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舒適,反映出設計與實用、設計與情感、設計與舒適等的多方面的統一。
人們在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及情感的享受的同時,不應忽視隨著設計的過度商業化已引發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并對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沙掷m性發展設計觀就是倡導設計不只是屈從于商業目的,而應著眼于長遠利益,考慮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在設計過程的每一步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設計形式美上不過分強調外觀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材料的堆砌及奢華的色彩,而將重點放在創新上,創造出既單純簡潔而又有意味的形式,滿足使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英]克萊夫·貝爾著,周金環、馬鐘元譯.藝術[M].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
[2]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社,2001.
[3]吳翔.產品系統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趙江洪.設計藝術的含義[M].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5]何人可.工業設計史(修訂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6][俄]諾維科娃.勞動美學.引自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裝幀藝術的形式美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05-21
[8]引自韓晨平.室內設計與社會風尚[J].裝飾,2004.(3)
- 上一篇:工業設計人性化管理論文
- 下一篇:汽車造型設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