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探尋平面藝術設計中的網格結構

時間:2022-12-29 09:15:28

導語:傳統中探尋平面藝術設計中的網格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中探尋平面藝術設計中的網格結構

一、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提起的緣由

歷史的不斷發展與累積凝結成了點點滴滴的文化,文化的百年沉淀延伸出點點滴滴的傳統,傳統的百年延續濃縮成點點滴滴的習慣。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營養成分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的多,因此,我們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進行我國傳統藝術精辟挖掘,尤其是傳統文化藝術之間的組合組合方式和整體規劃,以便更好為當代設計服務,讓現代設計更加傳承性和藝術性。

二、現代平面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當前,“我國傳統符號設計”的概念逐漸為人們所熟悉,通過在設計中添加具有我國傳統視覺特色的符號,讓所設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反映,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對傳統文化符合的應用真的就是好的設計嗎?我們是不是僅僅在設計作品中進行了一定的傳統符號裝飾呢?在設計時我們是否對作品內核和傳統文化精髓的進行過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實際符合在設計中對傳統文化體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設計的原則。因此,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豐富資源我們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時間進行挖掘,僅僅把握傳統文化視覺符號的審美內涵和精神方式,對于傳統文化網格結構體系進行精準的把握,進而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中將其應用于我們的作品設計中。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當代藝術設計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它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能很容易的發現西方著名設計作品、繪畫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夠被成為精品,幾乎毫無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例如,在9.11恐怖襲擊中被摧毀的美國雙子大廈,之所以能夠譽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還要歸于它哥特式的演繹風格。在作品設計中,無論設計人員對現代材料怎樣進行應用,最終也不會放棄對藝術數字網格和傳統文化的追求。

三、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借鑒平面藝術設計中的網格結構

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對我國現代平面設計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鑒和啟示作用。在豐富的文化寶庫面前,我們應該多角度、全方位的對其充分挖掘以便對其網格結構形成客觀的認識。

1、從青銅器的裝飾體系中借鑒

青銅器作為我國歷史長河中出現的魅力十足的器物,從古至今在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中都有應用。我國古代的青銅器設計和制作者利用中軸對稱的法則,以數量相對有限的饕餮紋理進行母題裝飾,進而形成豐富多彩的組合形式。作為裝飾青銅器物的主體紋理,饕餮紋理在青銅器裝飾中幾近對稱,但也存在著很小的差異。青銅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會以相視而存的饕餮進行裝飾,而在器蓋部位則會用側面的顛倒饕餮進行裝飾。青銅器在饕餮紋的裝飾數量上通常不會超過十個部分,不同饕餮紋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間的不同而不同。有時還會根據饕餮的結構進行動物形象設計,讓新的生命出現在饕餮結構的組成部分中,所設計的動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絕倫,這樣會給饕餮帶來神奇的吸引力。

2、從漢字體系中借鑒

我國的漢字體系十分龐大,據統計漢字有近5萬個,如此海量的漢字體系,足以證明我國古代文化的深厚。筆畫是漢字的基本構成,而這么龐大的漢字體系卻僅僅是由不到二十個基本筆畫組成,漢字的各種筆畫會重復出現在各個字體中。絕大多數漢字的筆畫都不會超過八個,而且基本沒有多于二十筆畫的漢字,最為重要的是漢字中的筆畫從來都不會進行筆畫改變。我們會發現在漢字的右邊會重復出現不同的同一筆畫,例如“請”、“精”和“晴”;不同漢字部位會重復出現相同的偏旁或者筆畫,如,“善”、“苦”、“?!?、“如”和“如”等;或者比較常見的偏旁在漢字左邊反復出現,“說”、“讀”等。因此,筆畫互換和偏旁互換是漢字組合的基本原則,而互換又遵循著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關系或者數學網格的規則。

3、從傳統建筑中借鑒

我國建筑中的梁柱結構同和佛教寺院有著非常明顯的聯系,嚴謹的網格體系是我國建筑開間體系的重要遵循原則。例如,簡單的亭式結構往往只有一個開間。而多個開間或者多行布局是大部分建筑物的形式,且有著矩形平面。建筑的開間形式非常靈活,可根據功能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進而實現建筑空間的調整。四、結語總之,我們必須加強認識,不能將傳統等同于視覺元素、水墨符號和簡單的平面圖像,不能概念化、平面化和抽象畫的進行傳統傳承理解,而是要變革的、延續的和具體的進行傳統設計呈現,讓平面設計藝術在我國傳統文化整體網格中獲得傳承和發展。

作者:魏遷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