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法國和日本農機經營及啟示

時間:2022-04-06 04:12:24

導語:美國、法國和日本農機經營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法國和日本農機經營及啟示

摘要: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農機經營模式體現的也是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關系。本文基于對美國、法國日本3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及農機經營模式的分析,歸納了發達國家農機經營模式對中國的啟示,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國農機經營模式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農機經營模式;啟示;路徑

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體現了農業生產力的高低,農機經營模式反映了農機使用過程中農戶之間形成的生產關系。因此,農機經營模式不僅體現農機技術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農機經營體現了一種依存于社會政治、經濟與法律等制度下的技術類型、組織形式及運作方式的制度安排?;诖?,本文選取美國、法國和日本3個發達國家,分析其農機經營模式的發展規律及制度安排方式,為中國農機經營模式的優化與創新提供借鑒。

1美國、法國和日本的農機經營模式

1.1美國

1.1.1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到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基本上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從其歷史發展看,美國的農業機械化大致可以分為4個時期: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時期,為改良農具時期;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10年,為以馬拉農具為主體的半機械化時期;1911—1940年,為以內燃拖拉機為主體的機械化時期;1941年至今,為內燃機機械化到自動化發展時期,也是高級機械化時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中期,美國的各類農業機械普及很快。1945—1965年,拖拉機數量增長了200%,谷物類的聯合收割機增長了180%,其他類機械增長幅度也較大。到了1970年后,農業機械的數量增長有所放緩,逐步趨于平穩,部分機械有所減少,但是機械的性能與效率有了大幅提升。進入21世紀后,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美國農業機械化向自動化、遙感化、計算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轉向了農業精準化軌道,美國的農業完全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規?;?、自動化與專業化。到2013年,美國每英畝(1英畝≈0.405hm2)土地裝備農業機械的成本為200美元,單臺自動化的拖拉機能夠擔負210英畝耕地、93英畝播種、71英畝收獲任務[1]。高度機械化帶來的農業生產高效率,有效促進了美國農業的發展。

1.1.2美國農機經營的具體模式

美國農機經營模式伴隨著市場機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在機械化的初期,美國的農場基本上是租賃大型農業機械,農場主只購買小型機械;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絕大多數農場的農機配置基本齊全,農機投資占到了農業總投資的1/2左右,但也導致了過度投資、農機利用率有限等問題;70年代開始,農場主購買農機的數量日趨減少,目前美國家庭農場農機擁有比例達到了70%左右;從80年代起,農場主為了提高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機械的利用率,開始出租機械,并出現了谷物聯合收割機專業組織。農機的出租人與農場主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為農場提供專業服務,這樣既減少了農場主的農業投入,還提高了農機利用率。目前,美國的農機經營模式從總體上看有3種形式。(1)自購自用(營)模式。這種形式在當前小型農機中還是占主流地位,美國農場主小型農機的擁有率是比較高的。農場主投資購買農機是為了自身生產的需要,應用農機完成各個環節的作業。一般而言,除了滿足自身生產作業的需求外,農場主還可以將農機出租給其他農場主使用,以獲得一定收益,盡快收回農機購買成本。但這種租賃回收的資金相對比較少,2013年全美小型農機租賃總收入僅為25.33億美元,占農業生產收入的比例不到1%[2]。(2)公司租賃模式。農機租賃公司購買農機并不是為了自身生產的需要,而是用于專業化的租賃服務。這種模式中的機械大多數為大型農機,不提供小型農機租賃服務。因為需要考慮到運輸成本問題,這種模式通常是區域性的。租賃公司只負責提供農機出租、農機維修保養等服務,不提供駕駛操作者。當前,公司租賃模式在北美越來越普遍,且越來越專業化,各類大型、新型農機均能夠被及時引進,從而為農場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3年約有5.9%的農場向租賃公司租用農機,租賃費用達到14.35億美元,占農業總支出的0.67%,平均每個農場的租賃費用為1.2萬美元[3]。其中合作制農場、股份制農場租賃費用明顯高于家庭及私人農場,可見,大型農機租賃與農場經營規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租賃農機支出費用在農業成本中的份額隨著農場規模的增加在下降。(3)契約租賃模式。契約租賃不同于公司租賃,公司租賃只提供大型農機出租服務,其他的服務均不提供,而契約租賃則是由專業化的服務公司來組織經營的。農場主只需與這些服務公司簽訂作業契約,支付約定的費用,由服務公司完成從耕地、播種、施肥到排澇等全部作業,并提供駕駛、操作與維護服務。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不僅能提供農機租賃,還可直接提供作業服務,在大型的股份制農場中比較多見。

1.2法國

1.2.1法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

按照農業機械的動力及機械化程度,法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以畜力牽引為主的農業機械化起步階段。這個時期除了馬拉農具之外,蒸汽動力的農業機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1929年法國農戶的拖拉機保有量達到了20萬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到1955年,為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階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1945年農戶的拖拉機保有量僅為5萬臺,僅是1929年的1/4。隨后法國政府將農機發展列入國家經濟發展規劃,1947年法國成立了農機指導委員會,政府通過優惠貸款及稅收減免等方式,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到1955年,法國農業的機械化率達到了65%,農業機械化基本實現。1956—1975年,法國全面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到1975年法國農戶拖拉機保有量突破了140萬臺。除此之外,農業機械的種類也日趨增多,包括割草機、聯合收割機、加工包裝機械等,機械化遍及整個農業生產過程。21世紀之后,農業機械進入了自動化、電子化階段。當前農業機械設備已經融合了現代微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此外田間自動導航系統、機器視覺系統等研究成果開始應用于拖拉機與自走式農業機械上。

1.2.2法國農機經營的具體模式

法國除了大型的股份制農場自行購買農機之外,其他的中小型農場通常是合作購買,或是組織農機合作社。農機合作社是當前法國農機經營的主要模式。為了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機使用率,法國政府采取積極措施,鼓勵農民成立農機合作社(法文簡稱CUMA,中譯為居馬)。居馬一般是由4個以上村莊農戶共同發起成立的,其組織形式類似于股份公司,加入居馬的農戶需要繳納入社費,以此費用作為擔保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來購買農機。社員即為股東,設有董事會與股東大會,社員不論出資多少,享有同樣的表決權,并下設多個專業的分支機構,農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加入居馬或居馬的分支機構[4]。農戶在繳納入社費之前,需要與居馬簽訂合同,按照合同來享受權利或承擔義務。在社員與居馬簽訂的合同中,明確了農機使用的具體制度,包括農機的共同所有權歸屬、農機服務的價格、農機出租的方式等。社員按照會費繳納的多少,有免費使用農機的次數,超過一定的次數,需要繳付租賃費用。除了居馬的社員使用外,居馬還可以將農機出租給其他未加入居馬的農戶,將所獲得的租賃費用扣除居馬運營成本及農機維護費用,余額按照社員出資多少,到每年年底一次返還。從居馬模式的實踐效果來看,有以下優點:①通過規模效應,降低了總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單個農戶購買農機的成本。②可以加快農機推廣的速度,加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③農戶通過自己的需求進行投資入股,從機械配置的角度來講,使得農業機械的利用率更高。優點顯而易見,但是同時也存在部分問題,最主要的就是機械使用高峰期農業機械使用的順序,此問題最終解決方式是通過抓鬮或者購置高效率的大型機械來解決。

1.3日本

1.3.1日本的農業機械化發展

日本農業機械化起步比較晚,主要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開始的,但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快,到20世紀60年代初,就基本上實現了全面的農業機械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及年輕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日本的農業機械化支持了以老人、婦女為主的兼業型農業的發展,但這也是日本農業成本高的根源之一。由于其耕地規模小且主要是家庭經營,日本兼業農戶多,其農機是以中小型為主。日本政府一直對農業實施保護政策,在農機購買上,政府實施了大量的補貼及優惠貸款政策,所以農戶中小型農機擁有量比較大,這是日本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的一大特點。

1.3.2日本農機經營的具體模式

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日本農業進入全面機械化階段,推行以乘坐式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高性能大中型農業機械為特征的機械化,而小型機械的優勢就不存在。為了小農戶(農場)更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防止過多投資而導致農業生產費用過高,日本在進入全面農業機械化階段就開始了種種努力。為了經濟有效地使用農業機械,必須建立一定組織,組織形式因構成農戶數、經營規模、作業對象、經營管理主體性質、農戶間的關系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具有日本特色的農機經營模式,主要有兩種。(1)自購自用(營)模式。由一家一戶獨立購買農業機械,主要是農戶為了自身農業作業的需要。日本農戶自購的農機比例很高,到1985年,除了插秧機和聯合收割機自購比例低于95%以外,其他機械的自購比例都超過95%[5]。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全面實現,日本農戶自購農機的比例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梢?,自購自用(營)模式是日本農機經營模式的主導模式。農戶在完成自家的農業生產外,若有多余生產力,可以單獨承攬別家的農活或租借給別家使用,開展一家一戶個體經營,獲得一定收入。(2)共同利用模式。共同利用模式也稱農戶共同經營模式,由2戶以上農戶合作購買,共同所有,或租借某種農業機械,按契約分別使用。共同利用模式受到所在地區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戶經營條件,特別是當地市鎮村、農協和農戶形態的影響,使得合作或共同使用方式可分為:①屬地共同利用型。主要針對田間作業機械的購買、使用和經營,一般專業農戶采用這種方式,且基于村落內進行。日本農村社會具有村落群居的特征,農戶長期以來形成了暫時性的互助傳統。在農業機械共同利用中,農戶之間的聯合范圍、內容和性質是極其多樣的。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志同道合的農戶互相簽訂協議,進行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的農業機械共同利用的聯合。②農業村落共同利用型。這也是屬地共同利用型的一種,這種類型更多地針對農業基礎設施及其關聯機械的共同利用。在日本村落,擁有在農田基本建設、水利作業或農忙期進行勞動力交換的慣例,發揮著共同組織生產的作用,便于機械的共同利用。這種共同利用方式組織性最強,其積極意義在于可以在農業生產中引進弱小農戶不可能引進和利用的大型機械和設施,通過多數農戶的共同利用,提高利用率,達到經濟合理。③隨意組合等共同利用型。由作業項目一致的農戶組成,由于作業項目不同,這種類型又有多種組織形式,可以做到全員協商,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例如,集體栽培組織,這是一種根據栽培契約進行有關的共同勞動和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或部分農業作業受委托的農戶集體組織;畜牧業組織,是一種有關機械設施的共同利用的牧草生產集體。

2美國、法國和日本農機經營模式對中國的啟示

2.1農機經營模式要以市場化為原則

美國、法國和日本在農機經營中,其市場化程度都比較高,農戶或農場主有充分的自由,可以購買農機,也可以購買農機服務,還可以加入農機合作社,這些行為是農戶依據市場機制所做出的選擇。當前,中國的農機經營模式是多樣化的,但農機服務公司處于壟斷地位,因此必須要處理好行政推動與市場的關系,充分尊重市場對農機資源的配置作用,取消農機經營的行政管制與壟斷,走市場化道路。

2.2發展農機經營模式要以農戶為主體

在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中,無論是大規模的集約化生產,還是小農式的分散生產,農場或農戶均作為基本的經營主體。在此主體上發展農機經營模式,形成了農場或農戶自購自用模式和農機戶模式,這兩種模式占主導地位。即使在其他的經營模式中,農戶也是農機經營的主體,一些專業化的租賃公司、組織所占比例很小,卻是屬于必不可少的有益補充。因此,中國要進一步扶持農機自購自用模式和農機戶模式,特別是農機戶模式,不能因為農機戶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就通過行政手段利用其他模式取而代之,要認清農機戶模式的優劣勢,充分發揮其優勢,通過發展其他農機經營模式來彌補其劣勢。

2.3農機經營模式要依托自身的條件

美國是人少地多型,日本是人多地少型,法國是介于兩者之間,資源條件的不同對農機經營模式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美國除了自購自用模式外,更多的是契約服務,而日本和法國為了提高農機利用率,采用的是農機合作社模式。中國與上述3國相比有所差異,單從農戶經營規???,與日本類似;從經營作物品種看,中國南北有差異,南方多是經營經濟作物,北方多是經營糧油作物,糧油作物與經濟作物對農業機械和農機經營的要求是不同的,并且糧油作物更容易實現農業機械化。當前,中國的勞動力并沒有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減少,因此要依托自身的條件,根據農戶經營規模、作物品種、勞動力狀況等條件來發展農機經營模式。

2.4農機經營的組織化合作特征明顯

美國、法國和日本3國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發展農機經營的時候充分利用了農業合作組織,為分散的個體農戶(農場)的生產、銷售、購買提供政策、技術、信息等綜合服務,組織網絡幾乎覆蓋所有農戶(農場)。農業合作組織不僅成為農機經營的直接主體之一,而且還是農戶或者其他專業化經營組織開展活動的重要組織基礎,為其他各類經營模式的運行提供中介、技術、后勤保障服務,也為分散的農戶之間搭建了服務連接、信息交流的平臺,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經營模式。農業合作組織模式的優勢在于節約了交易費用,提高了農機尤其是大功率農機的利用率。

2.5農機經營模式需要完善的保障體系來支撐

發展農機經營模式需要其他的配套制度保障,上述3國都為農機經營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完備的技術與制度保障體系:①相繼建立了獨立、先進的農機工業體系。②建立了專門的法律法規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農業保護和支持政策,構建了農機經營模式發展的主要制度環境,如普遍實行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和信貸、稅收優惠政策。③建立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支持體系,如將技術研究、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維修、質量監督等社會化服務納入公共管理或者公共財政預算予以支持。目前,中國農機購置補貼制度仍然需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薄弱,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機經營的保障體系,為農機經營模式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3中國發展農機經營模式的路徑選擇

3.1加強農機經營組織培育

在農機經營組織中,農機戶或農機大戶是依靠市場自主發育的經營主體,是最具活力的農機經營模式,也是農機經營的主要力量,應成為中國政府扶持與關注的重點對象,在政策、資金、信息等方面大力傾斜,促進其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逐步形成從機耕、機播、田間作業管理到機械化收獲、農產品運輸等多樣化的跨區域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發揮示范、推廣、輻射、帶動作用。應該以農機戶或農機大戶為重點,對具有組織能力、經營實力、合作精神和誠信品德的農機戶或農機大戶進行政策引導和技術培訓,鼓勵其作為發起人組建股份合作組織,使其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并及時開展運行管理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組織輔導,使農機股份合作組織真正成為合作自愿、管理民主、自主運行、產權界定清晰、成員規模適宜、管理水平較高的組織,并推動區域性規?;某邪洜I,實現農業機械更高效的共同利用。同時,農機股份合作制應打破基層行政區域限制,根據區域規模,建設2~3個農機股份合作組織,使其形成有效的競爭,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不斷擴大服務領域和經營范圍,在條件許可的狀況下,實現跨區域作業。此外,要把握好農機戶模式與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的關系,實現農機戶模式與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健康協調發展。農機戶模式是農機經營模式的主體,農機股份合作制是農機戶模式的有益補充,但兩種模式之間又是競爭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政策、經濟刺激,形成農機戶模式與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共生共贏的格局。從農機配備上看,農機戶模式更多配備常規機械,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更多要配備資產專用性較高、大功率的機械;從服務領域來看,農機戶模式更多的是某一作業環節的單一服務,而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可以實現一條龍服務;從經營范圍來看,農機戶模式更加專注于全村,而農機股份合作制模式注重的是全縣,甚至是跨區域作業。

3.2建立農機投入的長效機制

①強化農機購置補貼。按照中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要求,各級財政需要配備專項資金,農戶或農業生產組織購買農機給予補貼。為此,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擴大補貼的范圍和品種。②加大農機購置信貸支持。各級金融、信貸機構要不斷增加農機購置新增貸款的規模,優先為市場急需的農機購置提供貸款;允許以購買的農機向銀行抵押,同時要簡化審批手續。貸款期限亦應延長(如5年),這樣能有效降低購機者所承擔的風險,有利于提高購機者進行生產經營及管理的積極性和責任感。③要建立相應的農機信貸監管及風險管理制度,對大額農機信貸實行信用評價制度、農機轉移后補貼、貸款收回制度,防止農業機械化發展資金無序流動和流失。④按照《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要求,對農業生產作業用燃油實行財政補貼[6],補貼對象為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機經營組織,由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實施,補貼發放數量與農機作業量、農機具配套水平等掛鉤。

作者:羅劍 單位:西華大學

參考文獻

[1]MoayadBZ.AgriculturalandmechanizationstatusinUSA[J].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EngineeringJour-nal,2014(1):35-44.

[2]YangDT.Knowledgespilloversandlaborassignmentsofthefarmhousehold[D].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2013.

[3]GajendraS,PathakBK.AdecisionsupportsystemformechanicalharvestingandtransportationofsugarcaneinThailand[J].ComputersandElectronicsinAgricul-ture,2014(11):173-182.

[4]梁備戰.新時期農機化經營模式的研究與探討[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0.

[5]蔣祚.日本農協的肥料、農藥及農機事業[J].中國合作經濟,2014(4):43-46.

[6]李新倉.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成效及優化對策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實證調研[J].農機化研究,201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