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成功經營論文

時間:2022-08-18 02:59:00

導語:小吃成功經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吃成功經營論文

摘要:臺灣小吃不僅品種繁多,色佳味美,而且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文章首先闡述了臺灣小吃的分類,然后總結了臺灣小吃的發展階段及特點,最后深入分析了臺灣小吃成功經營的秘訣,旨在借鑒臺灣小吃的成功經驗,改進大陸小吃的經營方略。

關鍵詞:臺灣小吃;制作;經營;要素

小吃指出自于市井之中,不屬于菜肴、大菜類別的地方風味食品。小吃一般制作相對簡單,售賣起點低,價廉物美,充分體現地方特色與民俗民風。探尋臺灣小吃成功經營的因素,對于研究臺灣地區飲食文化發展,促進兩岸飲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臺灣小吃的概念與分類

狹義的臺灣小吃僅指發源于臺灣的小吃,但是小吃的變化性極高,易隨地域、時間而變化,因此廣義的臺灣小吃包括那些于臺灣興盛、創新、發展并隨處可見的市肆美食,如蚵仔煎、擔仔面、生煎包、可麗餅、肉粽、魚丸、臭豆腐等。

臺灣小吃根據其品種特征分為兩類。一類是全臺灣都有的,如牛肉面、肉粽、雞排、香腸等,這些小吃遍布寶島各地,口感相似;另一類是以某些地方為主的小吃,如臺灣肉丸各具特色,臺北清蒸肉丸、臺中肉丸、臺南肉丸等各不相同;臺灣各地因為特產、氣候及歷史原因,產生了許多地方特色小吃市場,較有名的如基隆廟口、淡水老街、臺南小吃、鹿港小吃等等。

臺灣小吃根據經營地點分類,可分為市集攤販小吃與老店小吃兩類。市集攤販小吃地處人口密集地區,以方便快捷、低價美味為優勢。老店小吃則久負盛名,地點歷經百年不變,以口碑、品質而著稱。如臺南市的著名小吃可能因為都市發展而四散,為了注明自己的來源出身,往往在所賣產品前加注來歷,如“石精臼海產粥”或“大菜市意面”等。

根據原材料的不同分類,臺灣小吃可以分為米食類、面食類、肉類、海鮮類、豆類、糕餅類、飲料類、水果類、綜合類等九類。

二、臺灣小吃的發展階段

臺灣小吃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較之正餐更能呈現一般市民的生活與文化。臺灣小吃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早期的臺灣小吃(1895年以前)

臺灣小吃的發展與其開發歷史密切相關。自宋代起,漢人自福建、廣東移民來臺,開墾山林,耗費勞力于耕耘,小吃經營者便以挑夫姿態,挑各樣冷、熱小吃到田邊、山邊供應開墾者食用,逐漸發展起來。另一方面,在臺灣原住民墾荒時期,皆在信仰中心廟舉辦迎神賽會,人群聚集,小吃經營者也隨至行商,所以臺灣早期許多小吃市集都設在廟旁。另外,閩南小吃隨著鄭成功的部隊來到臺南,因此,臺南小吃與閩南小吃如出一轍,并成為臺灣其他小吃的發源地之一。

(二)日據時期的臺灣小吃(1895年至1945年)

該階段的臺灣小吃吸納了一些日本風味,如燒烤類小吃的流行和生鮮食材的運用,生魚片、天婦羅、壽司、烤秋刀魚、烤魷魚的等一度躍為主流。源于日本的涮涮鍋采用分食的方式,選用來自日本的鍋底,也在臺灣逐漸流行起來。珍珠奶茶、日式咖啡等也逐漸傳入臺灣,并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臺式飲品。天婦羅、甜不辣、關東煮等是地道的日本舶來品,如今已成為臺灣小吃的成員。臺南名吃“棺材板”的出現雖然晚于日據時期,但也是受了日本飲食的影響。

(三)建國后的臺灣小吃(1945年至今)

臺灣小吃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并興盛于七十年代。1949年后,大批的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帶來了全國各地的風味,臺灣飲食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大批從大陸到臺灣的軍、公、教人員退役、退休,為了生計或打發時光,或在思鄉之情的促動下,親手烹制各類小吃,并不斷地在色、香、味上改變提高,出現各類以大陸各省小吃為主結合臺灣當地口味的風味小吃,促使臺灣小吃呈現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狀況。

三、臺灣小吃成功經營的要素

臺灣小吃在制作、經營、營銷等方面的獨到做法,加之特定社會文化背景、自然條件,迎合了人們現代生活需要,樹立起良好的口碑,因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倍受青睞。

(一)臺灣小吃的制作特點

1、選料嚴格。臺灣小吃講究食材的穩定性,以保證小吃的品質與口感。例如正宗的嘉義雞肉飯采用火雞、臺灣地產米、火雞油醬料,因而口味獨特。臺灣擔仔面的肉臊是以純瘦肉的鹵肉,以較甜的鹵汁鹵過,再切丁、加新鮮蒜瓣爆炒,因而香味撲鼻;所用的面稱“油面”,口感爽滑彈牙,相互不粘連,與肉臊的口感相得益彰。

2、醬料和肉燥?;臃倍嗟尼u料和肉燥為臺灣小吃錦上添花,使人印象深刻。幾乎每樣臺灣小吃都需要醬料,且又各不相同。在臺灣小吃店內較少擺放醬油、醋和辣椒醬等傳統調味品,因為除個別小吃偶爾需要客人自加胡椒粉和醋外,調料都已經放入小吃中。蚵仔煎有調制好的蚵仔煎醬,甜不辣有專門的甜不辣醬。

3、特定的烹飪工具。臺灣小吃制作講究專用的烹飪工具,獨特的工具改善了小吃的外形與口感。如蚵仔煎是用特殊的鍋制作,因此,臺灣的蚵仔煎顏色較淺,口感更佳,成為臺灣人改進閩南小吃的代表作。又如源自于臺灣屏東的特色小吃黃金蛋,其實就是尋常的鵪鶉蛋,使用帶圓孔的煎爐制作,蛋清蛋黃膨脹并融為一體,呈現出黃金般的色澤,風味獨特。(二)臺灣小吃的經營策略

臺灣小吃的生存與發展并不容易,原料地道、品質正宗、做法獨特、經營用心等都很重要。

1、做專做精。經營品種的單一是臺灣小吃店的一大特色。臺灣小吃店一般都只經營一兩樣小吃,客人如果想吃多個品種就必須光顧幾家小吃店。因此,臺灣的小吃街或夜市往往店鋪林立,相互依存。對于小吃店而言,品種單一不僅有利于保持傳統特色,控制質量,而且易于顧客識別。

2、大眾化與生活化。方便快捷、貼近大眾、價格便宜、隨時隨地供應是臺灣小吃的重要特色。臺灣小吃供應時間通常很長,甚至通宵達旦。近年來,為了拓展小吃業,臺灣出現了小吃補習班,讓想經營小吃攤的人共同上課學習。此外,不少食品制造商也研發出快速食用的小吃包,例如在臺灣各大超市都買得到羊肉爐的調理包,即溶的燒仙草,甚至是面線的調理包等。

3、世代相傳,正宗地道。臺灣小吃的經營者除小部分連鎖化經營外,小型經營攤販比率較高,在色、香、味等方面能夠很好地秉承傳統特色。如小吃店主在經營中總是“有所堅持”,臺灣肉粽制作雖然麻煩,卻是一樣也不能馬虎,嚴格遵守制作程序,用料貨真價實,連米酒、醋、醬油都是用臺灣本土的。又如臺灣小吃的醬料和肉燥看則相似,實際上其成分及調制過程是秘不外傳的,只有正宗臺灣小吃的傳人們才能掌握它們的做法。

4、服務到位。許多臺灣小吃作為旅游商品出售,不僅包裝精美、品種繁多,而且服務到位,擴大了臺灣小吃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如金門貢糖不僅可免費無限量品嘗再購買,而且提供送貨到海關的貼心服務。雖然小吃利潤薄,但許多臺灣小吃提供外賣服務,且保質保量,不另外加價。

(三)臺灣小吃的營銷策略

1、販賣氛圍。營造氣氛與懷舊風格是一些臺灣小吃店吸引客人的重要手段。臺南市百年老店“度小月擔仔面”,在臺灣婦孺皆知,卻僅有一家,別無分號。度小月擔仔面除了色香味俱全之外,最吸引人的還是情調與風格。店堂陳設保持傳統風貌,沒有高桌大椅,全是小臺矮凳。店家用一個小爐燒著木炭煮肉臊,客人步入店堂,圍爐而坐,一邊看伙計現場調制,一邊閑話“度小月”的歷史,回味無窮。許多臺灣小吃店雖小卻很干凈,裝飾簡樸的墻上往往會掛一塊社會名流題送的匾額,或是記者的相關報道及留影。

2、命名藝術。臺灣小吃特別的名稱往往讓人過目不忘。如風靡臺灣的名小吃“棺材板”,原名“機關板”,后來小吃店主將它令人生畏的名字改為“升官發財的跳板”,如果連吃三塊“棺材板”,寓意官升三級,發財連連。由于口味特殊,加上拜怪名之賜,于是不少人沖著這個“好口彩”蜂擁而來。

3、精美賣相。臺灣小吃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改進包裝,豐富產品種類,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如已有400年歷史的金門貢糖分為十多種口味,花色品種眾多,包裝精美大方又便于攜帶。又如臺灣基隆名小吃鼎邊銼,加入了蝦仁、蔬菜等,米漿白嫩,兼顧口感、賣相與營養搭配,倍受歡迎。

4、全員營銷。政府部門、媒體、民眾在推銷臺灣小吃方面全員出動,不遺余力。如臺灣媒體致力于發掘、宣傳各地的風味小吃。上至食品部部長,下至縣長、鄉長,各級官員出面推介當地的臺灣小吃。陳水扁時期的宴會菜單本土味濃厚,吸納了許多風味小吃;臺南虱目魚丸、嘉義雞肉飯、新竹米粉貢丸、臺南碗粿等本土食材、家鄉小吃都曾上過國宴菜單。

(四)臺灣小吃興盛的社會背景

1、迎合現代生活。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外食需求增加,小吃以其便捷低價更是倍受青睞。臺灣小吃源遠流長、繁榮昌盛也源于臺灣人那種對本地飲食恒久不變的自信和熱愛。臺灣人喜熱鬧、愛扎推、夜間活動多,愿意為了品嘗美食而不厭其煩地排隊等待,因此造就無數長盛不衰的臺灣小吃夜市。

2、滿足思鄉情結。臺灣人可以沒有宴席,但決不能沒有小吃。它不但是一種飲食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方式,鄉土與懷舊氣息是臺灣小吃風靡與興盛的重要原因。來自大陸各地的人們帶來家鄉的飲食習慣,與當地食物和烹調相結合后,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特色小吃,以寄托綿綿的思鄉情。

3、重要的謀生手段。臺灣土地房屋私有,在自家樓下開個吃店,啟動資本不多又方便,是小業主謀生的好選擇。臺灣小吃店大都經營品種單一,店面不大,比較容易保持特色。小吃雖然價格低廉,但小吃店主的收入卻不可小覷,他們其中很多成了千萬富翁。小吃店的接班人在接受西方教育后,常常仍回到臺灣繼承家業,固守各自的傳統與規矩,小吃店因而得以代代興盛。

(五)臺灣小吃興盛的自然原因

1、物產豐富。臺灣物產豐富,農牧業發達,為小吃業的興盛提供了優越的物產條件。如臺灣栽培的農作物種類在百種以上,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種類繁多,四季不斷。臺灣的海洋漁類資源也很豐富。據統計,臺灣海域共有魚類191科,597屬,1276種,還有蝦、蟹以及各種藻類、貝類等,被稱為天然的“海洋生物牧場”。臺灣鹿港由于是蚵的產地,蚵仔粒大味美,不僅沒有浸水泡過,且肉質飽滿蘊含水分,因而此地的面線羹最可口。

2、氣候原因。臺灣一年四季氣溫不低,冬天最低溫度不過6℃左右,全年平均氣溫高,濕度較大。因此,臺灣民眾的飲食習慣偏于少食多餐,講究易消化,好入口,以彌補民眾胃口不好,耐力差的特點。臺灣小吃正迎合了這樣的飲食需求。

參考文獻:

1、林則普.2004國際飲食文化研討會綜述[J].餐飲世界,2005(1).

2、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任百尊.中國食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4、徐曉望.媽祖的子民:閩臺海洋文化研究[M].學林出版社,1999.

5、朱仙麗.發現臺灣小吃[M].太雅出版有限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