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建設的對策

時間:2022-01-12 10:18:02

導語: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建設的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建設的對策

摘要: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保障食品安全就要讓食品企業作為第一責任人把生產經營行為與社會責任的承擔結合起來。構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應依法進行。倡導食品企業樹立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將食品安全作為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底線;加強國家社會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能,嚴厲打擊企業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與培育。

關鍵詞:食品質量;法制監督;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當前,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讓人觸目驚心,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恐慌和高度關注。人們在擔憂食品安全對健康造成損害的同時也在拷問食品企業的良知。食品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反映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強,社會本位價值觀缺失。探索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依法構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考核評價機制,提升企業食品安全責任意識成為維護食品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及影響

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企業,其生存與發展的市場條件、社會資源和發展空間均來源于社會。依據權利與義務關系,企業利用社會資源獲得利益后應當回報社會,即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形成企業長久生存與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食品安全問題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食品企業唯利是圖的行為破壞了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公平、合法競爭秩序。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企業發展要與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相互結合,即企業生產經營目的行為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和消費認可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提升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約束生產經營行為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3年6月,第五屆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強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食品安全,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2015年7月,在京開幕的以“企業社會責任———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為主題的北京國際食品及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展覽會(ChinaFATSFair)上,食品安全問題再次引起大家關注。加強我國食品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不斷加強推動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制化建設進程。當前,要從外部和內部同時入手,通過國家政府公共事務管理職能,完善監管法律制度,嚴厲打擊危及食品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同時也要發揮監督效應,通過依法構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承擔的指標和要求,發揮國家和社會雙重的評價考核作用。

二、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導致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既有企業內部責任制度建設不全、責任意識不強的因素,也有外部監管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因素,還有社會責任構建體系不全的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食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內部因素的缺失

企業所應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和方式很廣泛。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就應在生產經營中構建完備的責任體制,即安全生產流程指標、產品質量標準要求、生產經營人員責任、糾紛和危機處理機制、社會公益行為承擔等。但是一些主客觀因素影響了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指標建設。首先,部分食品企業自身承擔社會責任能力薄弱。人們對食品消費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需要個體、中小企業、大企業等多種層次多種行業人員參與社會分工,而部分中小企業和個體人員食品安全責任意識不強,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違規、違章,摻雜摻假,以次充好,生產不符合食品質量安全標準的食品,侵害消費者利益,違背了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其次,利益刺激導致主觀上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淡化。食品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利潤,部分中小企業和個人沒有正確認識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辨證關系,在生產經營各環節減少投入,違規生產加工,減少成本,以獲取最大利益。部分大企業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摻雜摻假,甚至違規操作、違規使用有毒有害物質,這種放任的態度,必然會導致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這種事件嚴重影響了企業形象和自身利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社會公眾對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的誠信經營行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出了質疑。

(二)食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外部因素不健全

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相聯,社會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所需資源、技術和市場等條件,企業自身也應當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即誠實守法經營。但是由于現有法律和制度在企業社會責任充當方面的規定不健全,對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的監督力度欠佳。首先,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我國關于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沒有統一立法規定。關于食品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規定只散見于《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部門法律中,由于社會責任的規定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內容模糊寬泛,操作性不強,故對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缺乏約束力。我國《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頒布,當時對食品企業安全生產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但由于定義模糊、規定不明確,隨著經濟的發展,對企業違背社會責任的處罰力度不足的弊端已顯露出來,因而無法通過法律強制力約束企業生產經營來履行社會責任。其次,政府監管體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到位。食品企業積極主動嚴格按照食品質量安全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是企業主動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需要發揮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能,督促企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我國實行的分段監管模式解決了食品質量安全鏈條長、監管環節多、監管責任重的問題。但是人為劃分監管環節,割裂了食品形成的屬性,難以明確監管界限,容易造成監管重疊或監管空白,無法發揮協調執法和聯動執法作用,也無法覆蓋食品形成的各個環節。

三、食品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構建

(一)強化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法律制度化

《公司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今年剛剛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食品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均有所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各部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側重點不一造成的。而且各法律關于社會責任的規定缺乏強制性法律約束力,這種弱效力的規定無法有效約束食品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就要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建立系統完整配套的社會責任法律規范,以法律形式明確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強制性義務。應加快建立食品追溯制與檔案制。韓國為了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明確各環節責任主體及責任,按照食品類別和環節構建信息溯源制度,即在形成食品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生成信息數據,上傳到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由監管機構匯總信息后形成條形碼,消費者掃描條形碼后就可以顯示本商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的質量標準和責任主體,消費者可以明確判斷是否屬于合格食品。通過食品溯源制度,構建食品環節信息檔案,有利于監管部門監督和管理,更有利于督促食品企業以食品質量安全為第一承擔社會責任。應積極構建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信息定期公示制度,將企業質量安全生產經營狀況按月或季度向社會公示,通過公示方式約束企業積極主動地加強食品安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同時應加大食品企業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將嚴重失信企業或者是生產的食品引發了危機的企業及有關責任人列入“黑名單”,加大經濟處罰力度,構成犯罪的,承擔刑事責任,違法企業應立即關停,相關的責任人永遠不得從事食品行業生產經營行為。

(二)完善國家和社會雙重監管監督體制

強化食品各環節質量安全監管。食品的形成是一個鏈條過程,每個環節都影響食品安全。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根據食品形成屬性和過程構建“食物鏈”式的監管模式,將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從形成食品的源頭開始。將“過程安全”與“結果安全”統一起來,只有構建和完善了各環節食品質量安全標準,企業才有執行標準,監管才有執法依據,消費才有安全的環境。充分發揮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管理職能,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明確監管機構的分工和職責。食品安全委員會要根據食品安全形勢,研究部署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要根據分段監管模式依法明確各監管機構職能,明確監管界限和具體職責,強化監管協調,形成聯動聯合執法機制。要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職能,社會公眾監督參與人員多,監督面廣,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監督的公平和公正性。政府機構應當創建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平臺和機制,社會公眾可通過現代的信息手段對食品企業的違法生產行為及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或監管執法過程中徇私舞弊等違法行為予以舉報,協助監管部門及時發現非法行為,并對監督監管部門執法行為進行監督,保證監管行為的公開和透明。

(三)構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執行評價體系

企業社會責任就是企業通過生產經營行為承擔的社會義務。要倡導食品企業積極主動地承擔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要構建國家、社會、行業三位一體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完善我國食品質量安全標準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有5000多項,既有國家標準,也有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涉及到食品質量很多行業和很多環節,凸顯出雜、多、亂的弊端,很多標準已經沿用幾十年,與當前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要求不符。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們健康需求,就要加大力度廢棄、修改、完善、整合現有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借鑒國外食品安全標準,形成新標準,并通過新標準,要求從事生產經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積極推動企業內部責任制度建設。食品企業要加強自我責任制度建設,食品生產企業是其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企業要不斷健全和規范生產流程和質量標準制度、檢驗制度、售后服務制度、糾紛解決機制等,讓食品質量安全落實到制度和責任人,以制度和責任保障食品質量。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機制。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對企業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守法狀況、內部責任制度建設秩序、社會效益影響維護等方面設定評價細則,作為企業從事食品行業的硬性指標,對評價優秀的企業在社會資源分配政策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企業樹立良好的商業道德風尚和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發展和社會責任承擔雙贏。

(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與培育

加大社會責任報道宣傳。新聞媒體具有普及面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這一特點對危及食品安全事件爆發的原因、處理過程及其處理結果予以曝光報道,對食品行業行為予以警示。督促企業主動積極地維護食品質量安全,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積極與社會公眾交流與溝通,將企業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的生產經營規章制度及執行狀況向公眾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強化企業品牌構建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將企業在生產經營行為中承擔的社會責任狀況作為認定品牌企業的重要條件之一,引導企業以社會責任為理念,遵守企業道德,樹立企業良知,最終實現企業和社會的雙贏發展。

作者:鐘曉玲 單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

參考文獻:

[1]何岫芳.食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路徑[J].光明日報,2014-10-04(02).

[2]賁智強,顧建明,朱士新,等.昆山市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誠信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2(1):40-41.

[3]林嵩.我國食品召回制度法律制度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3.

[4]吳瓊.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規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施蕾.食品安全監管行政執法體制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0.

[6]劉道遠.食品安全監管法律責任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2012,52(4):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