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廟神圣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03 03:14:00

導語:佛教寺廟神圣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佛教寺廟神圣性分析論文

第一,保持佛教寺廟的宗教神圣性

佛教文化最初起源于印度,自漢代傳入我國以來,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寺廟”是佛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筑,最早的佛教寺院修建于漢代。最初的寺院因有廟必有塔,稱其為塔廟,后因很多寺廟無塔,便以“寺廟”、“寺院”代名了。并與石窟寺并稱為佛寺建筑的兩大類,是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宗教場所,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載物。

歷史源遠流長,時至今日,我們的華夏大地上仍然能找到遠古寺廟的蹤影,如洛陽的白馬寺,建寺與東漢期間,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這些保存尚好的佛教寺廟,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它是中國歷史的寶藏,見證了佛教文化在中國發展的繁茂興衰。我國政府向來重視宗教寺廟的管理和保護,不同的朝代,許多寺廟經過擴建、修建和不同程度的保護得以保存下來。尤其是到了近代社會,宗教寺廟場所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資源和文化遺產被高度重視并給予了重點的措施保護。再加上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不同地域的佛教寺廟都得到了國家和當地政府的積極支持,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物遺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很多寺廟已經把申請加入世界遺產行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如承德避暑山莊周圍的寺廟于1994年加入世界遺產名錄,外八廟之普寧寺,普陀寺等佛教寺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和關注,散發出傳統文化的時代氣息。

我們要關注的是,在現代化的推進下我們在對佛教寺廟的物質監督管理力度加強的同時,保持其宗教特有的神圣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佛教寺院作為一個宗教場所,區別于其他普通建筑的最顯著特征在于它本身所固有的宗教神圣性。失去其神圣性的宗教寺院的就像一具沒靈魂的空殼,也必將慢慢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古印度時期發端的佛家寺院最早就是用來作為供奉佛教諸神的地方,是出家僧眾日常生活起居的所在,是佛教宣傳和時間活動的中心,更是佛教藝術的薈萃之地。所以佛教寺廟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宗教組織,是一種有別于世俗社會的神圣的僧侶社會[1]。

因此,我們珍視一種寶貴的文物遺產應主要體現在對其文化特征的傳承和發揚上。佛教寺廟的宗教神圣性滋養塑造了中華民族人民獨特的人文氣質和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作用,所以尊重寺廟的宗教神圣性應該是現代佛教寺廟管理的主要路線。我想這也是聯合國教科委對世界遺傳保護倡導保護的重要目的及意義所在。

第二,佛教寺廟的世俗化

與宗教神圣性相對的是宗教的世俗性。佛教寺廟的神圣性同樣面對世俗化管理的問題。尤其在當代市場化經濟的調控下,佛教寺廟等宗教性質的活動場地在其管理和文化傳播上呈現出歷史上少有的矛盾沖突。

所謂宗教的世俗化,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宗教活動與世俗生活的靠近或與世俗活動的傳播交往降低其宗教的神圣性及信仰的純粹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宗教都面臨著世俗化的問題,它與宗教特有的神圣性特征構成一種矛盾運動。一方面,宗教要努力保持其固有的神圣信仰及戒律清規,使其宗教性質得以傳承,這就要求它與世俗的權利,政治,經濟,制度等區別開來,保持其自身的宗教神圣與出世精神,以求達到理想的精神修行境界;另一方面,宗教作為一種文化,它在傳播與管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蝕。宗教研究表明,不能世俗化的宗教必將走向消亡。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很多宗教就是在捍衛其宗教的神圣性與純粹性上遭遇挫折,最后導致消亡。

“少林寺現象”面臨的爭議主要體現在其現代化管理和寺廟經營方式的轉變以及傳播手段的運用對其宗教本質地位變化的疑問和困惑。其實這就是一個傳統佛教寺廟的神圣性與其世俗化關系的問題。人們質疑在釋永信領導下的少林寺會不會改變或動搖傳統的佛教信仰方式和模式。新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少林文化通過網絡,品牌策略,舞臺劇,公演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似乎與佛家宗教的宗旨格格不入。人們發出相同的問號:如此經營,運作的少林寺,世人將如何繼續信奉禪佛教?第三,佛教寺廟的神圣性與世俗化的統一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佛教寺院的神圣性關系到一種宗教精神文化及其存在意義的本質歸屬所在,但它的僵化會影響其宗教傳播的范圍;而寺院的世俗化管理是任何朝代任何宗教都要面臨的與時俱進發展的需求,但它又會削弱其在佛教信徒心中的神圣性。這是一對辨證統一的矛盾,我們對此的態度可以從歷史上找到一些借鑒。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時其教義教規與今天的中國佛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始的印度佛教到漢化佛教的各個宗派,到完全中國本土滋生的禪宗佛教都讓我們看到宗教的發展與傳播離不開世俗化的進程。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程能讓我們更加清醒的理解今天佛教寺廟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改革與變遷。如果佛家寺院為保持其宗教的原始性和神圣性,裹足不前,或者只是委身為一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必將釀成佛教在中國的悲劇,因為這樣很可能導致佛教的衰落。在中國得到發展的大乘部的基本教義即是普渡眾生,救苦救難,我們能看到一個閉關只燒香拜拜佛,遠離眾生生活的佛門是走不進大眾老百姓的心里,也實現不了它作為一個宗教精神上的意義。所以我們首先還是要肯定佛教寺院的世俗化進路是有其本身發展需要的。

有人認為,像諸如少林寺這樣的佛教寺廟的管理方法能更好的整合和調動其資源,恰好能強化人們的佛教信仰,重新建構一種把入世法和出世法協調得很好的佛教認同及其資源利用模式。他們還引用太虛大師的的觀點:中國佛教的復興亟須善于管理寺廟、經營佛祖家業的出家人。所以,少林寺的發展過程及其理念,極有可能就已蘊涵了21世紀中國佛教信仰群體的新的建構路徑。本人認為,這也是新時代下中國理想的佛教寺院發展理念。

總結

在全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佛教寺廟等代表中國悠久文明歷史的象征與載體是我們應該格外珍惜和愛護的對象。我們在謹慎繼承和發展其宗教文化精神的同時應理性的思考其當代意義,尊重其在新時代背景下自身發展的生存模式。堅持其佛教的神圣性和宗教精神的同時,讓佛教寺廟走出其獨特的發展之道,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抵抗利益化,商業化和政治化的傾向,并發展出一套新形勢下的制度,理念來保護它,傳承它,為現代公民找到佛教的精神歸屬,并使佛教在新中國發揮其更大的宗教價值和文化價值。

注釋

[1]霍國慶主編,《佛教旅游文化》,[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月,p155頁

參考文獻

[1]霍國慶,主編,《佛教旅游文化》,[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1月

[2]劉紅嬰著,《世界遺產精神》,[M],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3]李向平,“中國人的另一種信仰危機”,[J],河南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5月第15卷,第3期

[摘要]佛教寺廟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和內涵,我們既要尊重傳統佛教寺廟文化的精神所在,又要使寺廟管理順應新時代新社會人文環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和解決佛教寺廟的現代化管理與其傳統文化定位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我要探討的難點和重點。

[關鍵詞]宗教佛教寺廟神圣性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