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2-12 02:48:07
導語: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伊川縣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洛陽,東望鄭汴,南達襄宛,西通崤函,總面積1243km2,轄14個鄉鎮369個行政村,耕地5.73萬hm2,人口75.7萬人。全縣水資源總量為2.8億m3,人均占有量450m3,水資源較為貧乏。有限的水資源分布很不均勻,鴉嶺、高山、呂店、江左、半坡等鄉鎮缺乏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又較為貧乏,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局面。水源嚴重短缺的地方,不僅灌溉缺水,人畜飲水安全也存在很大問題。目前,全縣有?、蛐鸵陨纤畮?2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Ⅰ型水庫11座,?、蛐退畮?座,塘壩79座,機電井885眼,666.67hm2以上灌區10個。全縣有效灌溉面積3.51萬hm2,旱澇保收田1.68萬hm2,節水灌溉面積2.62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68.1%,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50km2。盡管伊川縣水利工程基礎較為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較差,但是水利工程在全縣農業生產中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由于伊川縣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僅588mm,且年際變化大,年內季節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汛期6—8月。因此,造成全縣旱澇災害頻繁,特別是旱情年年發生,干旱最多的是春季。伊川縣春季(3—5月)多年平均降雨量約150mm,因此春旱直接影響著全縣的夏糧生產。2013年春季,雖然伊川縣遭到歷史上特大的旱災,但全縣水利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全縣部分鄉鎮因灌溉條件差,夏糧有不同程度的減產,山區部分小麥幾乎絕收。但在伊川縣彭婆鎮申鋪村,該村有10眼機井,當年全村小麥普遍得到灌溉,小麥基本上沒有減產,平均產量6t/hm2。因此,農田水利工程是伊川縣農業增產、增收的保證,在全縣農業生產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伊川縣農田水利建設的主要工作措施
2.1解決人畜飲水安全是促進農村發展的首要條件
伊川縣水資源不僅嚴重缺乏,而且飲用水水質也存在問題。近年來,由于長期干旱少雨,地下水位連年下降,加上過去投入不足,全縣有4.3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其中遭遇飲水安全嚴重受影響的人口有2.8萬人。在伊川縣的半坡、彭婆等鄉鎮的部分村莊,由于飲用水供應不足,水質遭到污染,直接影響群眾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集體上訪,成為農村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安全飲水成為影響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障礙。作為農業人口的大縣,能不能解決好農村群眾安全飲水問題,關系到政府為民工作的本質,關系到農村和全縣經濟的發展。只有解決農村飲水問題,才能使農民無后顧之憂,才會促使他們致力于發家致富,農村經濟才會得到發展,也才能解決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業發展長期落后的問題[3]。伊川縣把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做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大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設計、水源可靠的原則,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堅持近期安全飲水與長遠農村自來水發展相結合,集中解決與分散解決相結合,地下水、地表水與雨水蓄集利用相結合的原則,確定了不同的工程形式和供水模式。在居住人口較為集中、地表水源缺乏的地方,以打深井配套為主,建設村組供水站,以保證飲用水源的集中使用和飲水安全。在群眾居住分散、地表水缺乏、無深層地下水源條件的地方,堅持以蓄為主,蓄提結合,人工大口井與戶建水窖相結合的原則,由自然村組和分散居住戶自建、自管、自用。在供水模式上,堅持以集中供水為主,分散供水為輔,確保供水工程建造與管理方式的先進性,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人口安全飲水的問題。
2.2發展節水灌溉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多年來,伊川縣堅持把節水灌溉工作作為水利建設的一條主線,鼓勵人民群眾投資投勞,同時用政策進行正確引導,在全縣全面推廣節水灌溉工程,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節水化進程。目前,全縣已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62萬hm2。目前,節水灌溉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節水灌溉的發展,有效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促使農業穩產增產。節水灌溉不僅節水,而且節能、省工、少占地、增產、增收。伊川縣節水灌溉每年可節約水資源2800萬m3,節省電能205.3萬kW,增產糧食14.6t。二是發展節水灌溉,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三是發展節水灌溉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形成了一批優質高效和具有特色的農業生產基地[4-5]。伊川縣鴉嶺鄉石橋村以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為主線,以水土保持重點示范園區和高效生態流域綜合開發工程為依據,把雨水積蓄利用作為山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由試點向面上推廣,集雨攔蓄與打井提水相結合發展節水灌溉工程,擴大灌溉面積,在山頂或溝道旁修建高位蓄水調節池、水窖、集雨塘壩。按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的原則,在低水壓區以發展點灌、低壓管道輸水為主,在高水壓區以發展噴灌、滴灌節水灌溉工程為主,擴大灌溉面積,提高水利用系數,增加了規模效益。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000元以上,并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3小流域治理是發展特色農業的有效載體
伊川縣由于獨特的地形地貌和過去不合理的耕作模式,全縣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糧食產量不穩,少數群眾不能脫貧致富。建設重點水土保持工程,發展有特色小流域經濟,已成為伊川縣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措施,有效解決了“三農”問題。一是小流域治理有力地促進了山區生態農業發展。多年來,伊川縣提出水土保持工作與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如鳴皋鎮在衡桃山小流域治理區發展333.33hm2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一改多年來的靠天收、種單一糧食作物的耕作模式,發展富硒農產品種植,帶動周邊上萬農戶參與,實現戶均增收1200元。二是小流域治理促進了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隨著伊川縣旅游業的發展,伊川縣的多處人文景觀由于缺少自然景觀而滯后于周圍地區,尤其水資源缺乏是發展區內旅游事業的主要障礙。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考慮到基礎好、見效快、易于布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伊川縣選擇酒后鄉南莊村的鶴鳴峽,除利用部分資金建設溝道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改善當地水利景觀外,部分投入到水土保持觀賞林建設。建成后,基本達到了青山滴翠滿坡綠,溝底建壩泉水流的美麗景觀,吸引了外來投資者發展旅游事業,帶動了景區周圍群眾發展各種特色經濟,提高了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了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從而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俱佳的效果。
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發展、農村落后地區改變面貌和實現農民增收的基石。水利興則農業興,農業興則社會穩,農村水利事業發展將直接影響糧食安全和“三農”問題的解決,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任紅濤程利玉王藝偉工作單位: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鎮農業服務中心
- 上一篇:電力工程外網技術管理的思考
- 下一篇:農村農田水利設施保護及運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