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流域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5:33:00
導語:水利流域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21世紀水利如何滿足國家現代化的需求
中國的水利長期以來沒有擺脫農業水利的范疇,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家對水利的投入相對不足,因此水利建設的基本特點是:
(一)防洪工程建設標準低,國家雖然投資興建了許多骨干防洪工程,但是大部分堤防是靠群眾運動在歷史殘留堤上培高建成,在堤基、堤身上遺留隱患較多,遭遇大洪水時險象環生。同時大量設置蓄滯洪區,在其中生活的2000萬人難以實現脫貧致富,蓄滯洪區使用的難度日益增加。
(二)農民自發興建的低質量水利工程雖然發揮了一定的效益,但是遺留問題日益突出。在合作化運動、、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等政治運動中,全國農民每年冬春自發大興水利。僅在期間就興建大中型水庫900多座,小型水庫更是遍地開花。這些水利工程雖然沒有花費國家太多投資,但是沒有統一規劃、缺少嚴格地勘測、設計和質量控制,因而病險工程較多。在80年以前,每年潰壩事故都在200座以上,最多年份超過700座,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將更加突出。
(三)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已達8億畝,但農民自發興建的農田灌溉系統的水資源浪費十分嚴重。我國的農業灌溉系統除干渠外缺少量水和控制設備,取水隨意性大,跑水或超額引水十分普遍。渠系的滲漏、田間蒸發等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特別是由于田間灌溉方式不合理,許多干旱地區灌溉水量遠遠超過作物需水量,這種農田水利工程是低效工程。
(四)我國有機井372萬眼,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在干旱缺水地區,機井成為地下水嚴重超采的禍首。由于機井所有者為個人或小集團,只要一合電閘就可以抽出水來,很難進行控制,在干旱季節,互相爭水,井越打越深,越大越多,不利于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五)對于水系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的各類污染源缺少監控手段。面對日益嚴重的污染流域管理部門無能為力。由于水資源污染加劇了供需矛盾,也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六)長期以來,水利規劃只著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把生態效益列入規劃主要內容。因此,由于水利工程建設而造成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濕地消失、草場沙化、珍稀物種生存環境破壞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屢見不鮮。
(七)作為水利部門的職責,以建設水利工程滿足社會對水資源需求為主要目標,而對于通過宣傳引導合理消費水資源以及通過管理控制水資源的不合理消費方面蒼白無力。
總結20世紀的水利建設經驗,一是由于我們的觀念上落后,水利建設仍停留在農業水利的階段,對城市化過程中大城市對水利的新要求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水利建設的新要求缺少認識;二是我們技術上落后,水資源的利用仍停留在低效階段,水資源的浪費與水資源緊張并存;三是管理體制上落后,流域管理停留在水系管理的范圍,對流域內各種不利于水系管理的不良人類活動無權管理,21世紀的水利建設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決觀念、技術、體制三方面的問題。
觀念上落后可以通過教育轉變,技術落后可以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而管理體制的改變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徹底改革。
2、水利建設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已被現代人所接受,為謀求全球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僅要力求當代的發展,而且要做到不破壞后代人的發展條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在代際公平、地域公平基礎上建立的人口、資源、環境、生態及經濟的協調發展。
傳統的水利建設理論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如黃河斷流、華北大平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淮河、遼河水系的嚴重污染等都已走入絕路,談何可持續發展。21世紀的大水利建設必須高舉可持續發展的大旗,把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水利建設的核心理論,明確水利建設的發展方向。
(一)水利建設不僅要滿足當代人對水資源的需求,也要滿足后代人對水資源的需求。
水資源是一年一年不斷循環的,人類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如僅對其合理利用并不構成對后代人的影響。但是如果在利用過程中使水中的污染物不斷積累,超出水域的自凈能力;或者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至于使地表水面及濕地面積減少、海水入侵等難以逆轉的問題發生,就是損害了后代人對水資源利用的權利。試想,歷經千萬年留給我們的地下水和秀美山川我們有什么權利把它們用光和毀壞掉呢。從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來看,我們不僅不能超量使用水資源,而且要盡快把過去超采的地下水資源加以補償。對污染的河流、破壞的生態環境盡可能加以修復,當代人欠的賬當代人來還,這是我們不能推辭的責任。
(二)地域上的公平發展要求水利建設的公平,不能為保障一個地域的發展而犧牲其他地域的發展權利。
“犧牲局部,保全大局”一直是水利規劃中所提倡的,這種精神在的樣板戲中被升華為“龍江精神”。這從經濟角度或許是合理的,但是從人權及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它又是極不合理的。例如把2000萬人生活的區域劃定為蓄滯洪區,居民非自愿承擔洪水風險,是為了保護下游的發展。同樣為保護下游大城市而降低上游堤防防洪標準,為保護堤防一側而降低另一側堤防的防洪標準。就是說為了保護某些特定地區而損害了其它地區的發展權利,使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目前所提出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條例》雖然對蓄滯洪區作出部分經濟補償,但遠不能補償該地區在發展潛力方面所受到的損失。
(三)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單元。
目前許多省、市都在制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但大多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流域為基本單元。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是由各大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來完成,大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是由各支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來實現。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討論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試想,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再好,如果太浦河和長江下游水質嚴重污染,怎么能保障上海市的可持續發展呢?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它要求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使流域的安全度、舒適度及富裕度都不斷得到提高,這應當是21世紀我國大水利建設的目標。
(四)水利事業不僅僅是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而應當說是首要條件和根本條件。
在談及水利事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時,流行的說法是:水利是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這種說法不確切。因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條件極多,如每一種資源都可以說成是支撐條件,但是一種資源不足,可用其它資源代替。水則不成,它是不可替代的。而且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對流域的土地開發、生態、環境、人口、經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流域中生命四大要素是:陽光、空氣、水、土壤,前兩者不是稀缺性的,不會成為流域內可持續發展的障礙;而土壤及其分布條件是難以改變的,只有在流域內通過有限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才能實現水土平衡,不斷地創造維持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梢哉f在流域內除了人為管理因素之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方面,即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經濟都會產生影響的要素只有水和土地。而改變水的時空分布以實現水土平衡并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正是我們水利事業的目標。因此,我們應當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水利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和根本條件。
3、強化流域管理體制才能實現21世紀的水利發展目標
面對水利事業在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要完成以流域為單位的國土綜合整治,實現以流域為單元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化我國的流域管理機構。應當說,提出以流域為單元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流域時代的來臨。必須通過嚴格的流域管理,使舉國上下都意識到流域是一種自然存在,只有實現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某一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流域管理機構應當對流域實施真正的管理,協調流域圈與行政圈、交通圈、經濟圈之間的矛盾,把流域作為一個開放的巨系統進行科學管理。作為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有權對流域內一切對水系造成不良后果的人類活動進行干預和制止,對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建設項目應當有一票否決權。從根本上來說現在的流域管理機構充其量不過是水系管理機構,強化流域管理機構就是要把流域管理機構從目前的水系管理升華為真正的流域管理。其要點是:
(1)對流域的防洪管理應當從目前的防洪工程建設管理擴展為全流域的洪水風險管理
(2)以提高全流域國土安全度為管理目標
(3)對流域的水資源管理應從目前的水資源分配管理擴展到全流域的配水、用水等全方位的水資源統一管理
(4)對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目標應當從目前的防洪、供水、發電、航運、養殖等單純的經濟目標擴展到經濟、環境、生態等大目標
在一個流域內只有建立了真正有流域管理職能的管理機構,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這樣的管理機構的具體組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必須賦予它必要的管理權。21世紀的水利建設是流域的時代,必須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流域管理機構。
- 上一篇:水商品價值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縣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