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利發展的戰略方向研討
時間:2022-03-28 09:57:10
導語:基于水利發展的戰略方向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黑龍江水利戰略意義重大,可以體現在以下的三大方面: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總面積的37.0%,全省耕地居全國第1位,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占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是農業大省,是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接近全國總產量的10%,糧食商品率超過70%。2010年,黑龍江省實灌面積達到406萬hm2,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87.5萬hm2,糧食產量首次突破500億kg,實現“七連增”,這其中農田水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此外,有學者通過研究虛擬水,分析認為黑龍江不僅每年向國家供給糧食,還向國家貢獻了2402.82億元、數量343.26億m3的虛擬水,成為中國商品糧第一調出大省。按照每年至少調出250億kg糧食計算,在既滿足本省需求的基礎上,還滿足了全國6250萬人的糧食需求[7]。因此,必須夯實水利基礎,推進水利現代化,支撐和保障現代農業的發展,鞏固和提高“中國的大糧倉”地位,這也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需求。存在的問題與挑戰:由于黑龍江省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和水土資源格局不匹配的基本特征,容易出現容春旱秋澇,耕地較為集中的松嫩、三江平原地區,徑流量只占有總量的26%。并且存在水利工程薄弱、水資源利用率低,缺少相應的水資源調濟工程,使江河湖庫天然來水調節能力差,容易出現枯水期嚴重缺水局面,影響農業正常生產,威脅地區和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2010年全省用水總量為325.0×108m3,其中農業用水249.6×108m3,占用水總量的76.8%,易澇面積有446.44萬hm2,鹽堿地面積達57.87萬hm2[8]。但至今仍71%的耕地沒有灌溉條件,并且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水土流失特別是黑土地侵蝕嚴重,農田水利基礎薄弱[3〗。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2010年全省生產原煤6618.3萬t,占全省能源生產總量的51.1%,是主煤炭調出省之一。同時原油也占有重要地位,占全省能源生產總量的44.1%,除此之外,天燃氣、水電和風電得到發展,但在能源生產構成中比較較小,分別為3.1%、0.6%、1.1%[8]。在當前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人們已經認識到石油、煤炭等碳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形成了嚴峻的挑戰。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后,綠色經濟、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趨勢。但是相對于核能、風能、生物能,水能是可以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現有能源中唯一技術掌握成熟的[9]。水利發展改革對推進低碳經濟有著重要作用:①作為可再生能源的水能,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同時也推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可水能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對經濟社會進行“減碳”的改造和轉型,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節能減排;②推進的農田水利建設,增加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農田內的生物量,從而通過增強作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的更多的CO2,通過增加了碳匯,實現低碳經濟;③通過流域綜合治理,進行水土保持和水生態保護,提高植被覆蓋率增加,增強植物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固定CO2,從而增加了碳匯[10]。因此,推進黑龍江省水利發展改革,將會引領黑龍江省進入低碳環保型經濟社會。當前主要問題有:全省水能資源可開發利用量只有1024萬kW,開發利用率只有11%,未來水利發展空間仍很大。此外,雖然黑龍江省生態環境相對較好,但目前除黑龍江上游水質基本良好外,省內大部分江、河、湖、泊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早在192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明確地警示著人們[11]。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的生存、發展對水資源具有極大的依賴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影響經濟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黑龍江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全省截蓄地表水能力僅為26%,并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水資源對部分地區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支撐力相對不足,有學者研究認為,有7個地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都處于不協調狀態[13],同時通過計算黑龍江省的區域基尼系數,表明黑龍江省水資源與人口、第二產業總產值的空間匹配基尼系數分別為0.4606、0.7184,分別為較差和極差[14]。因此部分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農村有近一半人口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工程性缺水已經成為制約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黑龍江省水利發展戰略方向展望
黑龍江省立足省情、水情,結合新時期的水利發展形勢,提出了“以水富民、以水興業”戰略方針,并加大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2011年全省累計水利投資357億元,是規劃投資的2倍多,水利事業得到有力的發展。但是,黑龍江省水利發展形勢依然嚴峻,未來一時期內黑龍江省水利建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水利建設: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2012年1月,《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這是指導我國水資源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當前,全國各地已經開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日前,哈爾濱市已經確定了三條紅線,全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80億m3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至36m3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至0.55,將全面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15]。黑龍江省各級政府應盡快結合地區情況,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出臺相應的落實辦法,貫徹實施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這“四項制度”,全面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16]。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把河湖連通作為加強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的一項舉措”,并強調“完善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盡快建設一批骨干水資源工程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劉加海結合黑龍江省具體情況,構想了全省河湖水系連通網絡框架:以嫩江、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等重要江河及其主要支流骨干河道為基礎,以引呼濟嫩、引嫩擴建、黑松連通、引松補撓等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為手段,科學規劃實施跨流域水資源配置,統籌安排、合理布局,構建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全省江河湖庫水網體系,實現“北水南調、邊水濟腹、東西兼顧”的水資源配置戰略[17]。當前,迫切需要編制黑龍江省河湖連通戰略規劃,并且未來實施中,充分發揮各個關鍵水利工程的樞紐調控功能,鞏固、擴建和增建調蓄水庫,疏通整治中小河流,綜合水能資源開發工程,同時加強對灌區連通的配套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強對水資源與經濟社會格局不匹配城市的水資源供給,完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科學合理的調配全省的水資源,帶動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增強全省干旱洪澇等水災害的抗御能力[18,19]。黑龍江省河湖水系連通戰略實施將是改變黑龍江省工程性缺水的關鍵,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潛力,改變水利工程薄弱的局面,滿足松嫩、三江平原糧食生產綜合試驗區、哈大齊工業走廊、東部煤電化基地等用水要求,支撐“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戰略全面實施[17]。今年聯合國確定第二十屆“世界水日”的主題為“水與糧食安全”,我國的“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大力加強農田水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沛則糧足,糧足則天下安。據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在影響糧食生產的諸要素中,水的增產效應最為突出,一畝水澆地的收益是一畝旱地的2~4倍,水利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20]。因此,要保證黑龍江省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要改變傳統農業的粗放型發展,積極開展高效節水工程建設,重點發展大型機械式行走噴灌,積極發展膜下滴灌,大幅度提高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比重[33]。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加強對農民的組織和引導,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化水平。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指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約束,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繼續推進節水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以河湖水系連通戰略實施,帶動構建相應的灌區骨干工程,搞好農田水毀閘壩、橋涵、渠道等工程修復,推進水土保持工作,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同時積極實施水田北移戰略,進一步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積和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1-22]。當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劇烈影響,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河流湖泊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出現了部分河流水質惡化、給周邊的居民健康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威脅。不僅如此,也存在著濕地圍墾、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這都將會影響到水生動植物及水產資源的減少,破壞地區生態環境穩定,不利于人與自然、人與水和諧發展,不利于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因此,黑龍江省要在積極推進水土保持工程、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對流域進行治理、坡耕地整治、加強水功能區排污限制與管理,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對地下水資源進行統籌安排,合理開采地下水,同時開發城市水系網絡,美化城市水景觀,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品位。
綜上所述,黑龍江省水土資源豐富,但水資源具有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決定了必須通過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戰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水利發展改革,扭轉黑龍江水利基礎設施落后局面,推進大水利建設,提高水旱災害抗御能力、城市農村安全供水能力,促進解決農業經濟的水源問題和高效節水建設、保護水生態與環境,從而支撐黑龍江省農業糧食增產、低碳環保型社會建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胡月崔國韜工作單位:黑龍江省水利工程技術學校
- 上一篇:我國水利普查質量控制初探
- 下一篇:邏輯學教學與研究交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