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改飲水井建設和管理
時間:2022-07-11 11:00:11
導語:強化改飲水井建設和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泛集資,大搞農村供水工程建設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飲水不安全地區水質和貧水區吃水難的問題。我們狠抓了改飲水井和無水源飲水井的建設,并同時解決了吃自來水的問題,徹底解決農村群眾吃水的兩大難題。搞供水工程建設的關鍵是資金問題。在防病改水經費使用上,我們層層把關,堅持做到??顚S?,杜絕占、挪、用的現象。現在要打一眼改飲水井或無水源區的深井再加上自來水工程全部配套,需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這樣大的資金來源僅靠國家補助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在資金籌集上,采取民辦公助,大家的事大家辦,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堅持國家、個人、集體一起上。2000年至現在全縣共投入改飲水井及供水工程建設資金達2850多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140多萬元,省市補助570多萬元,群眾自籌、集體籌資1140多萬元。共計建設了86眼改飲水井。其中68眼井配套安裝了自來水,18處村屯建為集中供水點。為了充分發揮改飲水井的工程效益。我們堅持做到了建設一眼配套一眼,受益一方群眾的做法。做到當年打井,當年受益。對于有條件的井,為了降低工程建設成本,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實施踏查測量,進行方案比較,設計施工了一些一井多用工程。即用一眼井做供水水源,幾個自然屯受益,達到了工程花錢少,受益群眾多的目的。
加強管理,搞好服務
在過去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感到工程建設是開源,而建設服務是供給。所以我們在工程管理服務上抓了以下工作。建立組織,搞好服務??h水務局防病改水辦公室,負責全縣的改飲水井自來水工程建設及維修管理和技術人員培訓工作。全縣每年舉辦一次改飲水井管理和供水工程管理人員培訓班。以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盡量減少改飲水井和供水工程事故的發生。在服務上成立了以水利排灌公司為主的縣鄉兩級服務網點,負責全縣的防病的改水井和自來水工程建設所需物資及配件的供應,做到購置零配件及設備維修不出縣。建立制度,管理有依據。我縣自2000年建設改飲水井以來,我們建立了打井工程項目和竣工驗收等各項制度。即每年由水務局根據上級下達的計劃和資金情況按著先重飲水不安全地區后輕飲水不安全地區,先貧水區后半貧水區的原則,并根據群眾自籌資金情況落實當年的改飲水井和自來水工程計劃。每處工程由水務局工程技術人員負責進行規劃設計,并按設計進行施工,工程竣工之后由水務局、地方病辦、衛生防疫站共同進行工程驗收。這樣,工程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為今后的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建立井卡,圖表對應。為了便于工程管理,我們建立了農村改飲水井檔案卡片,并繪制了全縣改飲水井及農村自來水工程示意圖??ㄆ⒚鞒删畷r間、地質情況、井深、井管材料、井上設備配套型號、工程效益及使用情況,并分別落實到示意圖上。做到了圖卡對應、一目了然。發揮效益,改變面貌。防病改水井及無水源井的建設促進了我縣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變了農村的精神面貌,給飲水不安全的無水源區的人民帶來了希望。改變了水質,減輕了病情。凡是打改飲水深井的村屯,多數的是大骨節病,地甲病的村屯。打改飲水深井之后,經衛生部門化驗,水質有了改善,達到了國家頒布的人畜飲水標準。不但控制了地方病的發生,同時也改變了那里的衛生條件。有的飲水不安全嚴重的地區,過去都因水質不好,地方病嚴重,不少農戶準備往外地搬家,有的人家把孩子送到了外地,遠的把孩子送到了山東、遼寧,弄的人心惶惶。2000年在國家的支持下,打了改飲水深井,改變了水質,并吃上了自來水,控制了地方病的發生,穩定了人心,改變了落后面貌。卸下包袱,解放勞動力。凡是生活在貧水區的人民,無不為吃水的困難而苦惱。有的村屯有歷史上留下的大口井,井深都在40米以下。屯里的人們為了吃水,打水時要排起長長隊伍,而且打出的井水混濁不清,一桶水要有半桶不能吃的渾泥水。群眾為了能吃上一點清水,要半夜三更去打水。春旱時,井里無水,要到幾公里外的屯拉水?!岸员┧某院优菟?,是經常的現象。類似這樣的村屯打了深井和吃上自來水后,解放了這里的勞動力,使農民群眾的生活也有了提高。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群眾的生活。過去這些飲水不安全區和無水源區地處山區,生產落后,生活困難,是我縣的貧困區。自打了改水井吃上了自來水后,這些地區的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利用自來水發展庭院經濟,在塑料大棚中搞立體開發。有自來水的村屯,三坊(豆付房、油坊、粉房)明顯增多。經我們調查,這些地區過去一畝水田也沒有,自2000年以來,他們采取打井、建抽水站、修塘壩、攔河壩等“五小”水利工程,使全縣的水田面積由原來的7萬畝猛增到現在的86萬畝。其中,井灌水田面積46萬畝,占全縣水田面積的53%,使我縣95%以上的村屯都種上了水田。這樣不但改變了群眾的飲食條件,也提高了農業收入,同時也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
本文作者:徐志華工作單位:延壽縣新城管理站
- 上一篇:基于互聯網交往的網絡社區管理分析
- 下一篇:煤礦企業資產管理問題初探
精品范文
10強化廉潔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