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思考與分析
時間:2022-06-10 11:01:19
導語: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思考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面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很多高校面臨的一個課題。從如何“賦能”教師以提升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升級”教材以推動教材改革,“激活”教法以推動教學改革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一些可供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關鍵詞:高等數學;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一、引言
數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開展通識教育的基礎學科,其作用主要在于為大學生有效進行專業學習而培養必備及必需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和學習能力[1]。高等數學體現的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較高的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素養、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等,職業生涯關鍵能力的素質教育功能,尤為突出。在提倡“立德樹人”的今天,既要滿足受教育者眼前職業崗位的需要,更應關注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此,高職教育要有前瞻性。公民的數學素質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個體數學素質的高與低會影響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我們應著力培養公民及個體形成堅定的科學信念,進而形成堅強、自信的意志和職業道德。我們在大學從事高等數學教育,知識傳播只是一種基本要求,其重要性更體現在如何形成數學學習環境并通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形成其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是一門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可缺少的課。當前,職教改革是全國教育的一大熱點,“三教”改革是職教改革的重中之重,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二、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等數學課還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其一,短視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高職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導致了高等數學課程在“夾縫中生存”的尷尬局面;其二,高職數學教學內容與各專業的關聯很少,如分段計算函數實例、最優的投資方案、建立微分方程的實例等;沒有與專業結合緊密的教學案例,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從定理到計算,造成了數學學科價值的缺失,學生普遍存在著厭學情緒,同時也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極不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個人綜合能力的形成,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經過對不同專業、不同生源的數學課程教學實踐分析,發現當前高職數學課程在師生的教與學方面普遍存在著互相制約現象。(一)學時問題。隨著國家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是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形成緊密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高職教育數學教學課時不斷縮減,也給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帶來了困難。近年來,國內很多高校開始縮減基礎課程的學時,這使得教學目標在原有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的實現更加困難。在減少學時的情況下,高職數學教學改革顯得非常必要和緊迫。(二)教材問題。高職數學課程配套的教材,普遍表現為與各專業大類不相適應、針對性不足。因為教材偏重系統性、理論性,是對本科教材的壓縮,理論內容顯得難理解;有些教材則屬于簡單地將理論內容和操作實踐堆放在一起,沒有整合也不成體系[2]。知識多而全、難而深;高等數學教學內容與專業內容之間沒有有機的聯系,如同兩條平行線,只見定義、定理、計算,不見其與專業問題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對專業了解不多或根本不清楚該專業需要哪方面的數學知識,脫離專業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的教學內容,是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這種偏離了高等數學本身應有的教育功能的教材,不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3]。(三)學生問題。近年來,由于分類招生考試實施,高職學生的來源多樣化,包括學業考試招生、自主招生、3+證書招生、三二分段招生、普通高考等。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基礎參差不齊,雖然進行了分層教學,但基礎較弱的班級還是占大部分,學習習慣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完成作業是應付了事的態度,這樣又何談成績提高?(四)教師教學方式高職數學教師理論知識淵博,講授傳統數學理論洋洋灑灑,備課時作為老師肯定會去了解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對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有所了解,本想在上課時要很好地與專業結合,但由于對專業只是了解而已,沒能如愿以償,如在教學中建立微分方程的實例時,只見定義、公式、計算,不見其與專業問題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雖然扮演了數學學科的訓練角色,但是卻失去了專業特色,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實現數學作為通識教育重要一環對于專業教育所起的基礎性作用。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實現因材施教,直接導致課程的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在當前職業教育高速發展、高職院校辦學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數學教學正面臨著學生來源多樣化、個體差異大、素質不均衡、學時在壓減的嚴峻考驗。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材在不斷地適應專業,高職數學教學也要不斷地改革。
三、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與對策
黨中央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以及國家職教20條都告訴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實施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打造“金課”、消滅水課。作為數學教師,應當責無旁貸地與專業教師一起挑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擔。實施“三教”改革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與方向,職業教育應當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和社會主義接班人。(一)“賦能”教師以提升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高校必須改變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建立以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心的“大教學”體制和機制,管理部門為教學工作保駕護航,對于從事通識教育的數學教師,要考慮其能動性,廣泛開展新教師入職培訓、老教師傳幫帶、教學能力比賽、教學名師評選、師資培訓班等各種方式方法,不斷提升教學能力與研究能力,允許教師分流并調整教學評價差的教師崗位,建立能上能下的工作機制。(二)“升級”教材以推動教材改革。高等職業教育的數學教材必須緊跟形勢的發展,及時完善內容及結構,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創新性,具體包括:1.全方位介紹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向學生傳遞數學思想,突出數學精髓,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應用于實際的能力;2.結合專業課進度合理編排數學體系,以利于闡釋數學概念;3.增加案例,注重數學理論在專業與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案例要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將數學的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聯系;4.課后練習的內容、形式多樣化,增加操作與合作,安排小組作業,學生共同討論、協助、實踐完成作業,增加課后練習的多樣化和趣味性,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應用知識[4]。穿插數學史,加強數學的人文教育;5.適當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的美,多角度加強數學的人文教育作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熱愛。因此,密切與專業相結合,建設校本特色教材及活頁式教材,將企業真實案例與生產過程引入教材內容,注重應用,重視創新,提升教材特色。(三)“激活”教師教法以推動教學改革。1.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改革有以下四方面的內容。(1)建立學習情境。通過展示實際生活的情境,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思考,找到事物本質規律。如講授函數極限時,可與經濟利潤掛鉤,舉一些到銀行存錢的例子。這種情境通過尋找數學與專業的結合點,讓學生同時加深對數學和專業的理解。[5](2)減少、簡化推導過程。對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講多練,嚴格要求學生熟記公式。讓學生知道學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3)運用現代科技的工具進行教學。利用數學軟件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深奧的數學概念及進行復雜代數運算等。(4)增加重要概念的討論課。上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討論,加強師生間互動。2.教學評價的改革有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平時成績占學期評定成績比重權限增大,滿分30分。其中①考勤,即全勤滿10分;②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滿分10分;③每次作業都能認真完成并按時上交,滿分10分。(2)學期中讓學生寫一篇約800字左右的文章,滿分20分。從三方面入手:①本學期數學課程優點;②本學期數學課程缺點;③最希望增加與本人專業相關的數學知識等。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寫作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都會有較大的幫助。(3)堅持閉卷考核方式,滿分50分;閉卷考試以考核學生基本概念、基本運算能力為主。將過程化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充分體現數學課程的基礎性作用,考核重點是學生是否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我們相信,持之以恒地開展評價與考核方式改革,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結束語
世界科學發展史離不開數學的貢獻,“數學強則科學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我國的科學研究以及數學事業正在努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數學的教育教學改革上,我們仍然存在著不足和差距,一方面,我們需要建立以教學為中心的機制,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師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以及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以生為本,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加強項目教學、開展數學建模競賽等多元化方式與手段,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發揮數學的基礎工具作用[6]。我們相信,隨著職業教育政策的日益利好、學校的日益重視,在全體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高職數學教育教學工作必將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答卷,推動我國科學事業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向日光.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現狀及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
[2]夏慧異.高等數學教學的一些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
[3]岳文宇.高等數學教材改革創新的認識與實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
[4]王元明.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材改革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2).
[5]任芳玲,喬克林.高校青年教師提高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6]任佳麗.基于建模思想的高等數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6,(6).
作者:黃裕建 單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新招生模式下高等數學教學探究
- 下一篇:中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