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情境教學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0 02:39:00

導語:數學情境教學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情境教學理論分析論文

數學情境教學的基本理論

2.1情境的內涵

情境原本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現代漢語詞典》稱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個人進行某種行為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人們社會行為產生的條件.從心理學角度看;“情境”表現為多種刺激模式、事件和對象等.而教育學中的情境概念一般認為始于美國教育家杜威.杜威認為,傳統教育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置引起思維的直接經驗的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學科教學與生活環境.情境不僅能激發問題的提出,而且能為問題解決提供相應的信息和依據.至于學生學習的情境,可以理解為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產生學習行為的一種環境和背景.它提供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智力背景,產生某種情感體驗進而誘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同時也是傳遞信息的載體.本文所說的“情境”,指的是“一個優化了的、滲透著教育者意圖的環境”.

2.2情境教學的內涵

情境教學的概念,首先由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J.s.Brown和A.Collins等在1989年一篇名為《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

論文中提出的.他們認為“知識只有在它們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才能產生意義.知識決不能從它本身所處的環境中孤立出來,學習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進行”.關于情境教學則有各種不同的表述:

(1)“情境教學就是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

(2)“情境教學是指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

(3)“情境教學是從教學的需要出發,教師根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起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4)“情境教學就是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5)李吉林老師認為:“情境教學就是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所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簡而言之,情境教學就是指在教師人為“創設”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進行的教學.可以看出,情境教學的概念表述盡管不同,但都把“情境”作為情境教學的出發點和切入點.

2.3數學情境及數學情境教學的內涵

我認為數學情境,是指產生數學概念,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背景、前提、基礎和條件.創設數學情境,就是呈現給學生刺激性數學信息,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產生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喚醒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其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數學情境教學,可以這樣理解:通過創設優化的數學情境,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能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進行教學,

2.4數學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

2.4.1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的思想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是:心理學必須關心人的尊嚴;心理學必須充分重視人的主觀性、意愿和觀點,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心理學家應該研究人的價值、人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等.與此相應,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學習論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尊重學習者;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必須相信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終于達到自我實現;必須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人本主義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因此教育者必須關注學習者的情感、需要、價值觀,努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情感融洽的學習情境.

2.4.2認知學習理論與建構主義

認知學習理論把“情境”、“協作”、“對話”和“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學處在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可見認知理論提倡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學生接收新知識的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一種是順應—當新知識不能被舊知識同化時,要調整原有知識結構,去適應新知識.按照布魯納的觀點,思維情境是借助于學生舊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作為同化和順應的外部條件.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認為,任何知識都有其賴以產生的背景.知識是一種工具,要理解并靈活運用某一知識,就應知道知識的適用范圍,也就是應當理解知識賴以產生意義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認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這就是情境認知.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認知過程,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運用知識,就應為其創設相應的認知情境,這就是情境學習.學習是主客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學習者主動接觸有關信息,并利用己有的知識和觀念解釋這些信息.學習者以自己的經驗和觀點構建客觀世界,獲得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并賦予意義.學習具有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說,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能動建構意義的方式來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理解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而發生的.學什么是不可能與怎樣學相脫離的,因此,認知不僅僅在個人內部,而且是整個情境的一部分.認知沖突或困惑是相對于情境而言的一種刺激,并決定著學習內容的實質和組織形式.

2.4.3現代數學觀與數學學習觀

19世紀以前,人們認為數學是關于現實世界絕對真理的知識體系.隨著非歐幾何的誕生,人們發現數學不過是形式的符號體系、公理和規則的集合,再加上由公理和規則演繹出的定理.后來,歌德爾定理的面世,使人們大為驚訝:數學體系是.多么復雜,以致證明其相容性是不可能的.于是,人們把數學看成是一系列對運算符號的約定,一旦建立了約定相應規則,那么就有了體系和結構.也就是說,規則學習理論認為,數學應被兒童再發現或再建構,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實體或抽象的規律的集合.數學不是靜止的、二元的,而是建立在人類活動基礎上的.所以,學學習包括有意義的主動操作,包括在數學環境中結合數學對象的建構性工作.數學學習必須幫助學生發展更有力的思考方法和思考工具,包括深刻的反省和對思維模式的理解.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設學生相應的學習情境,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的觀念,理解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⑧碩士學位論文MASTERSTIJESIS目前,數學教育界對學校數學的一個普遍的看法是: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續和延伸.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是為了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而需要學習數學.對教師和學校來說,數學是一門學科,但就學生而言,數學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數學社會學研究已經表明,學生的數學學習,并不是獨立于社會環境的一個體系.學生認識的起點往往不是輯公理,而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具備他們感興趣的實際背景—熟悉的現實生活、有趣的數學史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等.

另外,數學是一種文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屬性就是群體性.學生學習數學就是學習數學文化,孤立的、機械模仿式、灌輸記憶式的學習是無法讓學生提高數學文化素養的.學生只有在群體中,在教師創設的特定情境中,通過自己探索、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才能夠學到真正的數學,提高數學素質.以上觀點告訴我們,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領悟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