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初見論文

時間:2022-12-29 03:39:00

導語: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初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初見論文

〔關鍵詞〕數學教學;計算能力;口算;法則;興趣;習慣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小學教學中,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計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受到學習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需要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訓練。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呢?

口算是基礎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訓練形式多樣的口算練習。通過緊張而有序的訓練,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一些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我則讓他們在課后多多通過口算訓練本來練習,或鼓勵他們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如,讓他們隨父母上街采購物品時,幫助父母口算錢數,這樣不但能培養他們口算的能力,并能激發、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就一定會提高。

法則是重點

知識和能力是密切聯系、相互促進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為基礎。“理解”要求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認知算理,以“理”悟“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是需要付出艱辛勞動的。在課堂中,教師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為基礎,重視憑借例題講清算理,使學生們不光知其“法”,還能懂得依“法”解題運算。(1)教具演示,說明算理。如,在學習“加法交換律”時,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性質,教師左手拿著3支紅鉛筆,右手拿著4支藍鉛筆,要求學生列出加法算式:3+4=7;然后,教師把兩手中的鉛筆調換,再讓學生觀察列出加法算式:4+3=7。最后,學生從教師的演示比較中,認識到了“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的算理。(2)學具操作,理解算理。如,在學習“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對于“9+2=?”多數學生能很快地說出和是11。但是,教“9+幾”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計算,更重要的是揭示計算規律,讓學生掌握“湊十法”的思考過程。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先按算式擺小棒,一邊擺9根,一邊擺2根,用小棒擺出結果,學生一看就知道是11根;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把操作的思維過程在算式上展示出來。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掌握“湊十法”,并由此過渡到學習“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漸進。(3)聯系實際,講清算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教學,可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如,在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可選用這樣的事例:每張學生課桌75元,每把學生椅子25元,買這樣的10套學生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根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列出式子75×10+25×10和(75+25)×10,從而通過同一道題的兩種不同解法,讓學生明白了75×10+25×10=(75+25)×10。當學生從實際事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后,還可以要求學生自編應用題,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興趣是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其次,要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而講究訓練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如,可進行接力比賽,即教師發給每列學生一張口算卡片,上面印有6~7題(根據每組人數而定)。第一個學生做完一題后,迅速傳給后一個學生,后一個學生做完后,再傳給后一個學生,如此傳下去,看哪一列最后一個同學先將口算卡傳到老師手里,并且計算結果正確,就算哪列勝利。也可進行搶答練習,即教師出示口算卡片,讓兩個同學口算,看誰先算出正確結果。還可以進行找朋友、送信、奪紅旗等游戲。

習慣是保證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正確、迅速的保證。許多小學生對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在計算時常常會產生錯誤,這主要是缺乏認真嚴格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原因。因此,計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書寫認真,可減少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還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審題習慣不僅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在計算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這就要求學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題目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傊囵B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時,教師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統一辦法與要求,堅持不懈、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