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操作與綜合運用教學的認識

時間:2022-04-20 05:47:00

導語:數學操作與綜合運用教學的認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操作與綜合運用教學的認識

摘要: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領域對此內容在現實教學中出現了很大的隨意性,對此我結合理論和教學實踐記錄下對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實踐”的認識,它是與課堂教學相融合,要求人人參與,使他們在生活化的實踐中領悟,在形式多樣化的活動中領悟,在彈性化的活動中領悟,在層次化的評價中領悟;對“綜合”的認識,一是指數學自身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二是指打破學科界限,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溝通和融合。

關鍵詞:實踐綜合領悟貫通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把數學實踐活動作為一個新的領域,人教版新課程教材在每冊編入兩個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在平時的交談中許多教師對此內容往往不屑一顧,教學中出現了很大的隨意性,一些教師認為這種課上不上無所謂,反正不是考試考查的內容,對此我認真研讀《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認識,并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實踐中領悟——對“實踐”的認識

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實踐就是讓學生去經歷,在學習實踐中去體會。在實踐中學生不斷發現數學知識,在知識交流中思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接納知識,活動中接納友情。它的實踐性不同于一般的數學課外活動,數學課外活動的隨意性較強,學生一般可以自愿參加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而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實踐有明確的教學要求,雖然可以向課外延伸,但更多的是與課堂教學相融合,要求人人參與,使他們充分領悟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1、在生活化的實踐中領悟

教材中編寫的綜合實踐內容都是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教材注重讓學生通過具體的、現實的活動進行感受,獲得體驗。如人教版二上《我長高了》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臂展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的數據。通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通過此活動學生領悟到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培養了估測能力。

2、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領悟

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打破學生嚴格坐在座位上聽課,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的傳統形式,在教室里允許學生“亂”,小組成員可以根據愛好,興趣自愿組成小組?;顒拥攸c可以為教室,但不局限于教室,可以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現實生活中。如人教版二上《看一看擺一擺》,這個活動可分兩步進行,先在課外,再在課內。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分別站在汽車的前面、側面、后面觀察,說說所看到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各部分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合而成?再看看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合而成的?還可以讓學生從網上,雜志上收集各種汽車各個方位的圖片及平面圖形組合的資料,然后回到課內教師用課件分別展示,讓學生進行辨認,學生再利用學具進行拼擺平面圖形。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圖形與圖形之間的關系和變化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培養學生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以及用數學說明解釋實際問題的意識。課后讓學生進行“會變魔術的圖形”的實踐活動,可以是攝影作品、小調查、小報告等多樣化的形式出現,使學生覺得參與實踐活動是一件快樂的事。

3、在彈性化的活動中領悟

數學實踐活動的時間不易把握,要立足課堂,用足課堂時間,但又不能受制于課堂。如教師在教學《一億有多大》這一活動課時,教師通過課內引導一億本教科書有多高,一億粒米有多少,充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一億滴水有多少”作為課外實踐綜合活動的序幕,鼓勵學生以此為內容,設計研究的方案,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指導小組怎樣分工與合作,怎樣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訪問,發現問題,怎樣收集和整理資料,怎樣隨時做好研究記錄以及記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怎樣撰寫研究報告或調查報告等等。學生以課內所學的知識為基礎,利用課余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生說沒想到放學后還能做這么多事,時間是否變長了。雖然活動已結束,但學生對數學應用于實踐的熱情仍在延續。

4、在層次化的評價中領悟

《標準》強調:“對于綜合應用的評價,很難在一次書面考試中完成。因此,教師應注重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不宜把這一類活動或問題納入書面考試(或測驗)的范圍之中?!毙W生是從一年級六、七歲的兒童到十一、二歲的少年,知識積累程度不同,接觸社會不同,實踐活動的能力也一定不同。因而我們對實踐活動的評價也應不同,應具有層次性,要根據《標準》對各年級實踐活動的要求分層分級進行評價。評價過程中應注重評價各層次各年級學生參與實踐積極性,合作交流的主動性,以及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新穎性等等,對有所進步有所感悟的學生給予肯定。評價方式要多樣化應鼓勵學生自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教師最重要的是鼓勵與尊重各層次學生的獨立思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討論和交流中恰當的評價促使學生主動接納別人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修正甚至否定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優化領悟的目的。如人教版四上《一億有多大》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找出標準感受1億的大小,學生想到的事物很多,有的學生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他們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教師對學生的想法加以充分肯定并引導學生選擇基數進行測量,體會到基數越大,誤差越小。課后讓學生以1億有多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與“調查大王”、“創新能手”等稱號,對積極參與者給予活動積極分子的鼓勵。我班有個小組的實踐活動報告被評為區三等獎。層次化的評價調動起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成功感,讓學生領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事事需要用數學,人人都要學數學,人人都能學好數學。

二、在綜合中貫通——對“綜合”的認識

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綜合”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數學自身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二是指打破學科界限,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溝通和融合。作為數學學科的新領域的“綜合”使幾何、代數和統計與概率之間的融合成為可能,促進學生數學知識的構建,溝通生活數學與課堂數學的聯系,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綜合聯系學生能運用知識解答心中的疑惑,提升思維品質,在綜合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1、綜合對學生知識構建的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學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是主動的建構過程,即通過內部認識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數學綜合應用課程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綜合實踐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在人教版五上《鋪一鋪》綜合運用有關密鋪、面積等方面的知識,統計自己在方格紙上設計的圖案中,每種基礎圖形一共用了多少塊,以及所占的面積。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密鋪,認識密鋪圖形的特點和面積計算公式,在圖紙上設計密鋪圖案,培養空間觀念,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2、綜合對解決數學問題的作用

綜合應用課程強調實踐與經驗,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活動,實踐活動中解決的問題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學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不能依靠簡單的模仿和記憶,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使學生感知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溝通和融合。如人教版三下《設計校園》貫穿了位置與方向、面積等數學知識的運用,整個活動通過設計學生熟悉的環境——“校園”的過程,讓學生綜合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場地面積的大小,添設項目的形狀和大小,操場上鋪草皮,為低年級開設游戲區等問題,整個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后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

3、綜合對培養合作能力,創新精神的作用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涉及的問題屬于探究型的,不通過合作學習難以完成的,合作學習可使學生認知上互補。教師要創設融洽的合作氛圍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合作學習小組中的一員,如人教版四上《你寄過賀卡嗎?》學生以小組進行調查得出“總數”、“平均數”這兩個統計量,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問:全校去年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多少棵大樹?從而引發學生對現有統計數據的思考,合作探索發掘出切實可行的“節約用紙,拯救森林”的有效措施,使學生不僅在活動中鞏固數學知識,也切實地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環保意識。

4、綜合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引導學生從學生與自我關系的角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采用自我觀察、調查問卷、心理測驗和心理實驗等方法,把自我與社會結合起來,了解心理世界的豐富性和變化規律,體驗心理自我完善的樂趣。如人教版三上《擲一擲》活動之后讓學生選擇自己研究的課題,有的學生選擇了《校門口小店摸獎游戲的調查研究》,通過研究學生知道了摸獎游戲是根據人心理特點設計的是騙人的玩意。矯正了自己的認知,獲得觸及心靈深處的感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因素,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心理狀態進行反思與調控,學生在一次次的反思與調控中更加清楚地認識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心理現狀,從而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心理構建。

參考文獻

[1]斯苗兒:《是一個領域,更是一種數學教育價值觀》。《人民教育》2006.17

[2]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類型與層次》。《福建教育》2007.1

[3]郭東梁:《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探索》。《小學教學參考》2005.6

[4]魯宏宇:《漫談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吉林教育》2006.6

[5]羅子超責任編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北京科海電子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