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實踐探索

時間:2022-12-08 03:06:57

導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實踐探索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有內容針對性不強、模式單一、實效差以及經費不足、實踐時長不夠合理等,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從高職院校、新農村、大學生三個角度對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和問題進行探討,提出學校應該建立長期的實踐實訓基地,結合新農村的實際需要,分學科、分專業地進行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實踐教育,同時多學科交叉、跨專業相融合的綜合實踐,積極建立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實踐項目品牌;新農村要主動加大與學校的合作;大學生主動提高實踐意識等解決方法。介紹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的一些成功案例,為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有效辦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新農村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在文件中明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中提出了要扎實推動實踐育人,整合實踐資源,拓展實踐平臺,依托城市社區、農村鄉鎮等,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創業實習基地。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社會調查、社會公益等社會實踐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社會、增長知識、鍛煉品質的有效手段。大學生在參加社會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對國家有關“三農”政策的解讀,基本國情的了解,投身社會貢獻的本質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時也是深度實踐“勞動教育”的育人模式,在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中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在2004年至2019年中每一年都與“三農”相關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重點解決“三農”問題。2017年,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對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人才方向也有了新的要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新農村建設進行整合,建立有效可行的互贏方式,不僅對學校人才培養、學生成長成才、新農村發展振興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1.1是高職院校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職能,高職院校應該要以服務地方經濟、政治、政策建設為目標,培養符合地方發展需要的人才。“三農”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生的穩定,一直是國家著力解決的問題,也是地方政府必須全力要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能否為地方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科技建設等做出實際效益也是地方政府評估高校辦學能力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地方高職院校生源地主要來自農村,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專業水平,培養從農村來再到農村建設中去的人才,才是真正的為廣大農村建設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文化建設是農村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鄉村文化發展的重要再生力量,可以大面積的鋪開,進入到鄉村進行實踐,為農民帶來新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目前來講,全國高??蒲修D化水平還比較低,農類高職院??蒲械闹亓c應該在“三農”問題上,如優質新品種、新型農業機械、新種植技術等。而把這些科研成果進行市場轉化,真正讓農村用上這些成果,才能讓科研有意義。服務新農村建設,既是高職院校的責任,也是自身的發展的需要。1.2是新農村發展可持續力量的重要補充。新農村也面臨著各種問題,課題組對135位新農村村民進行問卷調查時得出,農民收入來自傳統農業占27%,打工占25%,個體經營占8%,養殖業4%。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還未能真正的打出地方特色,科技與農業相結合的模式還沒有深程度發揮作用,還有更大的空間需要開發和研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政策47%一般了解,35%不太了解,可以看出即使是新農村的村民,對新農村發展相關政策了解程序依然不夠,還需進行再普及。如何把新農村的生命力進行放大,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回流,就要讓新農村可持續發展,除了國家的宏觀政策調控下,地方政府應該要對新農村進行致富指導、出臺相關的惠農、護農政策等刺激新農村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深化與高職院校的交流合作,強化高職院校服務三農的社會職能,為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平臺,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再生力量。1.3是在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大學生一方面是學生,一方面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半個社會人。在校期間參加社會服務,不僅提高自身的見識,還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大學生進行服務新農村的社會實踐,是真正到農村中去,在實踐不斷認識新農村、為新農村發展出謀劃策,才會從思想上了解農村,接受農村,熱愛農村。大學生是學校與新農村的交流合作的重要紐帶,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接觸到更多新的政策、方法,從更深層次、更高視角去了解農村,在實踐中培養了大局觀。同時,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必須要拿到的學分,既是學業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更全面地發展。

2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與不足

2.1實踐內容針對性不強、實踐模式單一。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安排學生進行服務新農村建設時沒有進行充分的調研,實踐內容脫離農村需要。學校在安排學生社會實踐時更多的是考慮到新文件、新政策要求,或結合某個思想而進行的系列活動,同一個實踐內容,也許其他學校已經到新農村實踐過了,而自己又組織學生到該新農村實踐,不僅工作內容重復無大效果,也會浪費不少經費。而學校往往注重的是活動的多少,對于實踐的效果沒有進行考評。另一方面,目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多數是由學校團委、系部等安排,方式多數為“三下鄉”、社區服務、學雷鋒活動、社會調查、政策宣傳、參觀訪問、文藝演出、生產勞動等,有些內容老舊,形式不夠新穎,深度和廣度不夠,實踐效果不強。而對于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實踐則涉及較少,更多的是參觀新農村,文藝匯演等。學生很少能利用社會實踐真正了解“三農”,服務“三農”。2.2實踐經費不足、實踐時長不夠合理。一方面,大學生社會實踐經費有限,多數學校使用的是學生活動經費,而學生活動經費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其他的第二課堂活動、文體比賽等,學生外出社會實踐,花費一般都較大,很難再從學生活動經費里開支。有些學校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甚至要學生自行負擔一半的費用,這就嚴重打擊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難讓社會實踐指導老師花大心思去設計和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新農村建設指向性明確,就要求學生從城市到農村去,如果要出成效,就要反反復復來回的進行調研、技術投入等,開支會比服務社區、參觀新農村等大的多,這也讓大學生服務新農村更多時候流于形式。而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校外實踐多數為團學干部、學生會干部或成員等,普通同學一般很難參與到級別較高的實踐活動中,更多的是自行實踐,而自行實踐因沒有指導和科學策劃,很難深入進行。另一方面,雖然高職院校每年都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參與其中,參與人數也很多。然而多數情況是一個學期換一批人,如“三下鄉”,一般來說一個學生最多在大學期間參與兩次,更多的是只參與一次。在課題組進行的調研中,對586名學生、12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35%的調查者認為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時長應該不少于一周,33%不少于兩周,33%不少于一個月。從數據來分析,總體上大多數人認為目前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社會實踐時長不夠。不管是對于新農村或學生來說,都是時間太短,因而對新農村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和幫助作用都不明顯。而對于學生來說,實踐時間太短且后續持續性差,難以真正培養學生愛農、學農、助農的情結,為學生畢業后真正投身到農村建設作用不足。2.3學生認識服務農村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還不夠。受傳統思維觀念或不正確的社會負能量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對于服務新農村的認識不夠全面,主動服務農村建設的意識不夠,認為從農村來,應該要脫離農村,就業目標和方向更多是的投向城市。把服務新農村建設當成是普通的社會實踐,在和學校的實踐團隊去服務時主要是完成學校的規定任務,或是分散到農村調研時不夠認真,應付了事,有些甚至沒有調研,而是到網上下載一些調研報告交差完成實踐。再者,目前很多學生功利心比較強,喜歡完成一些能快速完成又不是太辛苦的實踐,到農村服務耗時、辛苦,很多學生就不愿意主動去。

3在校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實施辦法

3.1高校應主動改變思路,把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當成重要課題來完成。一方面,學校應該建立長期的實踐實訓基地,針對新農村休閑、旅游服務人才不足,農村休閑旅游的體驗感不強等,大力開發新農村實踐基地,把教學、實踐與新農村產業相結合,實現教學實踐基地可持續發展,并能真正為農村做實事。另一方面,分學科、分專業地進行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實踐教育,結合新農村的實際需要,根據不同的專業設計科學的實踐方案。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為新農村的旅游業服務,電商專業可以為新農村農產品包裝、設計、網店設計等服務,市場營銷專業可以為農產品營銷方案策劃、促銷等提供指導和設計,等等。如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商貿管理系在學校里建設了名為“農源易購”的農產品直營銷售點,直接對接各農村農產品、家禽、生鮮等,把農村的產品通過易購平臺直接銷售到各位老師和游客的手中,形成了一個特色的產業鏈,從而與農村的基地長期合作,而“農源易購”里的指導老師和工作人員都是商貿管理系的老師和學生,有營銷專業、物流專業等的學生。營銷專業學生負責市場調研、實地考察、產品推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負責產品配送,會計專業學生負責財務計算等,學生在“農源易購”實訓基地和多個供應貨源地的農村基地的實踐,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還切實的為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產品推廣作出了成績,為畢業后從事有關“三農”的事業有了很好的預熱。再者,多學科交叉、跨專業相融合的綜合實踐。目前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產業也是多種產業相互交叉,因而大學生實踐不能完全按專業來進行設計,新農村的旅游業也是多元化的現代旅游業,游客對鄉村旅游的要求也是呈多樣化和個性化,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是未來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方向,也是市場的發展趨勢。文化和旅游業相互融合會帶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相互融合,產生新的效應。把地方特色、歷史文化、民俗民風等融入到旅游業中的吃、住、行、娛等相關項目中,形成獨特的鄉村旅游業,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推動鄉村經濟、民生、文化的發展。在新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下,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學科人才,而是綜合性人才,來對文化進行包裝、宣傳,開展特色文娛活動、特色村貌設計等。學??筛鶕W生的特點、專業能力等進行綜合考慮,安排到新農村中進行實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做貢獻。商貿管理系針對如上情況,對學生實踐進行再設計,按兩條路走。一條是針對傳統的活動要求和形式,由系團總支書記主要負責,在“三下鄉”活動、“學雷鋒”活動、“潛行社會主義核對價值觀之農村建設”等活動中組織學生到新農村中參觀、義賣、宣傳國家有關農村的惠農政策,同時展示學院風貌和辦學成果。由青年先鋒社指導老師帶領入黨積極分子、入黨發展對象、學生黨員進行以思想建設為主題的社會實踐,學習新農村的發展情況,保持傳統的大學生社會實踐中較為易行且有效的模式和方法,達到推廣和宣傳新農村和學校的雙向效果。一條路是針對目前新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和需求進行設計,由專任教師進行指導,結合課程設置和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依托教師相關課題、擔任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等身份,指導學生進行服務新農村建設社會實踐。包括調研、專業學習、實踐教學等,更深層次的指導學生進行服務新農村的社會實踐。同時,積極適應新形勢,結合學生創新創業進行有目的服務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實踐,把創新性思維融入學生的自主創業中,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解“三農”,以“三農”作為出發點進行創業思考和落實,進一步培養學生以“三農”為出發點的具有新型農村產業發展的創新性思維。商貿管理系教師結合新農村產品銷售和農業機械改良分別組建學生團隊參加“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分別榮獲廣西區賽銀獎和銅獎,進一步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和行動力。再一方面,積極建立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實踐項目品牌,通過充分的調研和考察,對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效果、方向等進行分析,與新農村建立長期友好的聯系,把握新農村發展動態,建立實踐品牌,建立相關的制度和考核指標,擴大影響力,在學校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應,讓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加入到服務新農村去。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以老帶新、全程參與”的方式,做好實踐中各環節的關聯工作,實現實踐項目的調研、設計、實施、評價等各環節學生的全程參與度,實現大學生服務新農村的人員輸送、項目實施可持續發展。3.2新農村應抓住發展機遇,實現“振興”。鄉村振興是要實現農村的全面發展,達到高標準的水平。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響應國家政策,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優化產業,重視在校大學生這股潛力股,加深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好人才,帶來好思想。更要重視大學生背后的教師科研團隊及學科專業教師,只有與學校、教師、學生深度合作,才能最快時間接觸到新理念、新技術,為振興鄉村助力,拉動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大學生的培養關乎著國家的未來,新農村同樣有義務為大學生的成才提供支持和幫助,與學校共同培育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更多的便利與支持。3.3大學生主動提高實踐意識,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學生自身也要認識到大學生實踐的重要性,更要認識到只有立足于“三農”本位,投身到建設新農村中去,把學到技術和知識應用到農村去。要有主動擔當的意識,挑起服務社會的大梁,要用新思維去觀察農村,善于發現農村建設中的商機,在服務新農村中積累經驗和技術,為將來的事業做好鋪墊,實現雙贏。學生要重視和珍惜到新農村服務和實踐的機會,不要流于形式,只掙學分,在實踐中認真總結經驗,多學習多思考,并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實現個人思想和技術質量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胡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歷程、價值意蘊與發展趨勢[J].實踐研究,2018(1):107-111.

[2]韋英明,何放,蔣文洲,等.特色城鎮促發展,振興鄉村聚人才[J].人才資源開發,2019(8):20-21.

[3]王景新,支曉娟.中國鄉村振興及其地域空間重構——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同建振興鄉村的案例、經驗及未來[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17-26.

[4]周蕊.農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探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1-49.

[5]黃憲偉.地方高校服務新農村建設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7(2):222-225.

[6]第二師范學院為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32(12):73-75.

[7]盧曉中.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五大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19(5):6-9.

[8]劉振天.從水平評估到審核評估:我國高校教學評估理論認知及實踐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8):4-11.[9]宋君君.

作者:唐琳玲 陳莉萍 葉俐伶 李柳紅 鄧文麗 單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