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1 03:2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增加農業投入、提高投入效益的重要環節是理順中央和地方在支農工作中的關系,增強基層政府和農民經濟組織在實施農業發展項目中的能力。目前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期,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扎實的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在過去幾年里,我國政府努力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明顯增加,并產生了積極效果。整個“十五”時期,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明顯增加。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達11300億元,年均增長17%,是改革開放以來投入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僅2005年,中央政府投入的資金超過了3000億元。2005年減免農業稅邁出更大步伐,當年已經有28個省、區、市不再征收農業稅。2005年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廢止了當年頒布的征收農業稅的法令,這意味著從2006年起,我國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的歷史將徹底終結。國家在取消農業稅的同時,2005年還繼續對農民實行“三項補貼”其中對種糧農民的直補將采取“大穩定、小調整”的方針,直補資金在2004年116億元基礎上繼續增長,達到132億元。國家安排農機購置補貼3億元,比2004年增加2.3億元;安排良種補貼37億元,比2004年多8.5億元。此外,國家還在農村義務教育、農村醫療和各項社會保障方面投入了巨額資金,給農民生活帶來了實惠,并使農民的生活方式在悄悄發生改變。

2005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糧食在2004年增產的基礎上,2005年又取得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9600億斤以上。農民純收入人均增加324元,達到3250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筆者認為,建設新農村強調要提高農業和農村投入的效率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家從很多渠道投入農村資金,有的資金直接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有的資金則直接幫助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還有的資金被管理環節所消耗。從提高效率的要求看,今后要重視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的投入,通過生產的發展實現農民生活的改善。如果我們把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業科技三項費用作為國家支援農業和農村建設的總支出,那么,從1995年~2003年間,這項支出的平均增速為13.3%,扣除物價因素為9%以上。我們再假設農村勞動力的實際投入不變,粗略地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估計(假設資本的產出彈性為0.3,勞動的產出彈性為0.7),那么可以看出,從1995年~2003年農業增加值增長率4%中,“科技進步”的貢獻在1%左右,而2000年~2003年間,“科技進步”幾乎沒有貢獻。我們再從農民投入的角度來做一個分析。按照統計局的資料,農村居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中的農業固定資產從1995年開始到2003年,以9%的速度增長,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年均變化約5.4%),實際增長3.6%。如果繼續假設農民投入的勞動不變化,并依循前述思路,那么,從農民自己在農業領域的固定投入看,全要素生產率顯然是一個正數。農民可以把政府投入產生的收益看作外部收益。這些情況說明,我們在提高農業和農村建設投入的效率方面,還需要做許多工作;同時,也要重視農民自身的投入。

國家在提高農業投入效率方面已經確立了重要思路。農業部提出的總的工作目標是,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和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實現“三增”目標,即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力爭“十一五”期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000億斤水平,農民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國家還決定,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重點是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為實現這些戰略目標,農業部決定全面啟動實施“九大行動”,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農業科技提升行動、畜牧水產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我們相信,這些措施將在提高農業投入效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增加農業投入、提高投入效益的重要環節是理順中央和地方在支農工作中的關系,增強基層政府和農民經濟組織在實施農業發展項目中的能力。目前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是:

第一,鄉村債務負擔嚴重,農業投入能力非常薄弱。鄉村債務的總規模究竟有多大,并不是很清楚,官方人士估計有4000多億元,而一些學者估計在1萬億元左右。我們對河北某縣的調查發現,鄉鎮負債規模在1200萬元左右。四川某市的鄉鎮負債平均在900萬元左右。如果全國鄉鎮負債平均水平是1000萬元左右,則全國鄉鎮負債總規模當在4000億元上下。

第二,在分稅制下,地方(省、地市級)對困難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夠。似乎無法證明實行“分稅制”是縣鄉財政體制困難的主要原因。省以下未能真正按照分稅制的原則理順財政關系才可能是縣鄉財政體制困難的直接原因。從中央財政支出占總支出比重看,1993年28.3%,2004年27.7%,比重是下降的。實行分稅制11年來,中央從東部地區凈集中增量9233億元,而對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凈補助3882億元和6053億元。與中央相比,地方對縣級財政的支持實在小氣。2004年地方對791個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增量僅為181億元,占中央對地方財力性轉移支付增量的1/4。

第三,農民經濟組織還遠沒有成為運用政府資金實施農業建設項目的主體。經驗證明,在支援農業建設中,政府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不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我國農民自主建立的經濟組織雖然數量不少,但運轉情況不好,真正能發揮作用的不多。把政府資金的使用和培育農民經濟組織結合起來,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